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践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大学生实践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大学生实践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分裂,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仍然是中国共产党乃至全体中国人民的 历史使命和共同心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 导集体将爱国主义教育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江泽民深刻阐 述了新形势下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巨大作用,指出:“我 们所讲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 情感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 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 的。”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断将爱国主义精 神发扬光大。胡锦涛还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 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的论述,就是将爱国主义外化为一种普遍的行为准则,倡导 全社会共同遵守和维护。面对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 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 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 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 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 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 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一、爱国主义教育是传统美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华民族是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历史传统的伟大民族, 爱国主义教育是传统美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中国几千年的 历史发展中,不仅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爱国主义,而且在 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别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 育思想。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吸取和借鉴中国文化的精髓, 发扬其优良传统。中国较早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集中表现 为“大一统”的国家教育观念。在《诗经•小雅•北山》中 就记载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 语句,实质上就是表达了“大一统”的思想。其后就不断有 学派提出其社会愿望,如孔子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 天子出”的“大一统”的社会理想,荀子的“天下为一”, 墨子在《道德经•三十九章》中则说“惜之得一者,天得一 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 生,侯王得一以为正。”这些“大一统”的思想是后来中华 民族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的心理基础,正是有了 这样的心理基础,中华民族才能乱后便是治、分裂之后便是 统一。我国古代爱国思想首先表现为忠于国家,强调国家的 整体利益。西周时期,周成王就曾教导过他的大臣“以公灭 私,民民其允怀”。只要用公心消灭私欲,百姓就会归顺于 统治者。《礼记•礼运》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 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此种道理在历代的爱国主义教育 的思想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有识之士也逐渐认识到“天下 大公”是“大道之行”的主要表现,是大同社会最重要的特 点。近代历史上的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是指从1840年的鸦片战 争至1919年的五四运动期间爱国主义教育。因为我国近代史 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屈辱史,但并不代表就没有爱国主义 教育的史料等内容,恰恰相反,这是一个中华民族不甘于屈 服,纷纷揭竿而起,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前赴后继地进 行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的历史时期。如林则徐、刘步蟾、谭 嗣同、林觉民、徐锡麟、秋瑾、李大钊、孙中山等等,他们 都是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脊梁和为后人所效仿的楷模。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蕴含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诉求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已成为国际 敌对势力在世界上推行强权政治的主要遏制力量。特别是全 球化的到来,西方国家利用其先进科技的强势地位加紧对我 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采取各种隐蔽、狡猾的手 段从各个方面对我国进行思想和文化的渗透,企图颠覆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历史一再证明: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杨冠亚等人曾 对某高校的100名不同专业的大一新生做过这样的调查,36% 的大学生认为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是一个概念,53%的大 学生认为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是两个范畴,11%的大学生表示说不清楚[3]。因此,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首先要立足于初级阶段的这一国情,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 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走适合中国的道路, 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并确定不 同历史阶段的奋斗目标。

三、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追求 笔者通过对安徽省几所高校调查,发现高达76.8%的大 学生认为个人学习或工作的最主要动力是“实现自我价值”。

这说明实践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加速的新时期,越来越 多的大学生认识到自我价值的重要性,使得现今的人们开始 关注个人能力的锻炼与个人价值的实现相统一,这成为许多 人不断奋斗的最主要的动力。众所周知,自信、自尊、自强 精神是一种影响民族、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无形的巨大力量, 是一个国家与民族能够蓬勃发展的具体表现。在新世纪的爱 国主义教育中要大力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发展目标、价值实 现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 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为国家 富强和民族振兴的责任和使命,他们深刻认识到今日中国取 得的成就来之不易、今天个人的幸福生活与祖国和人民的命 运息息相关。祖国与人民养育我们,我们理应吃水不忘挖井 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要心存感激,对祖国与人民具有 深厚的感情。“人作为社会的应当的和可能的主体要转化为现实的和实际的主体,需要一个重要的条件,即主体人的自 我意识。就是说,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职责、使命和任 务及实现途径等的足够清醒的自觉意识为前提条件的。”[4] 事实表明,每在国家和民族遇到困难之时,大学生都会挺身 而出,表现出了巨大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