在叙事中培育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升策略|

在叙事中培育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升策略

在叙事中培育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升策略 摘 要 叙事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功能,同时又能够契合 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特点。在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教育中运用叙事有助于淡化教育痕迹,实现教育过程隐性 化;
增强情感认同,实现教育效应情感化;
促进行为转化, 实现教育效果持久化。

关 键 词 叙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学生 张润枝,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 导师;
陈艳飞,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 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是筑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中学生 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帮助中学生牢固树立和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形势下中学思想品德教 育的首要任务。由于中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叙事 性思维,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能单纯依靠 逻辑的推理和科学的论证,而更多需要通过体悟意会、内化 为自觉认同而逐渐形成。叙事是人类生存经验的浓缩,以其 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描述、鲜活的形象、细腻的感受, 在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 、叙事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 价值观是一种特殊的观念系统,价值观教育不同于一般 的认知性教学,更注重道德规范、情感意志、行为选择的培 养和形成。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指向就是 要帮助中学生在规范认知的基础上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 自觉转化为行为实践。中学阶段是从儿童到青年的过渡时期, 呈现出独特的阶段性特点。例如,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进入青春期后,伴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趋向,思维的批判性 和独立性显著增强,更喜欢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显著增强,对教师不再唯命是从,对意 识形态色彩鲜明的理论灌输存在着一定的逆反心理;
随着学 习、生活范围的扩大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发展了多样性 的自我情感和社会性情感,情感需求更加强烈;
理性思维有 一定的发展但尚有欠缺,理性认识和行为选择又极易脱节, 情感效应具有暂时性和易变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 目标指向和中学生群体的特点决定了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教育既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普遍规律, 又要适应中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 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愉悦 的身心享受中接纳、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叙事是以故事的方式进行叙事,是“叙事文本中所呈现 出来的经验整体”“由人物、事件、环境等要素构成,并以 人物行为链条为核心”[1]。叙事最主要的功能就在于借助隐喻等叙事手法,透过故事的叙说、阅读和理解来传递故事 背后的信念、价值等意义;
人们对故事的接受也是对其隐含 的价值原则的认可、价值规范的遵循和价值理想的追求[2]。

与其它教育方法相比,叙事更注重通过教育对象的体悟领会 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契合了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特点。

叙事在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具体运用主要 涉及故事搜集与整理、故事呈现与讨论、学生回馈与实践三 个环节。将叙事引入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极 大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叙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叙事承载着知识、价值、信仰等要素,具有鲜明的价值 导向功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的关联。“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价值映 像,是社会实际精神状态的集中彰显”[3]。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依托于现实事件之中,其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蕴含在 这些事件中;
现实事件离不开这些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的影 响,并在某种程度上对其作出回应[2]。以现实事件为来源 的叙事是中学生感知、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 要载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第一,有助于淡化教育痕迹,实现教育过程隐性化。利 用叙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隐蔽性,它所致力 于的不是抽象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故事这一形式,使抽象 的价值观充盈着生命热度。它不直接规定教育是什么,而是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后真实生动的、富有人性的事 实描写,将事实及其暗含的丰富意义关联在一起,间接地传 递教育内容。例如,叙事多采用第三人称的手法,通过一种 独具特色的意向策略和表达方式,借助意义关联间接传递教 育理念。它往往借助事件细节的刻画、情节的推进,唤起中 学生的感性体验,通过隐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藏其中 并彰显出来,逐步为中学生所熟知,真正做到寓教于情、寓 教于乐。

第二,有助于增强情感认同,实现教育效应情感化。感 人心者莫先乎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的深入人心, 离不开教育对象的情感共鸣和情感认同。叙事是对人类抽象 思维和理性思维的补充与完善,是对人类直观和感性的关注。

首先,叙事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情境性思维,通过设置具体 的故事情境,听故事的和讲故事的彼此能够感同身受、心灵 契合,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其次,从叙事的结构和要素来 看,它是由“三部分”(起因、经过、结果)、“四要素” (角色、情绪、悬念和细节)构成。这些结构和要素上的特 点决定了故事在很大程度上能调动中学生的情感因素。再次, 从叙事采用的手法来看,它多利用“深描”的方式对人物、 事件进行深入透彻的细节性刻画和描写,塑造出更为鲜活的 教育形象。例如,它可以通过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人 物不为人知的一面,对事件添加描写性的语言,让中学生浸 润在情感流中,使故事获得对心灵的穿透力和震撼力。第三,有助于促进行为转化,实现教育效果持久化。在 现实生活中能否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衡量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志。首先,叙事能够激发 行为动机。在深刻认知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叙事营造出的 情境容易使中学生产生心理真实感,即只要有类似的生活情 境发生,就容易产生叙事转移,激发中学生的行为动机。其 次,叙事能够产生一种投射性认同,即由内在世界发出投射, 涉及对中学生行为和情绪的操纵,能够将故事的影响投射于 行为上。再次,叙事能够给中学生提供一面反思自己行为的 镜子,而中学生又是具有一定反思能力的主体,能从叙事中 反省自己的不足,并将其中蕴含的启示外化为自觉的行动。

三、叙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运用 叙事在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主要涉及以下三个环节:故事搜集与整理、故事呈现与讨论、 学生回馈与实践,遵循了中学生从感性认识深化为理性认识, 再从理性认识走向实践的思想认识规律。

(一)故事搜集与整理 故事是衔接历史与现实的时间手段,承载着人类的历史 记忆和现实生活。故事的搜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 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 生动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一脉相承,在绵远悠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感人至 深、砥砺精神的美德故事。这些美德故事是中华民族优秀价值观的生动展现,也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丰富 教材。二是从中国共产党历史中提取富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教育的红色故事。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 导者和践行者,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同样蕴藏着丰厚的教育资 源。如《共和国领袖故事丛书》通过讲述那些同共和国命运 紧密联系的共和国领袖人物的生动故事,使中学生在感受领 袖人物的伟人风范和精神境界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认同。三是从当前社会生活和中学生身边搜集展现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故事。中学生直接感受获得的经验最 具在场感和说服力,搜寻、讲述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更易于 引发情感共鸣和认同。如“最美孝心少年”马永恩带着瘫痪 父亲上学并悉心照顾父亲的事迹就是发生在中学生身边可 感可知的故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

在此基础上,为增加故事的丰富性与系统性,可以建立故事 资料库,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主题对故事进 行分类整理,使故事与教育主题紧密结合。

(二)故事呈现与讨论 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叙事不同的呈现方式会产生不同的 教育效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针对中学生的特 点,故事的呈现要采用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感性直观的 体验方式。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可视性和视觉理解成为信 息传播和接受活动的重要维度,只有被把握为图像的东西才 充斥着影响力。成长于网络生态下的中学生更偏重消费那些感性直观的符号,以图像为主构成的视觉文本是他们形成价 值观念、获得认同性的重要资源。因此,在故事的呈现方式 上,除了传统上经常使用的口头叙说、阅读文字故事等,还 要凸显诸如影视、绘画、动漫等视觉呈现方式。例如,《寻 找英雄——小淘气长征记》以动漫的方式,通过时尚的人物 形象、生动有趣的画面、穿越时空的新奇设计等多种手法, 鲜活地演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故事版公益微电影通过 精致的叙事技巧、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式。需要指出的是,故事的呈现最终是 为了挖掘故事背后的价值意蕴,达到启迪学生、教育学生的 目的。因此,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要组织学生围绕故事展开 讨论并适时加以诠释,引导学生发现故事背后的教育意义, 从而实现故事主题的升华,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认知和认同。

(三)学生回馈与实践 学生回馈与实践主要是指针对故事的启示做出回馈并 落实到实践中去。一方面,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故事寓意进行 讨论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获得学生的回馈,例如要 求学生撰写心得体会,观察学生思想的发展脉络;
以网络为 平台,借助微博、微信、QQ聊天、校园论坛等,在与学生即 时的互动交流中掌握学生思想的发展动态。教师在搜集这些 反馈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反思,不断提高叙事教学的实 效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能否积极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是衡量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 的最主要的标志。由于中学生是一个身心尚未成熟、正处于 成长中的群体,其价值观极易出现波动性和反复性。叙事有 助于促进学生行为的转化,但不能替代现实的实践。例如, 在教育过程中,经常出现学生为故事中主人公落泪感动但不 行动的知行脱节的现象。因此,叙事只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教育的方式之一,还应与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 活动相配合,在实践中深化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认同。

(本研究得到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 持计划”支持) [1]陈然兴.叙事与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29. [2]杜敏,王学俭.以故事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2):21-24. [3]王学俭,李东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要[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4):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