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助力政治二次选考复习
作业助力政治二次选考复习 浙江省2016年10月新高考选考后,所有的学生都获得了 一次选考科目的高考成绩。对于每位高三思想政治课教师而 言,无法回避的是对二次选考备考策略的思考。有教师戏称 二次选考备考为“高复”,此时的“高复”决然不同于传统 意义的“高复”:每个学生都有了高考成绩也拥有了选择的 权利,只要对现有成绩不满意,都可以选择继续备考;其次, 对于高分学生来说,又出现了有退路但又不甘于现状的心态。
错综复杂的情况意味着二次选考复习将面对更多的挑战,教 师只有潜心研究学情,把握考试方向,主动调整教学策略, 才能重新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备考的科学性、针对性 和有效性。
一、分析学情有温度:众里寻他觅抓手 选择继续进行二次选考复习的学生,总体来说分为两种 可能性:一是学科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习惯欠佳;
二是具 备了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相应的学科能力,希望冲击满分。
二次选考复习从某种意义上就是知识回炉、再次熔铸的过程, 知识的回炉就意味着“重复”。本校有着优秀的生源,学生 总体的学习能力较强,知识简单的重复容易引发“审美疲劳”, 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众多 一线教师对此深有同感:10月选考后,学生普遍处于萎靡不 振状态。这一现状迫切呼唤着教学策略的调整以激发学生热情和自信心。二次选考复习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学生施展才能提供相应的平台,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性;
同时只有在学习中暴露自身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 深度思考,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不足,驱动学生再次前行。作 业是学生习得知识、形成能力、经历学习过程、养成正确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必要途径,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 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科学巧妙设计作业,能为 学生的发展提供别样空间;
课堂上作业的展示,能让学生生 长异样的精彩。综合考量各种因素,笔者将作业作为突破二 次选考复习的有力抓手。
一、把握方向有高度:夯实基础求变化 思想政治选考测试主要考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和基本观点以及分析、比较、归纳等基本能力,把科学的理 想信念、确立现代公民意识和世界意识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考核渗透在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之中。简而言之,考核目标实 际上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考查对象。适应选考要求的复习 和作业关键要领在于方向正确,能从孤立的知识点的理解和 死记硬背走向归纳、提炼、总结和理解知识。
1.用好教材,夯实基础。学生的能力水平虽有差异, 但夯实基础成为了学习中共同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不 畏浮云遮望眼,追求身在最高层”。复习过程中需要登高望 远,把握好复习的方向。纵观选考试题,所有的试题都可以 嗅到教材的“气息”。从教材的呈现方式看,教材采用情境探究式,因此依托教材的复习本身就是能力导向的,即重点 训练学生在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设计 作业时应当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坚持泛读与精读相结合 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合理处理这些教学资源并发挥其最大价 值。笔者把二次复习的重点落在提升教材的熟悉度上。为了 引导学生重视教材,具体分析了学生的阅读习惯,通过问题 的设计暴露学生的阅读盲区。备考阶段,学生阅读教材的关 注点主要是正文部分,单元导语、课导语、正文的虚线方框、 辅助文成为了学生的“生鲜点”。笔者将教材作为二次选考 复习夯实学生学科基础的教学资源,切实地提升了学生的学 科核心素养。
2.着眼素养,巧设问题。浙江思想政治学科选考试题 十分关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体地说对事物进行比较、 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采用科 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二 次选考复习必须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 倡课堂的逻辑味道。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之一就是提出问题, 教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是提出符合理性要求的 问题。二次选考复习过程中,笔者以教材为载体、问题作为 任务驱动源设计作业,分别在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联 想与综合、辨析与评价等多个维度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并强 化不同模块考查频率分布离散度高的问题。作业设计过程中 始终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把握不同模块的特点和考查频率分布离散度,为每个模块量身定制相应的作业。
例如,复习《经济生活》时,结合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 题,笔者设计一个描述性问题:学习了适度消费、理性消费、 绿色消费三个概念,请你各列举一个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
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列举具体生活现象的过程中学会从对比、 比较的视角把握概念内涵。复习《生活与哲学》时,学生对 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理解存在困难。为了让 抽象化为具体,笔者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的一段“专家点 评一一历史是这样创造的”,设计了一个联想式作业:请结 合教材专家点评内容,写出自己的感想。学生通过完成作业, 用所学的相关理论对该观点进行论证。复习《文化生活》时, 为了丰富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的理解,笔者 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请结合文化创新的知识,为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搭建一个知识结构图。学生通过完成作 业,建构了思维导图,寻找了该知识与文化创新知识的关联, 对知识形成了整体理解与综合把握。复习《生活中法律常识》 时,笔者将教材中的探究题从其他角度进行设问,引导学生 不被已有的知识束缚,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例如,教材在介 绍民事法律关系时,呈现了一个有关小华捡到一个皮包的案 例,从合同的角度和所有权的角度设问,可以引导学生转换 思维的角度,进行新的思考。
三、以学定教显气度:因材施教展才华 二次选考复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水平差异很大,如何在统一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这一问题的回答关乎课堂的 有效性。笔者以作业为载体,通过“先做后教、互学互教” 的方式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统一布置但富有个性化的 作业,教师在批改中确定学生普遍性的难点与个别性的难点, 在课堂上进行反馈和突破。以《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的复习 为例:1.课前——认识自己、发现问题。
教师设计课前作业时,要求学生整理浙江省4份选考试 卷以及手头的练习,结合所复习的教学内容,从中发现自己 的问题。教师课前将学生列举的相关试题进行系统归类,为 课堂讨论做好准备。试题列举如下:
(2015年10月选考23)近年来,某县政府倡导全民阅读,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向群众推荐优秀图书,丰富了 群众的精神生活,推动了书香社会建设。这佐证了:
①文化进步取决于传媒的现代化 ②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阅读能力是文化素养的标志与核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6年4月选考22)一尊青铜,数行铭文,引发无数遐思:声势浩大的宗庙祭祀,尘土飞扬的战乱杀伐,觥筹交 错的节庆盛宴……斑斑铜绿下,一串字符就是一段尘封的历 史。这体现了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人类创造文化同时也享受文化 ③文明只有靠文字才能传承 ④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6年10月选考22)在燧石取火的实践中,人们悟出 了“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这一道理,从此在生产和生活 中,多了几分执着,几分坚守。由此可见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③自然界的事物蕴含着文化 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校本练习)礼仪是交往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与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 验的总结。这说明 ①文化包括礼仪等意识形态部分 ②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③每个人的文化素养都是逐步培养出来的④文化是社 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课中——互动点拨、施展才华。
当学生在课前整理和反思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课堂就 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平台。这一平台拥有了大量的教学资源, 伴随着相应的活动展开,学生借助各种资源在互动中提出问 题、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由于班 级个体差异的存在,教师通过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作实际 分析,让基础薄弱生在课堂提出问题,学优生对其问题已经 形成了一定思考,因此有能力进行分析和点拨。对学生在表 达上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师需要最终帮助学生提炼观点。对 于知识性的问题,主要通过中等生进行观点的展示和回顾, 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其他学生能产生“见贤思齐” 之效果。课堂施展每个学生可能的才华,能让每个学生都在 呼应、参与、受益中产生获得感。二次选考复习过程中,笔者在感受学生的温度中触摸复 习的脉络,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追求中把握复习的方向, 巧借作业这一杠杆因材施教,激活了学生夯实基础、发展能 力的热情。实践中发现,学生愿意做的作业首先一定是具有 实效性的作业,然后才有可能展望“诗与远方”。个性化的 作业为二次选考复习增加一抹亮色,让每堂课都成为学生的 期待和展现思维成果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