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和平发展合作交流与维护认同问题论文(共5篇)
两岸和平发展合作交流与维护认同问题论文(共5篇) 第1篇:两岸和平发展中的台湾民众政治认同问题 2005年4月,两岸将和平发展确定为两岸关系的主题,10年来两岸在 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恢复两会 商谈并签署21项协议,实现了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建立了双方两岸事务主 管部门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减少了两岸在涉外领域的内耗。为两岸同胞谋福祉, 既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宗旨,也是动力。要持之以恒地推进两岸经济交流 合作,努力扩大两岸民众的在物质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收益,同时也要充分顾及 到两岸尤其是台湾民众的心理感受,这种心理感受的基础就是台湾民众的政治认 同。台湾研究两岸关系的著名学者杨开煌指出:“认同问题是两岸的核心 问题。”[1]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是两岸问题中要被解决的核心要素,它直接影响 着台湾民众的统“独”选择,也影响着两岸统一问题的解决进程。
一、政治认同概念的界定 阿尔蒙德曾指出:“用政治发展理论的语言来表示,对政治共同体的 支持问题常被称为国家的认同意识问题”[2]关于政治认同,中外学界定义不一。
一般认为,政治认同的概念是美国政治学家威尔特·A·罗森堡姆最早提出的。罗 森堡姆在1976年出版的《政治文化》一书中指出:“政治认同,是指一个人感觉 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 要的主观意识上,此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特别地,这些认同包括那些 他感觉要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责任的单位和团体。”[3]我国研究台湾问题的著名 专家陈孔立教授认为:所谓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上和 意识上的归属,从而确定自己的政治身份。[4]陈孔立教授对于政治认同的理解 主要侧重于其形成的过程,即基于感觉体验的理性选择。本文认为:政治认同是 政治主体对所属国家的政治体系的在感情上的依赖和理性上的信任,并经过历史、 地域、血缘、文化等因素的形塑,从而确定的身份上的归属、行为上的支持以及 政治人格上的统一。政治认同的归属对象是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历史感情和 集体记忆连结的。政治认同的形成离不开政治社会化,其是个人对于民族、血缘、 地域、历史记忆、文化传统的整合在政治上的反映,也是集体政治价值取向的来源,导着个人在政治参与时的政治行为。
二、台湾政治认同问题现状 (一)现状概述 1.台湾民众“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在下降,“认为自己是台湾人” 的比例在上升。
根据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的民意调查资料,在1992年有17.6% 的民众认为自己是台湾人,有25.5%的民众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认为自己既是中 国人又是台湾人的有46.4%,但是到2012年认为自己是台湾人的占到了54.3%, 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只有3.6%,认为自己既是中国人又是台湾人的占38.5%。[5] 2.统“独”选择中间化,存在偏向“独立”倾向。
台湾远见民调中心在2015年3月所做的“台湾民众统独观调查”结果显 示,维持现状46.5%、独立30.3%、统一9.3%,与2014年9月调查结果相较,“赞 成独立”比率下降1.8个百分点,“维持现状”略升0.5个百分比,“赞成统一”或“维 持现状,以后再看情形”分别上升0.4及0.3个百分点。民众“终极统独观”题组:
48.7%赞成台湾最终应该独立、38.9%不赞成;
22.0%赞成两岸最终应该统一、 63.5%不赞成。[6]“不同的民调资料显示,主张台湾马上“独立”和维持现状后“独 立”的受访者比例,在2008年后或维持不变,或略有下降(降幅在3%到5%之间), 不同民调数据的共同点是,主张永远维持现状的受访者比例在2008年后普遍上 升。”[7] 3.“民进党认同”偏高,“国民党”认同趋低 台湾指标民调在2015年5月底发布的关于“台湾民众政党立场倾向追 踪分析”显示,有18.4%的民众倾向国民党,26.4%倾向民进党,40.9%倾向中立;
同时有25.5%的民众倾向泛蓝阵营,31.9%倾向泛绿阵营,40.9%倾向中立。[8] 台湾远见民调中心在2014年所做的关于“目前的国民党和民进党两大党中,较能 兼顾台湾利益与两岸和平发展者为何”的调查中,32.9%认为是国民党,30.8%认 为民进党,另外18.0%认为两党皆不能。值得注意的是,认为两党都无法兼顾台 湾利益与两岸和平发展的民众,在这四年显著上升14.9个百分点。[9]如果将政党 选择倾向与统“独”立场进行交叉分析对比,可以得出,“民众的统‘独’态度及其对 不同政党统‘独’立场认知,直接影响到其政党认同。”[10](二)认同困境 通过两岸同胞多年的合作与努力,中国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 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台湾则是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和第 六大进口来源地。两岸间经济贸易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对于开启两岸经贸合作、 文化交流的制度化有积极作用,是开启两岸政治对话的动力所在,但是从上文的 分析来看,两岸经贸合作的深化却并没有使得台湾民众加深“中国认同”,而且认 同的趋势在向反方向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出现了“认 同危机”,这种危机主要表现在国家认同的弱化上,也就是阿尔蒙德所指出的“对 传统的准国家单位的忠诚同对国家的忠诚的目标发生冲突,即集体忠诚冲 突。”[11]。由此本文认为,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出现了认同困境,这种困境就是:
台湾民众原有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联结—历史、文化、血缘、地域的同 质性,遭到了政治改革与多元政治文化的破坏,但由这两者所建构的意识形态与 价值观念却又无法保证民众形成新的、稳定的政治认同,从而使得民众的政治人 格发生了分裂,政治选择难以统一,政治行为较难预测。
三、台湾民众政治认同困境分析 对于政治认同困境形成的原因与过程的分析是极为重要的。政治文明 由“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价”三部分构成,政治认同作为政治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其与政治文化一样,也具有三个组成要素:政治认知、政 治情感、政治选择[12]本文对于台湾民众政治认同困境的分析从这三个角度出发。
(一)政治认知异化 对于作为个体的台湾民众来讲,政治认知分为对于身份的认知、对历 史的认知、和对政治权威的认知。
1.身份认知的扭曲 身份认识是由血缘、文化、地域联结的,具有历史传承性。在身份的 认知方面,台湾民众是较为矛盾的。台湾民众在身份认知上的问题首先集中在自 己是“台湾人”还是中国人上,其核心是中国与台湾是什么关系。作为一种省际的 认知,本文认为台湾民众认为自己是“台湾人”是没有争议的。然而,台湾与祖国 大陆分离时间较长,台湾作为一个地域上存在在台湾民众心中是有优越性的,优 于其他地域,但是在台湾属于中国这一历史事实上没有任何争议。上世纪90年代,“台独”势力极力鼓吹“台湾主体性”,政府掌权者在历史、文化、方面利用“去中 国化”为主旨的很多手段,割裂台湾民众与祖国在血缘、地域、文化上的联结以 分离台湾与中国。然而政府所建立的所谓的“台湾意识”并没有充分的历史根据, 也就不具有说服力,但是其在教育、传媒等领域长期带有误导性的“培育”,使得 台湾民众的身份认知受到了误导,这就造成了台湾民众身份的分裂。原有的历史、 血缘、文化的联结悬浮空中,但新有的政治身份却无法带来身份在传统根基里的 归属,这实际上是台湾“台独”势力强制使用政治力量改变民众的身份认同。
2.历史认知上的分离 历史上,在1624年荷兰人曾在今天的台南和高雄地区,建立了一个荷 兰东印度公司的据点;
1895年《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日本,这两次分离使得台 湾与大陆有了数以百年计的分离史,但是每一次分离的结束台湾都回归了祖国, 这就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1949年至今的分裂是历史的偶然因素造成 的,但台湾行政当局多次篡改历史教科书,不顾史实的编纂台湾被殖民侵略的历 史,造就“台湾在历史上就是不属于中国”的言论;
在地理教科书上将中华人民共 和国所在区域篡改为外国,使得在受教育阶段的学生儿童自幼就被灌输不正确的 历史观念,从新世代群体上分裂一个中国的历史认知,进而破坏一个中国的国家 认同;
这一系列行为使得原本的历史失真,加之两岸交流长期中断,台湾社会弥 漫的不正确的历史观念得不到有效纠正,政治认同的历史连结被台湾的行政当局 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无法从中华文化及历史传统中得到滋养。
2.政治权威认知上的误导 两岸之间自1949年开始的政治对立是由历史的偶然因素造成的,国民 党政权被推翻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国民党在台湾地区的政治权威 被保留了下来。“如何把合法性从个人身上转移到政权上则是解决国家认同问题 的关键”[13],“两蒋”时期其政治统治行为的目的之一就是建构起政治统治的合法 性,这在政治现实上误导了台湾民众,台湾民众所支持和保护的“政权”其在根本 上是没有合法性的。
20世纪90年代,台湾开始了“宪政改革”,开放了“党禁”,台湾的政党 终于获得了合法身份得以参政议政。同时,一步步的政治改革也为民众的政治参 与提供了渠道。但是从国民党自上而下发起的“宪政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争取 民心以维护其统治基础。虽然“宪政改革”后台湾政治呈现出多党竞争的态势,民 进党在后来的发展历程中逐渐积累了可与国民党比肩的政治资源,取得了“两大党”之一的政治地位,但是这场“改革”是背离政治民主的价值的,“台湾的政治生 态至今仍未完成由族群对立的、社会撕裂的、非理性的“形式民主”和“身份民主” 向“共识性民主”的转换。”[14]因此,台湾“政治改革”给民众造成了一种假象:台 湾民众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而隔海相望的大陆人民是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可言的。
这种政治现实上的误导,使得台湾民众对于民主内涵与价值,更重要的是两岸之 间的政治现实有了错误的认知。
(二)政治情感极端 1.民粹主义盛行 民粹主义是政治平民主义的极端化表现,其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 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来源。由于民众在对“政治权威”的认识上 受到了误导,加之官僚集团、宗族势力、黑金干政因素等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 台湾的“民主政治”价值就被异化为了“民粹主义”。政治选举中蛊惑人心的宣传, 五花八门的造势活动尤其是具有煽动性的政治人物引燃了普通民众的民粹式狂 热。当年的“李登辉情节”和2000年“大选”中的“扁迷”(即陈水扁的狂热支持者) 纷纷涌上街头就是明显的例证。笔者认为台湾地区“民粹”主义出现的根本原因在 于:两大党之间的分歧不是“自由”与“保守”的分歧、不是政策态度的分歧,而是 根本的政治立场上的分歧。这种民粹式的政治参与带来了诸多危害,其首要危害 是将“政权”的合法性继续停留在个人而非国家上;
其次造成了政治竞选文化的低 劣;
再次造成民众政治参与制度化的缺失,浪费了过多的社会财富;
最后也是最 关键的是加剧了台湾社会内部的分化。
2.青年政治动向不明朗 两岸青年是建构未来两岸关系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也是引领未来两岸 趋势走向的影响者与领导者。从台湾由威权体制向民主体制完成转型以来,台湾 青年长期被视为政治冷漠的群体,表现为政治“选举活动”对其缺乏吸引力,该群 体投票率低、政治参与组织性差、政治参与情绪激动且不理性等。从“3·18学运” 可以看出,台湾青年对于两岸议题的关注有偏见,而且缺乏正确的信息和引导。
随着时间推移,滋生台湾青年“恐中”情绪的“主体意识”势必越来越强,不断给对 台青年工作增加难度。
(三)政治选择分歧1.统“独”分歧严重 当前,统“独”矛盾仍是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变数,也是当今台湾 最大社会分歧。统“独”分歧产生的原因众多,政治认知中身份认知的扭曲、历史 认知的分离与政治权威认知上的误导成为省籍矛盾产生的根源,而“台独”势力利 用省籍意识,有意突出和划分本土与非本土,“爱台”与“卖台”,甚至鼓吹“去中 国化”,省籍矛盾就被扭曲演变为统“独”矛盾。统“独”事实上反映着台湾民众的 民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实际上是两岸相互争取民心的博弈过程。”[15]通 过本文对台湾民众政治认同现状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台湾民众的统“独”选择呈现 中间化,存在偏向“独立”的趋势,这一趋势实质反映了台湾“去中国化”、“台独” 等误导民众对于两岸关系看法的行为产生了实际作用,分裂了“一个中国”的政治 认同。统“独”分歧严重,表明台湾民众对于大陆的政党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 同等是有意见的,这是不利于两岸通过经贸交流的深化开启双方政治对话的。
2.“蓝绿”阵营鲜明 台湾地区有两个大党:国民党与民进党,台湾民众的政治身份是通过 政党选择偏好来确定的。通常有泛蓝阵营和泛绿阵营两分。虽然有一部分民众青 睐“蓝”“绿”可能是因为其所主张的经济、教育政策符合自身利益所需,但是在统 “独”分歧成为台湾社会最大分歧的情形下,如此对立鲜明的政治立场肯定会对民 众的政治认同有所影响。笔者认为此两党的实质是非法掌握各种社会资源的两个 利益集团,这两个利益集团操纵着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发展。这两个 利益集团并没有代表最广大台湾民众的利益。国民党急于恢复在台湾的“统治” 地位,民进党急于“台湾独立”,两党都未将台湾2300万民众的福祉放在执政的第 一要务上,而是急于求得选票,通过政治谋求各种利益。以上鲜明的事实被台湾 媒体长期带有“蓝绿”倾向的失真报道淹没了。台湾是一个选举社会,媒体介入了 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政党选举中尤其如此。台湾的媒体大都带有政治倾向, 很大程度上被“蓝绿”阵营收买,价值中立的媒体影响力很小或者很难存活。台湾 民众所接触的政治信息尤其是统“独”信息其报道都带有一层颜色,或蓝或绿。在 这样的政治氛围下长期接触失真政治新闻,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受到了很大影响, 民众基于失真的媒体报道所建立的政治认同是偏离理性选择的。
3.国家认同分裂 国家认同是政治认同问题的最高层面,是由文化、血缘、地域、历史 共同联结的,但是台湾民众由于在政治认知上被“台独”势力误导,在政治情感上出现了较为极端的表现,进而在政治评价也就是政治选择上出现了统“独”分歧、 政党阵营分野,最终使得国家认同分裂。国家认同是“认同什么”的重点。国家认 同的核心要素是认同“几个”国家。两岸之间母亲与子女的关系,不是兄弟间的关 系。但是台湾社会中存在某些别有用心的势力在误导着台湾政治认同中国家认同 的发展,他们曾表述过“一边一国”、“一中各表”“大陆与台湾是国与国的关系”等 荒谬言论,目的是制造“两国论”,分裂两岸的国家认同。加之,台湾行政当局在 教育上篡改年轻世代的集体记忆,使得国家认同的分裂在台湾青年中的体现尤为 明显,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十分危险的。
在两岸大交流与大合作时期,台湾民众在政治认同上出现的困境是历 史地产生的,在和平合作来之不易的现在,两岸同胞应当宽容携手,增进彼此的 真诚了解。
作者:喻鑫 第2篇:2000台商齊聚昆山關注两岸和平发展 2015年12月12日,2000餘名台商齊聚昆山,共同關注兩岸關係的和平 發展。
當天上午,全國台企聯第三屆常務理事會擴大會議在昆山市金陵大飯 店舉行。全國台企聯會長郭山輝,監事長張文潭,榮譽會長丁鯤華,駐會常務副 會長兼秘書長何世忠,常務副會長、國台辦經濟局副局長于紅,常務副會長兼新 聞發言人葉惠德,以及幾十位常務副會長和來自全國各地的會務幹部、協會會長 140餘人出席了會議。郭山輝會長擔任會議主席,駐會副秘書長鄭榮文主持會議。
會議上,郭山輝首先作會長工作報告,張文潭監事長作監事會工作報 告,何世忠秘書長受吳勝豐財務長委託代作財務工作報告。郭山輝從輔導台資企 業轉型升級、鼓勵和支持台灣青年到大陸創業、就業以及積極開展和參與兩岸交 流等10個方面就2015年的工作向大會報告,並從換屆、台資企業轉型升級與產業 轉移、做好台灣青年服務工作等9個方面對2016年的工作進行了規劃。
全國台企聯常務副會長、國台辦經濟局副局長于紅也在會議上作了發 言。她表示,服務台商是台企聯的辦會宗旨,幫扶台灣青年到大陸發展可以使老 一輩台商的經驗得到傳承,在關係兩岸的重大事項中發聲則是要表明廣大台商的 立場和觀點,在過去的時間裏台企聯做的很好,希望能夠堅持下去,做得更好。她指出,台商是兩岸之間的橋樑,在大陸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把台灣 先進的經驗傳播到大陸,對大陸的社會管理建言獻策,為大陸的經濟社會發展做 出了巨大貢獻。11月7日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會面,它所對外界釋放的最大、最 核心的信號就是「一個中國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基礎」。面對即將來臨的2016 年台灣大選,大家要表明自己的態度,從有益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立場出發, 做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選擇。
此外,在當天下午舉行的昆山台協第十二屆會員大會暨會長交接典禮 前,來自各地的2000餘名台商齊聚昆山皇冠國際會展酒店,共同爲將要到來的大 選加油打氣。包括前海基會會長江丙坤,中國國民黨秘書長李四川,中國國民黨 主席特別顧問、大陸事務部主任高孔廉,全國台企聯會長郭山輝等紛紛致辭,希 望台商不要因對政治失望,便放棄自己的一票,而是想想,接下來要如何維持兩 岸的穩定交流,不只是為了自己,而是爲下一代的和平發展。
新當選的昆山台協第十二屆會長李寬信也表示,兩岸關係不只影響台 商,而是影響整個台灣的各行各業,所以希望未來不管哪個政黨上台,都要考慮, 台灣下一步到底要走向何方,他說,不少台商長期來往兩岸,都感受到台灣在國 際競爭力上的不斷落後,而憂心忡忡,企業要向外發展,除了服貿、貨貿要盡快 做好,其餘的區域整合也都要加快腳步,不能再被邊緣化了。
作者:朱景瑞 第3篇:维护两岸和平发展才是硬道理 陈忠信这个名字,现在较少出现在媒体上,其实他是民进党内少有的 “大陆通”,在过去很长时间里,负责与大陆各界打交道,大陆有许多人认识他。
2008年民进党下台以后,据说他已逐渐“淡出”政坛。早在1986年我就与他相识, 还曾多次深谈,我一贯认为他是民进党内的务实派。最近,他来重庆参加学术会 议,接受媒体采访时发表了这样的言论:“如果明年民进党上台,只有尽早转向、 走务实的两岸政策路线,才能使得两岸今天已经开启的多种形式的交流全部能够 得以保障,使两岸关系不至于在明年台湾政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出现波动。这是 我们的期待。”果然他又强调务实。
如果蔡英文上台,能不能“转向”,能不能“走务实的两岸政策路线”, 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能不能维持下去的关键。换句话说,要看蔡英文的两 岸政策有什么变化,可能变好,也可能变坏。蔡英文采取不同的两岸政策,两岸关系可能出现以下四种不同的局面。
第一种,打:如果她不走务实的路线,反而坚持走“台独”的道路,以 致出现“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 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的情况, 大陆方面就会依照《反分裂国家法》“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 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民进党人陈淞山警告说,民进党内有一股“脱中”“反中”的 氛围,不在乎外界“火车对撞”“地动山摇”的忧虑,从而对两岸关系作出误判,就 会造成台海发生军事冲突的危机。
当然,台湾主流民意要求维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大陆和国际 社会也不允许“台独”。当年陈水扁都已经感悟到:“台独”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李 登辉做不到,我也做不到”。现在,估计蔡英文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宣 布“台独”分裂。只要不搞“台独”就不会打,“不搞分裂就不必害怕反分裂法”,所 以,“打”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第二种,冷:蔡英文表示要“维持现状”,却不认同“九二共识”这个两 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在她未对现有的两岸政策作出调整之前,正如陈水扁上 台初期那样,两岸关系就会处于“冷”的状态。由于态势未明,两岸关系的发展进 程只会放缓,互相处于冷静观察期,观察的主要内容是两岸政策如何调整。当年 陈水扁上台时声称“四不一没有”:不会宣布“台独”,不会更改“国号”,不会推动 “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没有废除“国统纲领”与“国统会” 问题。
那蔡英文会说些什么呢?对她来说,主要观察点首先在于她对“九二 共识”的态度,其次是她对“台独党纲”的态度。陈忠信指出:“民进党有一个‘《台 独党纲》’,有一个《台湾前途决议文》的文件,这两个文件已经把台湾的地位 和两岸的关系作了一个很明确的政治性的界定。如果这样一个文件存在,但是蔡 英文又不对这样一个文件作出一个新的解释,那么两岸的交流就会变成大陆承认 ‘台湾的独立’的事实,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都不愿意看到的。”陈淞山也 说:“‘《台独党纲》’的基本立场不作根本性的修正或调整,民、共之间的交流与 互动便难以正常化发展,连带地民进党对大陆政策的敌对与对抗心态及作为也很 难加以根除。”当然,“冷”的观察期只能是短暂的,如果蔡英文的两岸政策不作 调整,很快就会陷入“僵”的局面。第三种,僵:如果她采取如同陈水扁2002年公然提出“一边一国”后的 相似政策,两岸关系就会再度出现僵局。当年陈水扁在提出“台独时间表”和“公 投制宪”之后,两岸关系便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陈水扁被国际社会认定为“麻烦 制造者”,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的破坏,对台湾社会乃至对民进党的伤害罄 竹难书。
这个教训民进党人应当是不会忘记的。蔡英文就说过:“民进党在过 去执政的八年中太信赖陈水扁的权威而放弃自己的思考与判断,才会让一个人的 错误造成现在全党的危机,这是全体民进党员的责任,每个民进党员都该检讨。” 估计蔡英文已经汲取了这个教训,所以她曾承诺“未来不走深绿路线”,因为那是 没有出路的。可能也是因为汲取了这一教训,民进党人洪奇昌表示:“民进党执 政的话,两岸关系也不会倒退,民进党虽然还会坚持自己的理念,但会以务实和 友善的面貌出现,不会挑衅也不会成为麻烦的制造者。”不过,蔡英文至今没有 与深绿路线进行切割,能不能摆脱深绿的捆绑,重走“僵”路的可能性大小,还有 待观察。
第四种,活:如果能够作出务实的调整,两岸关系就会“活”起来,走 了活棋,走出活路。民进党内许多重要人物都认为两岸政策必须调整。陈忠信劝 告:“民进党的领导应该用更加长远和现实的眼光来处理两岸关系”,“为台湾人 民谋利益的这部分就应该多坚持,对于会影响两岸关系走向的东西,我们要更加 有定力。”许信良指出:“台独”从来就不是民进党建党初衷,“独派”力量也不是 民进党主流。“蔡英文和民进党必须调整两岸政策,这是民进党执政的责任,不 只是为了2016年选举,更为了两岸长久关系”。“倘若不在两岸政策上转型,民进 党即使赢得大选,也不能平顺执政”。谢长廷也说:“两岸政策如果无法满足美国、 中国大陆都可以接受的条件,未来执政还是不会稳定。”“习马会”后,《美丽岛 电子报》刊登了《“马习会”为“蔡习会”开启了一扇门》一文,指出:蔡英文“想 要实现‘维持两岸和平现状’的目标,必须要和北京当局建立‘共同的政治基础’”。
作者表示相信蔡当选后“将有更多时间和能力去构筑‘共同政治基础’”。这又是民 进党内务实的声音。
关键是怎么调整。民进党人陈淞山先后提出如下看法:一、“九二共 识”的替代方案,他说:“民进党纵使无法接受‘九二共识’,也必须找出双方可以 忍受的替代方案来化解僵局。”二、通过新的“决议文”,他说:“宣告废除‘台独党 纲’并以《‘中华民国’决议文》取代《台湾前途决议文》与《‘正常国家’决议文》 作为构建两岸‘特殊背景的兄弟关系’的政治基础,这是民进党迎向新时代两岸关系发展必定的政治道路。” 此外,民进党人童振源曾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冻结“台独党纲”与通 过“‘中华民国’决议文”;
第二,推动在“总统府”之下成立两岸和平发展委员会;
第三,推动“宪法各表”作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两岸共识;
第四,以“民主中国”与“华 人认同”搭建两岸和平与发展的桥梁。
实际上,关键只有两条,一是“九二共识”的替代方案,就是不要违背 “九二共识”的原则、精神;
二是处理“台独党纲”。关于“九二共识”的替代方案, 早在陈水扁当权时,民进党内就有人提出过“以九二香港会谈为基础”、以“九二 香港会谈所获得的成果”为两岸复谈的基础等等,可是另一方面却极力推动“法理 台独”“台独制宪”,显然没有诚意。近来民进党内有人在议论是否可以提出类似 “以2008年以来两岸达成的协议为基础”的方案。关于“台独党纲”,民进党内有人 提出用“冻结”或是以“后法优于前法”的办法来处理。
以上引用的全部是民进党人的看法,而不涉及外界对他们的劝告、警 告、期待和建议。这说明民进党内已存在要求调整两岸政策的意愿和呼声,要针 对以上关键的两条加以调整,这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调整的可能性不算小。
民进党内有人希望在选前就对两岸政策进行调整,至于能不能务实地进行调整, 关键要看领导人有没有足够的气魄和决心。
从大陆来看,2016年台湾不管是谁上台,都希望能够保持两岸关系和 平发展的局面。我们讲过的话是算数的。“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 “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为两岸同胞谋福祉的理念, 为台湾同胞办实事、办好事的政策措施”,“让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愿意 为台湾青年提供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舞台”,“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照顾弱势群 体,使更多台湾民众在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中受益”,“真心诚意对待台湾同胞的意 愿,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只要是有利于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事,只要是有利于推 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只要是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事,我们会尽 最大努力办好”,“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无论是谁,不管以前有过什么主张,只 要现在愿意参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我们都欢迎”,等等,都不会变。关键 要看对方是否愿意采取务实合作的态度。
作者:陈孔立 第4篇:探讨合作交流机制呼吁两岸和平发展9月12日上午,初秋的北京,艳阳高照,气爽宜人。人民大会堂金色 大厅,高朋满座、座无虚席。第三届台胞社团论坛·主论坛正在这里隆重举行。
全国人大常委、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林智敏、全 国台联党组书记梁国扬及中央统战部、中央台办、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民革中央、 台盟中央、财政部、外交部、民政部有关负责同志,来自海外、港澳和岛内的台 胞社团领袖、两岸嘉宾,共280余人出席了主论坛大会。主论坛大会由全国台联 副会长苏辉主持。
主论坛上,7位社团领袖、嘉宾,结合自身经验,围绕台胞社团的历 史使命、两岸文教经贸交流、两岸基层民众交流等话题展开讨论。梁国扬:台胞 社团应进一步团结起来 作为主办方代表,主论坛首位发言人,梁国扬首先对前两届台胞社团 论坛做了简要回顾。并表示,广大台胞社团以极大的热诚投入到两岸关系和平发 展的时代洪流中来,坚持和践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积极落实前两届论坛成 果,在推动两岸民间交流、经贸往来、文教合作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事实进 一步证明,两岸一家亲,离不开民间力量的积极推动,也离不开台胞社团的共同 努力。
“今天两岸关系又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存在着许多机遇也面临 着许多挑战。”梁国扬强调,一是要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促进两岸关系 和平发展进程。二是要逐步建立台胞社团交流合作机制,不断深化台胞社团交流 合作内涵。三是努力探索台胞社团合作途径,持续扩大台胞社团交流领域。
最后,他表示,当前两岸关系正进入关键发展时期,虽然在两岸关系 发展过程中会有一些曲折,但只要两岸同胞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解 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台胞社团一定要并肩携 手,团结一心,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勇立潮头,奋发进 取,作出我们台胞应有的贡献。
吴荣元:两岸一家亲就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贴切的体现 “两岸关系之前出现了一些波折,在这一形势下,这次论坛适时的召 开,而且提出了‘深化交流合作促进和平发展’的主题,这对于关心台湾前途、关 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朋友们,像是打了一针强心剂。”台湾两岸和平发展论坛召集人吴荣元表示。
“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就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贴切的体现。”吴荣元指 出,“没有‘两岸一家亲’,谁给你那么好的经济让利?没有和平发展,两岸怎么 亲?”两岸是一家,但因为隔阂对峙了一段时间,亲要有一个过程。通过善意的 交流、诚意的交流,通过互补互利的交流,才能够逐步把两岸长期隔阂形成的疏 离连接起来,把亲情建立起来。
最后,吴荣元提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往前走必须要寻找新的动力, 从台湾社会发展的需要寻找新的动力,挖掘、探索台湾社会需要解决的矛盾在哪 里这是两岸必须共同努力的。我们希望让台湾中下层的同胞能够进入两岸关系和 平发展的大潮流中,让他们分享到和平红利,他们自然就成为支持两岸关系和平 发展最重要的社会力量。
郑东平:要让台湾人民了解签订服贸协议带来的不只是经济利益 “今年在签订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之后,台湾发生了‘太阳花学运’事件, 重创了协议通过进程,我们非常关切,这个事情发生到今天,大家都不愿意看见。” 世界台商会联合总会第三届总会长郑东平表示,“服务贸易协定的通过,不只能 促进两岸经济的发展,也能够提高中国在未来世界各大强国中的竞争能力”。
他表示,韩国与中国服务贸易协定的签订就在今年年底,迫在眉睫, 这让我们海外台商非常关切,因为我们很多产品和韩国产品是有重叠性。一旦韩 国签了FTA,台湾会失去我们的竞争力。台湾对服务业是非常有强势,我们不应 该担心、害怕,应该尽快达成在岛内的服务贸易协定在岛内的通过。
同时,他提出,为消除一部分台湾人民不安全的感觉,台湾当局不要 一心求快,应该与人民建立良好的沟通管道,提出实质的数据和例子,逐步让台 湾人民了解签订服务贸易协议带来的不只是经济利益,也可能进一步促进台湾跟 其他地区的贸易发展,更能帮助台湾人民获得利益。
范扬盛:应召集更多台胞到大陆感受真诚与热情 全美台湾同乡联谊会第八届总会长范扬盛表示,台湾范姓宗亲都是来 自大陆,在台湾是客家人群的一部分,他们都怀有中华民族的情感。他表示,今 后将扩大范围,努力召集更多在美国的台籍同胞,让更多的台湾乡亲来到大陆访 问、交流,让他们了解大陆的实情,感受大陆的真诚与热情。范扬盛表示,多年来,跟全国台联团队的接触,深刻感受到他们具有 亲民、尊重、包容、诚实的优良特质。希望大陆的其他一些涉外单位和海外侨团 都能够具有这些优良特质,大家和谐相处,互帮互助,这样才会有利于两岸关系 和平发展。
“两岸关系发展随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范扬盛说,例如9月3日中 国共产党在抗战胜利69年的纪念日活动当中,肯定了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在同一天举行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肯定了对日抗 战中国共合作所达成的成果。这是振奋台湾民心的言论。
最后,他呼吁,两岸交往应更多地予以真诚、互信,要少权谋、少偏 见、少猜疑。
蓝博洲:台湾人的中国心与中国情 两岸和平发展联合会会长蓝博洲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为大家讲述了台 湾人的中国心与中国情。他表示,1894年7月25日甲午战争爆发,《马关条约》 使台湾全岛包括钓鱼岛在内的所有附属各岛屿被追割给了日本。日据50年,想要 回归祖国的意识始终是台湾历史的主旋律。
二战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斯坦公告》等国际法律文件,台湾 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无可争辩地回归中国,台湾人民迎来了盼望已久的祖国。
然而,种种原因使得出现了现在的台湾问题。
他提出,作为台湾社会主体的台湾民众,以及所有投入祖国统一神圣 事业的两岸中国人,唯有正确的理解历史的发展与台湾人民身份认同的变化,我 们才能知道如何重新唤醒台湾人的中国心与中国情,从而彻底解决历史遗留下来 的问题。
蓝博洲表示,重建台湾人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宣扬台湾人参与新中 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从而让台湾民众认识台湾人民真正的历史,认识台湾人与 祖国大陆尤其新中国的密切关系,重新建构怀有中国心和中国情的台湾人史观, 就是当前与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争取台湾民心之文化交流的重要工作。
董淑贞:没有国就没有家“我是21年前嫁到英国去的,那时候有一种被歧视的感觉。”欧洲台商 联合总会第二十一届总会长董淑贞发自内心地说,“如今,随着中国的强大,一 切都在变化。我常常跟孩子们谈到,你们今天在英国求学,是因为背后有一个强 大的国家,让你觉得被尊重。所以,我在这里一定要强调的是,没有国就没有家”。
她说,我永远记得,在台湾上学的年代,不管是课本还是笔记本上, 我们都会写下两句话,一句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另一句是做一个四维八 德的好学生。我就是受这样的教育长大的。虽然我今天在海外,我还认为,我没 有脱离所谓的中国情、中国心、中华民族复兴的感情。
她呼吁,要把传统教育捡起来,把爱国教育捡起来。只有我们的孩子 真心的热爱自己的国家,不管是在大陆、台湾、海外,他才可以深深地把自己的 精神、爱国精神发挥出来。
李嘉音:中华文化是两岸四地、全球华人的精神基石 “全国台联主办的台胞社团论坛,为遍及世界各地和两岸四地的台胞 搭建了一个互相交流和联谊的桥梁。”港澳台湾慈善基金会副主席李嘉音说,“论 坛为海外台胞社团更好地发挥优势和作用,为推进台胞的大合作,为深化两岸更 好的交流和沟通具有重要的意义。” 她表示,虽然经过多少年的努力,两岸关系已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并进入了轨道。但是还有不少的阻力和瓶颈,我们仍需要继续地努力,特别是港 澳的台胞社团和全世界的台胞社团,必须要携起手来,共同为两岸的福祉、共同 为和平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她呼吁,中华文化是两岸四地、全球华人的精神基石,要用中华文化 把我们两岸四地的中国人、全世界的华人紧紧地凝聚起来;
共同纪念革命烈士, 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立足长远,促进更多的两岸青少年交流的机会;
进一步推进 经济多领域、深层次的合作,让台湾民众分享到两岸合作双赢的成果,促进共同 发展。
最后,她强调,共同的文化塑造我们共同的信念,共同的血脉昭示着 我们共同的承担,让我们两岸四地和海外台胞携起手来,为两岸的和平发展共同 努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作者:章涟漪第5篇: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加速推动中国崛起 为推动海峡两岸科技发明创新以及企业创新的合作与交流,高雄市发 明人协会理事长刘镇宇先生近日率团参加“6.18中国海峡两岸职工项目成果交易 会”,该交易会从2006年至今成功举办七届,已成为海峡两岸职工发明人展示成 果、沟通交流的一大盛会。该盛会以项目对接话友谊、以技术创新话交流,推动 了两岸科技项目、技术、资本、人才的交流、对接与合作。实现了两地联动,形 成了合力,为建立良好的两地合作交流氛围。推进两地发明创新事业的发展作了 重大贡献。
刘镇宇是台湾发明界的元老,被誉为“台湾发明界的推手”。为发明交 流、学术研讨,刘镇宇经常奔波在两岸之间,为两岸发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 的贡献。
据悉,“6.18”是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的一个世界性的项目成果大型的 展览会,福建省发明协会和台湾发明界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就开始联络、交 流,但是合办创新成果展览却是在第四届“6.18”上首次实现,刘镇宇在其中起到 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福建总工会于2006年3月派经济技术部程强部长协同福建省 发明协会汪文瑞副会长,专程北上北京会晤时在北京率团参加26届青少年大赛的 台湾发明家代表刘镇宇会长,洽商为6.18开办“第一届海峡两岸项目创新发明展” 与6.18交易展同时展出,刘镇宇返台后积极筹办,组织了41个产品项目,于2006 年6月17日率团来到福州,开办了两岸创新发明交流活动,主办单位福建总工会 路平副主席曾誉称刘镇宇会长为这个项目的“开山鼻祖”。展出后,总工会为了制 度化,于第二天(6月19日)特派经济技术部程强部长代表与刘镇宇会长签署了 两岸展出的“合作协议书”,每年的6月18日,刘镇宇都依约率团参加。
今年的6.18,台湾提了16个项目,皆为精选,大会授予“金奖”奖励。
项目有:踢踏车(刘志诚、洪国琛)、瓦斯节流安全装(方翰),可快速开启使 用与闭合收存之打光结构(洪羿生)、三枪消癌之研究(张炳谦)、薄型灯箱结 构(陈国正)、弯梁式机车结构(梁武舜)、植物培育系统(陈志明、张惠玲)、 天然海藻精力素提取方法(谢明文)、高尔夫球练习系统(陈志明、张惠玲)、 经穴能量脚底通(梁雅婷)、风湿病之探讨(孙淑华)、滑移式铁卷门间隔柱之 结构(何家俊、刘志诚)、精密螺帽温控扭转测试系统(陈志明)、机动式全方 位排油烟机(张慧玲、陈志明)、迷你型耕耘机系列(林永吉)等。“为两岸发明事业不辱使命”,耄耋高龄的刘镇宇仍然在为两岸的发明 事业不遗余力的奔波,通过了解、沟通,增强互动,发挥两地优势互补,探索互 利合作、联动发展的方式,共同架起沟通的桥梁,为两岸创新发明交流写下了辉 煌的史页。刘镇宇正在用这样的大爱,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为中国的崛起而贡献 着自己的力量。
人物档案:
刘镇宇,原籍山东,退休后一直致力于研究开发脑力资源和推动发明 运动,现任台湾省高雄发明人协会理事长,曾为台湾发明人协会创办人、高雄市 两岸交流协会理事长。1980年在他的倡导下,创办高雄发明人协会、高雄市两岸 交流协会;
他同时也是台湾发明人协会创始人之一;
曾获北京科技产业博览会优 秀组织奖,任海峡两岸“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创始人及代表团团长,也是 在该交易会中开办“发明创作项目展”第一人。今又成立“海峡两岸生技研究组织” 为两岸生物科技建立了新的平台。
作者:宋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