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产证券化中权利质押的几个法律问题
论资产证券化中权利质押的几个法律问题 [内容摘要] 资产证券化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金融创新,发达国家已有一 些卓有成效的实践。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手段,我国立法与司法实践已开始关注 这一领域。本文试图从一个方面探索与资产证券化最为相关的担保制度中的权利 质押问题,并着重对一般债权是否可以担保进行初步分析。[关键词] 融资,资产证券化,权利质押,担保法 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 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金融创新, 在发达国家已有一些卓有成效的实践。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手段,我国法律界与 经济界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在某些领域开始实验。
尽管经济学家认为,我国 的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已基本具备了实施资产证券化的条件,但法学家们依然担心 中国推行资产证券化的法律环境是否成熟?其立法与司法如何规范与调整这一 新型的金融活动?现行法律制度对推行资产证券化是否存在阻碍,如何进行修改 或废除?这些问题的提出成为近年来法律界关心的热门课题,其论著和讨论日益 增多。本文试图从一个方面探索与资产证券化最为相关的担保制度中的权利质押 问题,并着重对一般债权是否可以担保进行初步分析。
一、资产证券化中的权利质押 从法律的角度看,资产证券化中的资产主要是应收帐款,即发起人拥 有的对其他人的债权。发起人凭借手中的债权担保来进行融资,这种权利担保一 般采用质押形式。
通说,权利质押是质押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担保债权的履行而设立。
一般认为,以所有权以外的可转让的财产权利而作的债权担保是权利质押的基本 属性。因此,可以出质的权利必须是:私法上的权利、可让与的财产权、以及有 权利凭证或有特定机构管理的财产权。
我国《担保法》对可以质押的权利作了 列举式规定(第75条第1款规定的四种形式),但对第4项“依法可以质押的其他 权利”未作明确的规定。在实践中,对“其他权利”的界定颇有争议。倾向于扩大 解释的“肯定说”认为,只要符合可出资权利的一般特性要求,所有的财产权均可 以出资 :“否定说”认为,应严格遵守法定质押原则。如果没有法律上的规定, 其他权利均不得出资;
第三种观点认为,符合出资权利一般特性要求 的权利原则上可以出资,但如果权利本身不具有商业上的稳定性,又不能控制的,则不宜作为质押的标的。
在资产证券化中,用于债权担保的权利质押除了具有 上述权利质押的一般要求以外,还必须符合资产证券化的本质特性。其一,这种 权利质押是以可预见的现金流为支承的。可预见的现金流是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前 提,也是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投资的依据。最早的资产证券化的资产便是住宅房 屋抵押贷款,以后又出现了信用卡应收账、汽车贷款应收账、版权专利费收入等。
其二,这种用于质押的债权应该具有同质性,以便组建资产池。同质性是指,某 些资产应具备标准化的法律文本,以便发起人将不同的债权集合成资产池。例如, 银行取得的住房抵押贷款债权,其权利凭证是贷款银行和借款人之间权利义务的 住房抵押贷款合同。这类合同都是标准化的文本,发起人可以将不同银行享有的 住宅抵押贷款债权集合成资产池,进行证券化。
二、一般债权、股份作为标的物的权利质押 学界与立法都把权利质押作为质押的一种,并与动产质押相提并论。
但事实上,权利质押的成立方法和实现方法与动产质押有很多不同,尤其是债权 和股票作为标的物的权利质押,其担保作用类似于抵押。这种特殊性在资产证券 化中就显得十分突出,我们以债权和股份为例。在债权作为权利质押的情况下, 由于质权人仅占有权利凭证或仅在登记部门登记,其权利本身的真实性与权利凭 证上记载的权利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权利质押后,如果发现权利不存在或权 利落空,对质权人就会带来损害。此外,我国现行法律没有要求权利质押一定要 通知权利的义务人,所以出质人在出质权利后还可以采取欺骗手段从权利义务人 处取得权利,或放弃权利,甚至使权利消灭。在资产证券化交易过程中,资产由 原始权益人将资产组合后转移给SPV(特殊目的载体),这种转移在法律上表现 为一个契约。如果前面所提到的权利的真实性有问题,那么将直接导致后面的契 约的合法性。当资产出售后,SPV会确定一个服务商负责向原始债务人收取款项, 还要委托一个信托机构负责对服务商收取款项进行管理并向债券投资者进行支 付。这一连环流程都会由于权利不存在而带来一系列法律纠纷,所谓“皮之不存, 毛之焉附”的逻辑在这一流程中可见一斑。由此,一般债权作为权利质押,尤其 是用于资产证券化的权利质押,在法律操作上应该有更明确、严格的规定。从担 保法的角度,对自始不存在的权利出质的处理,司法实务的做法是先确定质押合 同无效;
如果出质人的行为构成民事欺诈的,对债权人应承担赔偿责任。
如何 避免这一问题,涉及到债权证书和公示性这两个环节。我国现行法律没有对一般 债权的质押程序作出相应的规定,担保法仅规定质押合同自质物移交于质权人占 有时生效。也就是说,一般债权并不一定要表现为证书形式。问题是,一般债权 如果没有证书证明,作为质押的安全性和担保性就较弱了。因此,对没有证书的一般债权,如果用于资产证券化中的权利质押,还必须强调先制作债权证书,再 交付占有,否则质权不能有效成立。
此外,一般债权的公示性也十分重要。在资产证券化中,一般债权质 押仅仅交付债权凭证并不能完全保证质权人的利益。例如,以现金作为一般债权, 如果第三债务人直接向债务人清偿,这些财产与债务人自己的财产混在一起,将 影响质权人担保的优先权的行使。因此,当出质人交付了债权凭证后,还必须行 使一个公示程序,以保证质权人的利益。资产证券化所要进行的证券化的资产大 部分是一般债权。而现行法律对一般债权质押的规定有十分笼统,这就导致实践 中的许多问题和法律纠纷难于解决。因此,以一般债权设质的应持谨慎态度,其 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都应考虑在内。
在以股份作为权利质押的情况下,尽管此类质权的设定方式与债权质 押的设定基本相同,但具体方式和要求因股份、股票的性质不同而异。在我国, 股份有合伙股份和公司股份两种。合伙股份的出让须全体合伙人同意,因此不宜 设质。公司股份设质,根据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性质,有不同的法律 规定。前者根据我国《担保法》的规定,适用《公司法》的有关规定,有严格的 法律限制。只有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以公司发行的股票为表现形式,在交易场 所可依法自由转让,因而最适宜设质。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记名股票应以背 书方式或法律规定的其他方式转让,同时公司应将受让人的姓名或名称和住所记 载于股东名册。我国《担保法》和《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对此作了专门的 规定,即股票出质应向证券登记机构办理出质登记。可见,出质登记不仅是质权 的对抗要件,而且还是其成立的要件。对于无记名股票的转让,《公司法》未作 具体的限制。理论上,无记名股票交付后质押合同即生效。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股 份设质,按《担保法》第78条的规定,其成立要件是将股份出质记载于公司股东 名册之日起生效,且出质人将其股份出质应经过公司半数以上股东同意。此类质 押合同必须以股份出质记载于股东名册之日起才能生效。
根据《担保法》的规定股份质押后,质权人享有的权利可以适用动产 质权的一般规定。所不同的是,股份设质后,股东不因股票出质而丧失议事表决 权等与人格属性密切相关的权利,即公益权。即质权人不能以占有股票取代股东 的地位而参与公司决策和管理。此外,法律上还对股份出质人的行为有明确的限 制。即出质人未经质权人的同意,不能进行导致股份消灭的行为。如与第三人进 行致使入质股权消灭或变更的法律行为。我国《担保法》第78条规定:“股票出 质后,不得转让。但经出质人与质权人协商同意的可以转让。出质人转让股票所得价款应向质权人提取清偿所担保的债权或者向与质权人约定的第三人提存。” 当质权人出让股票优先受偿时,如果实际所得高于所担保债权额,应将余款返还 出质人,如果实际所得低于所担保债权额,仍可要求出质人补足余款。
三、权利质押在资产证券化中的风险 我们知道,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来源于原始权益人对原始债务人享有的 债权。这些资产都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即可预期的现金流或可被转换为可预期的 现金。这里,可预期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它决定了资产支撑证券的价值。在资产 证券化中,权利质押会使应收账款的可预期性受到以下风险的威胁。第一,债务 人可能延迟履行或不履行付款义务,使预期目的落空。债务不履行可能有许多因 素决定。例如,一般债权出质时,未作权利证书或出质人未将债权凭证交付质权 人,导致延期履行或不履行义务。此外,有些债权清偿期先于所担保债权清偿期 的,出质人未将债权的价格给主债权人或提存第三人。
第二,信用风险的转移使质权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在资产证券化中, 债权被转让给特定的目的实体(SPV),由于SPV本身不是直接贷款人或信用提 供者,所以它不对债务人的信用进行审查。对发起人来说,由于应收款项转让给 SPV,其信用风险也就转让给投资者,所以他也会放松对债务人的审查。这种信 用风险的转让使投资者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第三,应收帐款的担保融资在操作中还有一些法律上的障碍。例如, 现阶段对于应收账款的担保大多通过一般债权质押来操作。问题是,现行《担保 法》对一般债权质押没有明确的规定,这种无法可依导致实践中难于操作,尤其 是债权人无法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债权人对设置一般债权质权 兴趣不大。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一般债权的安全性也一直受到质疑。债权 人在一般债权上设置的质权,其优先地位得不到保障,其安全性低于抵押权。在 抵押权中抵押物虽没有转移占有,但抵押权人能有效地获得对抵押的物上权利, 从而可以防治债务人抵押财产或重复抵押的风险。在动产质押中,质权人通过占 有转移物,对物有留置权。这种权力对当事人有较大的压力,因而其担保能力较 强。
相比较而言,一般债权质押就存在很多风险。质权人仅仅占有的是债权凭 证,这一凭证本身并不代表债权,况且质权人占有的债权凭证也不能完全阻止债 务人转移债权;
退一步说,转移之后,质权人也难于行使对物上的追索权,尤其 是当质押的标的是现金的话,更谈不上所谓的物上权利了。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权利质押在资产证券化中仍有一些法律问题有待解决。当一般债权设押时,我们必须要考虑这种质押的特点和法律操作 上的难点,尤其是对这种质押的出质人的处分权应有必要的限制。这部分内容大 多规定在各国的民法典中,我们相信,在我国未来的《民法典》里也会有相关的 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