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与农村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的思考(1)论文
中国农业与农村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的思考(1)论文 关键词: 农村;环境法;
政策 内容提要: 我国农业生产的农药化肥污染、 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废水污染和工业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农 业环境日益恶化,不仅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严重威胁着城乡居 民的身体健康,成农业建设和农村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应针对当前农业环境 的污染和破坏情况,加强农业环境政策法律建设,完善政府职能,健全环境管理 体系,加强环境执法力度、深度,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推进 农业建设。
我国正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 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表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 建设、环境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 也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农业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可持 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然而,目 前农业与农村环境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农业生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退化加 剧,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没有得到无害化处理,如何搞好农业环境保护工作, 如何防治农业环境污染、逐步改善农村环境,如何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在转变 农业增长方式,使农业生态环境由恶性循环走向良性循环,是关系到农业能否持 续发展重要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应针对当前农业生态环境 的破坏情况,加强我国农业环境政策法律建设,完善政府职能,健全环境管理体 系,加强环境执法力度、深度,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增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企 业经营人员和农民群众等广大公众环保意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 农业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环境保护是我国 整个环境保护工作很重要的领域,也是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农业环境 破坏及污染不仅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直接制约农业生产和 农村的发展的后劲。当前农村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土壤 污染严重、土地质量退化,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给食品安全构成隐患 由于长期 的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用薄膜及其他农业化学物质,以及工厂企业“三废” 超标排放,导致我国1.5亿亩耕地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且呈现重金属与有机 物复合污染的复杂情况,土壤质量退化,农产品欠收和有毒物超标的情况屡有发 生,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农药中毒的人数占世 界同类事故中毒人数的50%。1995~1999年黑龙江、江苏等19个省、自治区、直 辖市共发生药害2000多起,药害面积达200多万亩,经济损失达5亿多元。
工业 和生活污染导致的环境酸化问题也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环境。酸雨(pH<5.6)从 1985年的约175万km2扩大到1993年的280万km2,受重酸雨(pH<4.5)影响的区域由1986年重庆和贵阳等局部地区至1993年扩大到南方广大地区。环境酸化会产 生一系列不利影响,如森林、草地的衰亡,土壤酸化板结,农作物减产等。
农 膜污染的面积也逐年扩大,1995年已达到64913万公顷,农膜年均残留率约20%, 平均每公顷达60公斤。
2、农村水源污染问题突出,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农业生 产以及畜禽养殖导致的水源污染日趋严重,难以有效控制,造成湖泊等水体的富 营养化,使之失去生产和生活的使用价值,水源污染还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甚至 食品污染。
农村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全国1995年是1978年的4倍。2003年的每 亩化肥投入量从1980年的每亩12.3斤(折吨量)提高到43.1斤,比1980年高出348%。
而且,目前盲目偏施化学氮肥,氮、磷、钾比例失调的现象比较严重,且化肥的 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量化肥流失,加剧了湖泊和海洋的富营养化,成为水体 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我国农村养殖业排污量剧增,目前畜禽粪便的农业利用 减少,畜禽业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加重了养殖业与种植业的脱节。畜禽粪便的还 田率只有30%多,大部分未被利用。
湖北省每年畜禽养殖废弃物产生量约2亿吨, 其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是工业和生活污水的5倍以上。
农作物秸秆污染。我国每 年秸秆产生量约6.5亿吨。由于缺乏能在短时间内大量消耗秸秆的经济实用技术, 且产业化水平不高、出路不畅,造成秸秆的大量焚烧和废弃。不仅 浪费了生物 资源和能源,而且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水体,给居民生活和交通安全带来重大影响。
湖北省每年产生约3000万吨秸秆,进行资源化利用的不到40%,很多都直接焚烧, 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量大面广 我国 是世界上荒漠化、水土流失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使4 540万hm2耕地 受损,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34.3%。水土流失从黄土高原向其他地区如我国西南 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华北地区的扩展,使我国可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从 而危及我国粮食安全。
在南方省区的丘陵与山地(母岩以花岗岩、砂岩、砂页 岩、红色粘土及碳酸盐岩类为主),以水蚀形成的劣地及石质坡地为标志的土质 与石质荒漠化土地,呈小面积斑点状分布的型式,当地群众常以“红色沙漠”、“白 沙岗”、“石漠”等名词以形容其土地退化。其侵蚀方式以面蚀及沟蚀为主,在花 岗岩地区还有水蚀与重力侵蚀共同作用的崩岗侵蚀,在碳酸盐岩类地区溶蚀是主 要的侵蚀方式。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生存环境恶化,威胁农民健康 据有关统计表明:我国农村有3.6亿多人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每年1.2亿吨 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
城市工业的转移,导致近郊污染加重;
村镇及工业建 设无规划或不按规划实施,使得农民生活条件雪上加霜;
小作坊式工厂工作环境 恶劣且缺少防护措施,严重损害职工身体健康。
据2005年做的典型调查,9省三 县74个村105项做了调查,其中40%村庄没有集中供水,60%的村庄没有排水沟 渠和污水处理,40%的村庄雨天出行难,晴天是车拉人,雨天是人拉车,90%的村庄没有任何消防设施,90%的垃圾是随处丢放(访谈者认为:“显然这样一种 人居环境是不能容忍和接受的)。
5、农村环境污染事故、环境纠纷增多,环境 污染引起的矛盾激化 尤其是工厂企业的“三废”排放和污染事故引起的民事纠纷 日趋增多,农民往往难以寻求法律途径,而采取一些极端的做法,成为社会安定 的隐患。
而且,有关环境纠纷往往涉及者众多,处理困难,例如屏南榕屏化工 厂造成屏南县溪坪村环境污染,1700多村民身心健康、财产损害严重,事件、纠 纷与诉讼历时十多年难以解决,等等。
(二)造成农业环境问题的原因 农村环 境问题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仅为农村环境问题的形 成提供了外在条件,而人们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与生活活动及其他有关社会经济因 素,才是导致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1、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造成环境污 染与破坏 面广量大的农业生产活动是造成农村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 尤为突出的是不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不可降解的塑料薄膜,以及日益增加的 畜禽养殖业排泄物所带来的污染。化肥、农药及其他农业化学物质的使用,在农 业生产中使用有见效快、效果高、面广等特点保证了作物的增产丰收,减轻了劳 动强度,降低了人工费用,因此,使用种类日益繁多、范围日益扩大、用量增加。
但是,由于低效率的或不合理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乡镇工业污染 不断加剧 乡镇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广大农村地区脱贫 致富、安置富余劳动力,作出了很大贡献。但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致使乡 镇企业在大规模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生产技术、方式和 生产工艺落后,许多采用土法生产,生产能力低下,设备陈旧,乡镇企业经营管 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低,“跑、冒、滴、漏”严重,资源和能源消耗高、浪费 大,“三废”污染严重,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近忧和远患。乡镇工业的主要污染 物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已接近或超过50%,已成为农村环境 保护的一个突出问题。另外,由于受利益驱动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国家明令 取缔关停的“十五小”和“新六小”企业还有反弹现象。
3、农村的贫困伴随着落后 的生活方式 不少贫困的农村地区都缺少燃料,由于没柴烧,不少地区挖草根、 剥树皮、折树枝甚至乱砍滥伐,在一些地区,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部分地区覆 盖率不足5%,甚至在1%左右。由于粮食与燃料的压力,贫困地区人民居住在这 一特殊环境中,受环境条件的限制,商品经济难以发展,为了生存不得不以原始 落后的生产方式“靠山吃山”,对土地实行掠夺式经营,盲目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并且,随着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传统生活习惯 的改变,农村生 活废物的种类、数量都不断增长,包括塑料袋、快餐盒、废电池等许多难以降解 的物质,但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生活废物的收集处理设施远不 能满足需要,大部分农村既没有垃圾存放点,也没有处理场所,农村生活废弃物随意排放,最终成了污染源,严重地污染了水源和土地,有些农村“脏、乱、差” 现象突出。
4、工业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造成的农村环境污染、城市生活污 染的转移 工业和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转移加重了农村的环境污染。在农村,工 业固体废物占用农田、侵占河道、随处焚烧等现象屡见不鲜。我国固体废物产生 量持续增长,工业固体废物每年增长7%,城市生活垃圾每年增长4%;
但是固体 废物处置能力明显不足,导致工业固体废物(很多是危险废物)长年堆积,而固 体废物处置标准不高,管理不严,不少工业固体废物仅仅做到简单堆放,城市生 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仅达到20%左右,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大 部分危险废物处于低水平综合利用或简单贮存状态,不符合安全处置标准,2002 年工业危险废物处置率仅为24.2%,1996年到2002年危险废物累计贮存量达到 2633.9万吨。
由此而污染的农田已达100万亩,加重了耕地矛盾的突出。
在我 国的一些农村地区由于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当,盲目追求经济的发展, 重开发利用,轻生态保护,致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少数地方农村的小矿点林立, 有的甚至乱采滥挖,采富弃贫,废渣石乱倒乱弃,致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突出 表现为粗放式的资源开发方式导致资源的浪费、植被生态破坏、地层塌陷和水土 流失。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万吨煤塌陷率就在1000m2~3000m2 间,平均塌陷 率为2000m2。
5、环境保护机制与制度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 心放在了城市,而极少关注农村,农村环境保护政策法律存在严重问题,使得环 境保护工作在农村缺乏有效的机制与制度保证。
(1)在农村存在着重经济发展、 轻环境保护的发展观。广大农村的基层领导和基层组织在加快发展农村经济,解 决农民温饱奔小康的同时,往往忽视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农民的环保意识比较 淡薄,受到的宣传教育的机会较少,缺乏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 同时也缺乏遏制环境污染的主观能动性和权利意识。
由于贫困和发展落后,使 得农村地区对农业的依赖程度较大,贫困率高、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 不良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加上机构能力比城市地区薄弱,严重制约农村地区的发 展,而长时期的不良土地利用方法和不正确的发展战略,最终导致严重的环境污 染与破坏,又加重了贫困。
(2)落后的农村环境,主要是由于城乡之间环境差 距不断加大,这是现实制带来的,我们必须要认真对待。由于长期存在的分割城 乡的户籍制度以及不适当的经济发展战略,从而使得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表现更 为突出,其实质在于城乡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这种特定的二元社会结构的存 在和作用,是农村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深层原因。
由于长期的城乡分割,使得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比较缓慢,大量人口被滞留在农村,从而加剧了农村人口与资 源之间的紧张关系;
在我国二元社会结构下,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很多农村居民 无论从绝对意义上,还是从相对意义上,都还处于贫困状态,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改善生活的压力,从而无力顾及污染控制;
在二元社会结构的作用下,农村的 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农业是主要产业,相当多的人是以农业为生的。劳动密集型 的小规模农业生产增加了面源污染的控制难度;
面对差距悬殊的二元社会结构, 农村中的精英分子竭尽所能流向城市,从而导致农村中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掌 握环境知识的能力较弱,环境保护意识较差。在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村的环境保 护长期受到忽视,环保政策、环保机构、环保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 这是农村面源污染失控的一个重要背景。
(3)农村与乡镇建设缺乏环保意识, 规划布局不当、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致使环境综合质量低。农村与乡镇在发展中, 土地规划使用中考虑环境保护因素不充分,没有合理处理好工业区、居民区、自 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关系,形成工业区、自然保护区和居民区混杂的局面, 致使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造成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有的农业与农村环境建设 缺乏规划。农业用地、农民建房用地随意性大,农业废弃物随意排放,常出现“有 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局面。并且,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
(4)农村环境管理缺乏有效的综合管理机制和制度,环境监督管理、保障体系 不健全。对于量小、面广、变化快、差异性大的农村环境污染源,我国环境法还 缺乏有效的防治机制和制度。而且,农村环境治理的范围广,牵涉的部门多,需 要社会各界的配合,而按照现行的分部门监管体系,有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没 有形成相互衔接的综合管理系统。同时,农村的环境保障体系仍比较薄弱,环境 管理机构及其能力建设不足,环境监督管理机构、人员队伍、执法手段、资金都 很缺乏,而由于农村地大面广,环境污染与破坏行为发生在广泛地区,发现困难, 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有关职能部门在监管或执法时往往力不 从心。同时在农村也缺乏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管理的机制、途径与基础。因此,农 村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困难。
(5)农村环保执法的监督机制需要建立。随着环 境执法的发展,监督机制显得更加重要,它是保证环境执法依法进行的必不可少 的条件。但环境执法责任机制、执法监督机制、权力制衡机制的建设还十分不足, 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缺乏制度性保障。
二、我国农业与农村环境保护法律规定 (一)农业环境保护政策法律体系 农业环境保护政策法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 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旨在调整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各种法 律规范和其他法律表现形式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我国环境法体系的有机组成 部分。关于农业环境保护的规定主要由国家和地方关于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的规定所组成。主要包括:
1、宪法。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 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 (第二十六条);
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第九条);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
宅基地和自留 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 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 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一切使用土地的 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第十条)。
2、法律。我国《环境保护法》 (1989)对保护农村环境保护作了基本的规定;
《农业法》(2001)对农业资源 与农业环境保护作了专章规定;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矿产 资源法》(1996)等环境资源法律也对农村环境保护作了规定。
3、行政法规。
主要有《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土地复垦规定》(1988)、《自然保 护区条例》(1994)等。
4、地方法规。例如《湖北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1993 年2月13日湖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1993年2 月25日公布施行)等。
5、部委规章。例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国 家环境保护总局2001)等。
6、地方政府规章。例如,《湖北省农产品基地环境 管理办法》(湖北省政府人民政府令第180号,1999年9月1日发布施行)等。
7、 其他政策法律规范性文件。例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面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措 施;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 等。
(二)农业环境保护政策法律的主要内容 1、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规定 《农 业法》(2001)规定,发展农业必须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各级 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业环境保护规划,组织农业生态环境治理。
《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规定开展全国土壤污 染现状调查,综合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加强规模 化养殖场污染治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
禁止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城镇垃圾及其他污染物向农村转移。
《国务院 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规定,以防治 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要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 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 理,污染严 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应依法调整;
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防治农用薄膜对耕地的 污染;
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推进农 村改水、改厕工作,搞好作物秸秆等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妥善处理 生活垃圾和污水,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 态村。发展县域经济要选择适合本地区资源优势和环境容量的特色产业,防止污 染向农村转移。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要求,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国家发改 委等部门组织编制了“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这项涉及全国农村环境保护的行动计划的目标是准备用1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有效 保护和改善农民的生活与生产环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环 境基础。
2、防治农业环境污染的规定 《环境保护法》(1979)各级人民政府 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沼泽 化、地面沉降和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以及其他生态失 调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植物 生长激素。
《农业法》(2001)规定,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当保养耕地,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增加使用有机肥料,采用先进技术,保护和提 高地力,防止农用地的污染、破坏和地力衰退。
《水污染防治法》(1996)规 定,向农田灌溉渠道排放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应当保证其下游最近的灌溉取水 点的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利用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进行灌溉,应当防止 污染土壤、地下水和农产品(第三十七条)。使用农药,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农药 安全使用的规定和标准。运输、存贮农药和处置过期失效农药,必须加强管理, 防止造成水污染(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农业管理部门和其他 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和农药,控制 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防止造成水污染(第三十九条)。
《固体废物污染环 境防治法》(2004)将农村固体废物防治纳入法律规制范围,关注保护与改善农 村环境。1995制定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使用农用薄膜的单位和 个人,应当采取回收利用等措施,防止或者减少农用薄膜对环境的污染。禁止在 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以及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露天焚烧 秸秆。2011年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增加了规模化畜禽养殖的污染 防治要求,规定从事畜禽规模养殖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集、贮存、利用或者 处置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
首次将农村生活垃圾纳入管理范围,强化了农 村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规定,规定“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具体办法,由 地方性法规规定”(第四十九条)。既将农业和农村的污染问题纳入法律调整的 范围,避免出现法律调整空白;
又可以考虑农业固体废物污染法律控制的可操作 性和实施条件,通过授权立法方式交由各地自行规定。
3、土地利用规划和耕地 保护的规定 《土地管理法》(2004修正)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 护耕地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规定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度,要求各级人民政 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 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十七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下列原则编制:(一)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 设占用农用地;
(二)提高土地利用率;
(三)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四)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五)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第十九条)。《土地管理法》规定对耕地实行严格保护,《农业法》、 《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规定了我国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三、 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的政策法律思考 近年来,我国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环境 保护工作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做出 了“要启动全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重要指示;
曾培炎副总理2005年4月提 出,要统筹城乡环保工作,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国务院在最近发出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专门提出要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国家近年加大了农村 环境保护的力度,今后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将有几项重大举措:第一,启动农村 小康建设环保行动计划。用5至10年时间,使农村现在的水源 地、垃圾污染、土 壤污染等一些重要环境问题要有比较大的改善。第二,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继 续加大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力度,大力开展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和环境优美乡 镇的创建工作,从而使当前农村环境条件和社会基础比较好的一些地区实现可持 续发展、可协调发展。第三,结合我国当前“菜篮子”基地的建设,加大对“菜篮 子”基地建设的环境管理,在食品安全方面做好环境方面的有关工作。第四,加 强有关法制法规的建设,特别是针对当前规模化养殖以及相关的生态环境的破坏 情况,今年要在立法方面加强工作。
旨在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推进农村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已在全国各地陆续启动。江苏省、 吉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四川省成都市、湖南省常德市、安徽省绩溪县等已不 同程度开展了示范试点工作。
为了促进城乡环境的协调发展,应根据农业和农 村的特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农村环境,推进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提高认识,依法加 强领导和监督管理,制定和落实计划 各级政府及其环境保护部门要提高对农村 环境保护工作认识,加强领导,协调配合,将农业生产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纳入 环境保护工作重点范围。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有效保护和改善农民的生活与生产环境。
各级政 府应当按照环境保护法和农业法的规定,把农业环境保护切实纳入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计划,采取有利于农业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措施,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落实环境保护资金,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 废液、废渣、粉尘、恶臭气体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各级环境保护和农业管 理部门,应发挥监督管理作用,将农业生产污染防治纳入管理工作的内容,指导 和支持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农业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开发以及示范和推广工作。强 化各项农业环境管理制度的执行。
走城镇化发展之路。建立垃圾清运及集中处 理系统,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有规划、有重点、分期分批帮助农村建立垃圾存放池、公共排水道、生态厕所等,使农村人居环境 得到明显改善。
建立健全各级政府政绩考核制度,将农业环境保护工作指标纳 入领导年度目标考核中去。
(二)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走生态农业 发展之路 循环经济是生态保护型经济。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农村经济发展,对 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 应用循环经济的运作规律来防治农业点源和面源污染;
二是以农业循环经济的理 念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通过打造各种循环经济链条,走“优质、高产、 高效、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从根本上降低经济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保护并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各级政府应大力扶持建设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 的化废为利的生物科技企业;
推广养殖场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促 进粪便还田;
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推行“猪—沼—果(草、渔)”等立体生态 种养模式,实现废物综合利用和零排放。
目前,在农村污染中,畜禽养殖产生 的污染较为严重,可以说养殖污染已是农村水源污染的主要因素。对此,各地都 在积极寻求对策,在国内也已有不少“变废为宝”的办法,如用畜禽的粪便生产沼 气,制成有机肥,提高林地单位面积综合效益,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林、牧 协调发展的林农牧复合经营工作等。
(三)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和规章,严 格执行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制度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 护的政策、法律规定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针对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应将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的制订、修订纳入立法规划。在总结近年 来我国环境保护与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国外成功经验,结合农村环 境保护与管理管理的实际需要,对《环境保护法》、《农业法》关于进行修订农 业和农村环境保护的规定进行修订,制定土壤污染防治的专门法律。同时,针对 农村环境保护的发展,组织制定和修订地方农业环境标准。加强农药、化肥、农 用薄膜、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物质的环境无害利用的规范,控制农业面源 污染,制订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具体办法。
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严格 执法,依法行政,环境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特别是建设项目环 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和污染防治设施管理制度、强制淘汰工艺设备制度、有关农 业环境保护的禁 限制度等,有效预防和控制固体废物等污染物造成的环境污染。
对违反该法的各种违法行为,依法严肃查处;
对构成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抓住重点,大力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的环境管理 以防 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要紧紧抓住土壤污染工作,严格执行相 关环境:(1) 申报登记,明了情况。要加强土壤污染源的申报登记与调查工作, 摸清农村土壤污染物的产生来源情况,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并对有关污染者依 法提出监督管理要求。(2) 规范颁证,严格监督。从事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的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依法取得经营许可;
对违法经营者,要依法严肃查处。(3) 制 定预案,防范事故。应当抓紧制定意外事故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并向所在地 县级以上地方环保部门备案;
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的,应当立即采取有 效的防范措施,环保部门应当及时报告人民政府,由政府采取防止或者减轻危害 的强制应急措施。(4) 严格控制工业和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转移。要按照法律规 定严格控制危险废物、城市垃圾、工业废物的污染;
对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应依 法排除危害、赔偿损失、并采取措施恢复环境原状。
(五)建设机构和队伍, 提高监督管理能力,依法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环保部门根据本地区农村环境管 理的实际需要,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与管理管理机构的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 农村环境监督管理网络,同时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环境管理人员,加快农村环 境管理专业队伍的建设,提高农村环境监管能力。
(六)积极开展宣传和培训, 提高公众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的认识和能力 结合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形 式多样地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的内容和有关知识。让广大农民充 分认识到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将给他们带来的实惠,使他们能够自觉地 加入到小康环保行动中来。并认真组织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人员、环境研究机构专 业人员和有关企业管理人员以及社会,结合农村环境保护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 的学习和专题培训工作,提高全社会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执行、遵守和维 护能力,共同保护和改善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