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建设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建设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等 经济环境的影响,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同时,高校毕业生又出现了不能满足社会企事业单位实 际需求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规模较大 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毕业生能力结构不能满足企事业单位的 岗位需求。课程体系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单元,对于提 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 高校必须注重社会对学生能力结构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充 分考虑学生的能力需求,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岗位适应提供条 件。[1]课程体系设计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有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工 商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有一定的差异性,其更加直接面 向经济社会发展一线,这需要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直接面向社会的现实需求,能够适应社会的快速更新发展。从总体上看,工商管理专业依然存在课程设计理念不够清晰、 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特色不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等 问题。本文基于浙江省部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 设置的实际情况,结合中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的比较,以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通过课程内容调研 分析社会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进 而归纳出课程体系所对应的能力结构,提出课程改革的对策建议。
二、基于学生能力结构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改革建 设研究 通过文献梳理、前期调研,课题组分析了所调研院校工 商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设置,选择了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 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在内的57门课程 作为选项来设计问卷,并使用李克特量表将选项的重要性分 成5点:1表示“非常不重要”,2表示“不重要”,3表示“不 确定”,4表示“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在浙江工业 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下,课题组对杭州、绍兴、宁波、 温州和嘉兴等地部分社会用人单位、毕业生开展调研,共发 出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56份,回收率85.3%,共调查总人 数300余人。经过整理统计,得到有效问卷242份,有效问卷 率94.5%。从社会需求的维度看,用人单位最关注的是学生 的能力结构与岗位的匹配性。基于能力结构进行课程体系改 革建设,体现了当前高校应用型办学理念。本文运用 SPSS16.0统计软件对242份样本的63门课程指标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运用方差及方差贡献率等指标,可得出排名第一 梯队的课程群为管理学、市场营销等22门课程,其方差贡献 率为29.311%,处于第二位的为公共关系学等9门课程,其方 差贡献率为19.674%,两者累计方差贡献率为48.985%,已经 接近50%,说明这两个课程群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非常重 要的作用,在课程改革中具有代表性。在剩下的课程群中,方差最大的是8.358%,最小则为2.026%。在今后的课程改革 中,对方差贡献率超过5%的也需要重点关注。研究发现,有 7个课程群的方差贡献率累计超过90%,达到91.245%。进一 步归纳发现这7个课程群反映了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 生所要求的7个方面的能力,依次为:岗位胜任能力、创新 创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理性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品德素养能力、信息处理能力。
课题组进一步对这7个方面的能力展开调研,同样使用 李克特量表将选项的重要性分成5点,1表示“非常不重要”, 5表示“非常重要”。结果显示,得分最高的为“岗位胜任 能力”,其次为“创新创业能力”,得分相对较低为信息处 理能力。能力结构调研与课程体系调研结果相吻合。这说明 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能力结构中最关注为岗 位胜任能力,需要毕业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胜 任相关的管理岗位工作。创新与创业密不可分,创业需要具 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反过来创新能够推动创业,这也是用人 单位比较关注的能力之一。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将学 生培养成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才,因此社会交往能力在管理 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理性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品德 素养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管理工作综合能力体现,是从事 管理工作的基础能力结构。基于上述7个课程群和7种能力的 分析,可进一步将课程与相应的能力体系对应起来,从而得 出基于学生能力结构的课程改革方案。以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课程和能力的对应关系描述。在学 生能力结构体系中,岗位胜任能力主要对应专业基础课和专 业课;
公共基础课所对应的主要是理性思维能力、语言表达 能力、品德素养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能力体系的基础层;
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对应创新创业能力、社会交 往能力,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 培养这些能力。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改革的对策建议 1、建立科学的课程设置理念 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理念应按照其专业特性、学校 定位和社会需求等综合分析定位。高校可更多地按照自身情 况和区域经济发展实际,设置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避 免“同质化”竞争。如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就提出立足浙 江,培养掌握经济管理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具有解决经济管 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各类工商企业、政府部门及科研院 所从事工商管理类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吉首大学则提出 服务西部民族地区,培养具有职业经理人潜质的应用性人才, 服务中小企业基层经营管理工作。
2、课程体系设置建议 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应重点关注学生岗位胜任 能力培养,同时综合考虑其他6种能力对应相关课程的设置。
具体来说,一是科学布局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是学生专 业能力和今后岗位胜任能力培养的核心,所占学分比例约为三分之一。这部分课程主要从管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入手,注 重公司治理、战略管理、决策方法论等课程的教学,加深课 程深度,拓宽课程广度,培养学生管理岗位胜任特质。二是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广,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需要具 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这就需要合理设置 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如《创 业管理》等课程的开设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 优化公共基础课的设置比例,一般应保持在30%左右,公共 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语言表达、品德素养和信 息处理等能力,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 机程序设计基础》等课程。
3、专业课程考核改革建议 专业课程考核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专业学习达到课程 培养目标、掌握专业技能。在考核过程中,应根据工商管理 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灵活选用开卷、闭卷、 论文答辩等形式,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促使学生各项 能力结构的形成。一方面科学制定教学大纲,教师授课必须 遵循教学大纲;
教研室应根据课程性质建立试题库,课程考 核实行考、教分离。另一方面,根据社会需求和课程培养目 标,多采用开放式考核,将学校考核与用人单位评价结合起 来,拓宽校企合作中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从企业单位用 人实际出发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 知识的能力。[3]再次,重视学生品德的评价,强化品德评价的比重,平时表现好的学生在这方面可获得高分,而平时 经常旷课、迟到早退等的学生就给与较低的评分。注重品德 评价考核,弱化试卷考核的比重,可有效避免学生在试卷考 核中的作弊现象。
4、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建议 建设认知--实践―毕业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4]认知实践是在专业课教学前,组织学生到企业开展短期 的参观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所学课程的实际应用情况,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通过教学实验课开展课 程实践,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课程实践,加深 对理论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毕业实习是整个本科教学环 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完全部课程之后,通过毕业实 习,进一步考察和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 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最终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写作。
建设模拟实训系统。加强实验室建设,通过软件仿真企业的 生产环境,模拟现实的工作流程和岗位,使学生在不同的模 拟岗位上实现互动式实战操作,训练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
建设校外学生实践基地。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 打通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壁垒,建立多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基 地,使学生真正有机会能够沉得下来将所学管理知识运用于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