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思路和实践策略
俄罗斯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思路和实践策略 关于心理教育的研究对象,在俄罗斯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至少有 三种不同的定义来源:在学校中出现的多种多样的科学心理学问题;心理教育教 师自身的活动;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与机构。杜波罗维娜认为,心理教育既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是完整统 一的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心理教育的研究对象应当包含三个层次:
一是“科学层次”,可以作为年龄与教育心理学的一个研究方向,即教 育心理学的理论一一应用方向,主要是在现代学校教育的条件下,运用心理学的 专业知识、方式、手段、方法,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的形成。
二是“应用层次”,可以作为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心理保障,包括教学 大纲的编制,教科书的编写等,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法材料的心理学基础。
三是“实践层次”,指学校心理教育教师直接对学校中的儿童、成人所 进行的工作。
这三个层次共同构成了学校心理教育的研究对象,它们之中的每一层 次都有自己的研究任务,而研究任务的完成也取决于对执行者进行必要的职业培 训。
2、学校心理教育的研究任务 与心理教育研究对象的三个层次相对应,学校心理教育的研究任务也 可以区分为三个不同侧面:
科学层面是以研究学校心理教育的方法论问题为前提的,主要任务是 进行学校心理教育的科学研究、理论论证、心理诊断分析、制定心理矫正的方法 与计划。这一研究任务对研究者有较高的要求,要求研究者不仅要厘清内在的心 理机制和规律性,而且还要确定形成这些心理机制和规律的心理条件,特别是对 一个具体的儿童而言,确定出其完整个性形成的心理条件。这些研究应当是面向 心理教育教师,因为他们是研究结果的直接执行者。
应用层面是以教育工作者使用心理学知识为前提的,这一方向的主角 是教育工作者、教学法专家。具体任务或者是形成独立的教学理论,或者是与心理教育教师合作应用或同化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以此来编制教学大纲和计划、 编写教科书、分析教学法和方法论的资料、编制教育教学规划。
实践层面是以学校心理教育教师为核心的,其主要任务是:为解决具 体心理问题同儿童、班集体、教师、家长共同工作,学校心理教育教师的任务不 是建立新的方法、研究心理规律。
至于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述:心理教育的应用层面与实 践层面任务的完成完全依赖于科学层面的发展,科学层面的研究所形成的理论观 点,将直接决定着学校心理教育的内容、功能和模式。
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俄罗斯心理学关于个性形成的理论一即心理的发 展是在人的生活过程中、在掌握社会形态的知识和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 的心理结构。儿童的心理发展与个性形成,首先发生于个体发育阶段同成人的交 往活动,只有在活动的基础上才有发展的可能性。这一观点表明,在一定的条件 下,所有健康的儿童都拥有发展的能力,教师没有权利将学生的失败归结为不良 的智力发展,因为在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智力发展的程度取决于教师的 教学组织能力。正如马克思所说:“有什么样的个体生命活动,就有什么样的个 体本身”。只有每个学生在知识与活动的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学校教育 的价值才能予以体现。
3、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方向 现阶段的学校心理教育,存在着两种发展的方向——现实方向与长远 方向。现实方向解决教育教学中与学生的各种困难、不良行为、交往及不良个性 相联系的紧迫问题;长远方向以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为目标,提高他的心理准备 程度,使其能够在社会中创造性地生活。心理教育教师带给教育群体的主要思想 是一每个学生都有个性协调发展的可能性,要在实践工作中促进其实现。因此, 心理教育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每个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心理条件。当然,儿 童能力发展的水平是有差异的,心理教育教师应当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有区别地 完成任务。
这两个方向之间的联系也是分不开的:心理教育教师在解决长远任务 时,必然要具体帮助每一个存在问题的学生、他们的家长及教师。当然,学校心 理教育的主要目的也与其活动的长远方向相联系,并且,只要心理教育教师达到 了学生活动的起点目标与终点目标的结合时,这一目的才能得以实现。起点目标是心理教育教师与儿童的协同活动明确他对学校的准备程 度(他的智力特点、动机特点、行为特征),分清在任何水平下他们发展的个体特 点,以此为基础寻找对这一儿童最优化的教育教学方式。终点目标是心理教育教 师与学生的协同活动一形成他对生活自我决定的心理准备,包括个性、社会与职 业的自我定向。
二、俄罗斯学校心理教育的实践策略 1、从哪儿开始工作 心理教育教师工作的第一个阶段可以称为适应期:心理教育教师应当 适应学校,学校也应当适应心理教育教师。要适当地与学校行政人员、学生、学 生的父母谈话,听课,参与课外活动、少先队活动、团会、教育建议会、家长会 等,在谈话、参加会议的同时,必须让教师、学生以及家长了解学校心理教育教 师的工作任务和方法。
学校中的心理教育教师是一种新的现象,许多教师也许不能立刻接受 从事心理教育的教师,对这一切需要容忍、友善、有分寸地对待。为什么他们要 立刻相信心理教育教师呢这一切有赖于心理教育教师自身,主要依赖于他的专业 训练和专业工作能力。因此,心理教育教师应当从最了解和熟悉的地方开始,比 如,如果他对低年级学生有丰富的工作经验,那就意味着应当从这一年龄开始;
如果以前从事过儿童智力发展领域的工作,那么自己应当尝试智力落后或超常儿 童的工作。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惊慌,努力尽快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心理教育教师 应当立刻在教育群体中形成自己的工作目标。但心理教育教师不是魔法师,不可 能立刻解决所有问题。而像矫正、发展等都是一个心理过程,通常需要很长的时 间。分清各种心理问题的原因,每一次都需要不同的时间一从几分钟到几个月。
从俄罗斯学校心理教育教师的工作经验看,这个适应期的时间一般为 三个月到一年。
2、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学校中的每个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有自己确定的位置,有自己具 体的任务、目标和方法。例如,历史课教师的具体任务和工作方法就不同于生物、 数学、物理、生理等课程教师的工作任务和方法。所有课程的教师都有自己确定 的任务和方法,原则上只有他们承担班主任的角色时才能替换。因此,学校的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建立在自己专业特长基础上的职业 责任,而心理教育教师呢可能在学校中只是把他作为教师的“急救站”,或者学生 的“保姆”来加以接受,可能认为这是一个有用的、甚至有趣的人。心理教育教师 是作为发展、教育和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专家来到学校的,在自己的工作中,他依 据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规律和个体特征、心理活动的起源和人的行为动机、个体 发育过程中个性形成的心理条件等专业知识。
学校心理教育教师工作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他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对 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心理条件提供保障,下列内容可以作为主要的心理条件:
在教育群体同学生的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年龄可能性和发 展的潜力。心理教育教师应当不仅是简单地考虑到年龄特点(这个词在学校中已 经习以为常了),而是要积极地促进其形成并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服务。
例如,对低年级的学生开始进行有目的的教育教学,主要活动形式是 从教学活动入手,因为教学活动在形成和发展心理机能与心理品质中扮演着重要 的角色。通过教学促进心理过程的发展,形成行为的内部计划,提高自身的行为 反应方式,产生积极智力活动的需要或认识活动的倾向,掌握学习技能和良好学 习习惯。换句话说,到小学结束时,孩子们应当学会学习、愿意学习并相信自己 的能力。成功教学的最佳基础是协调学习与智力经验、智力技能间的相互关系, 以这样的个性参数形成自我评价、认识动机或学习动机。这种相互关系恰恰是在 小学年龄阶段打下的基础,如果处理不当,在以后的教学阶段就会产生许多实际 问题,儿童或是不会学习,或是对学习不感兴趣,或是看不到自己的前途。
少年阶段也同样如此,例如,对自己行为的认知调节,意识到自己的 感觉、兴趣、愿望,对他人性格的认识,认清对自身行为的组织。这些都不是自 动产生的,它们是儿童在上一个年龄阶段获取经验的结果:取决于他对周围人如 何看待自己的经验的理解,取决于他在需要帮助和支持时所看到的对人们之间相 互关系的感受等等。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有自己的特点和复杂性,有许多制 约少年性成熟的因素。快速的身体增长与性成熟,给少年的内外部世界带来了明 显的变化,引起了他们对自身及异性的强烈兴趣。在少年的身上产生了新的体验 和感受,这一切他们都很难自己搞清楚。男孩和女孩开始经常意识到自己是男性 或女性,他们开始出现了以性别了解自己的需要。但为了了解自己必须清除一些 只属于男性或只属于女性的个性品质,用这些特点与自己比较,予以评价。这一 年龄对于形成成年男性和成年女性的观念至关重要,这些观念将有助于形成青年男女正常的性行为,有助于确定其异性关系的特点。
对学校的高年级而言,则是形成个性心理准备、职业与生活定向的至 关重要的时期,与编制生活计划、确定今后的生活道路密切相联。在教育教学过 程中发展每个年龄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一一兴趣、爱好、能力、自我意识、倾向 性、价值定向、生活计划等。
个别差异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很难说人的哪怕是某一方面的特征、品 质、机能不在这个问题的范围内。众所周知,即使在同一个班里的儿童相互间也 有很大的差异。然而,人的个性特征的核心内容是能力。能力的形成在每一个年 龄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都同儿童的兴趣发展、他在各种活动中的对成功与失败 的自我评价紧密相联。但这些能力的形成要求成人应当耐心地以关心和爱护的态 度对待儿童最小的成功,而这一点成人往往做的很不够!因此,学校心理教育教 师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发展个体成就水平中的每一方面的能力。
因此,心理教育教师应当看到,儿童的能力评价可以有多种形式:同 伴按照他们在课程中的成功进行评价、按照对课程的情感态度进行评价。所以, 儿童的成就需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主观方面的意义与客观方面的意义。
客观意味着成就能够很好地被周围的教师、父母、同伴看到。例如, 学生很快地掌握了学习材料,立刻理解了老师的解释,自由地运用知识,在整个 班级中表现出众,他的自我评价与现实的高成就相符合,并且不断增强。
主观意味着这一成就常常没有被周围人发现,然而对儿童本身却有着 较高的价值。有一些儿童(这是学生中的大多数,被称为中等学生),他们在具体 的知识领域没有大的、突出的成就,许多人在某一学科上甚至很差,但他们努力 对这一学科产生兴趣,愿意完成相应的任务。主观上,相对自己而言,他们在这 一知识领域取得了某些进步,这个儿童对自身能力的自我评价将会加强他对这一 学科的现实态度。在教师的积极影响和支持下,或是教师给以相反的评价(特别 是当儿童克服对自我确定有重大意义的困难时,或是他“退缩”时)。这是形成各 种自我评价的条件。遗憾的是,在学校中很难做到正确地对待这些被称为“中等” 的学生。大多数“中等”的小学生,已经有了自己喜欢的学科,有了他们能够取得 较高成绩的确定领域,但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却只达到发展的一般水平,如果没有 注意到他们,没有对他们在某一领域的兴趣和成绩给以支持,那么,他们到小学 毕业也只能停留于“中等”,丧失对自身能力的信心,丧失对功课的兴趣。对待能力问题的态度应当是,既看到儿童存在客观意义上的能力内容, 也存在主观意义上的能力,在构建教育过程中,注意与每个学生主观上最顺利的 知识或活动领域相适应。一般来说,教学时主要应注意区分出儿童身上发展最薄 弱的地方、发展的滞后区域,依据儿童主观上最顺利的领域对个性形成给以最渐 进的影响,为每个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的发展提供可能。在学校中为儿童的顺利发 展构建心理环境。这一环境首先就是学生与成人(教师、父母)、学生与其周围的 同龄人构成的同伴群体之间的有成效的交往和相互作用。
真正的交往完全不是以各种形式的评价或评价情境为目标的,它的特 点是无评价性。高价值的交往,是同另外一个人交往,同他的所有品质、特性、 情绪等等交往,也就是真正的个体本身。
在小学,教师的交往特点,将会使儿童对其形成各种态度。肯定的态 度,此时学生将会接受教师的个性,在同教师的交往中表现出关怀和坦诚;否定 的态度,此时学生不会接受教师的个性,在同教师的交往中表现出侵犯、粗野或 封闭;冲突的态度,此时学生将不接受教师的个性并与教师产生潜在的、尖锐的 对立。因此,小学生的交往特点与教师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并影响着他们形成学 习动机。小学生对教师的否定态度不多,但冲突的态度却比较常见(大约在30% 的儿童身上出现过)。这些儿童认知动机的形成将会停滞,因为他们同教师交往 中的信任需要,与他们对教师的不信任结合在一起。所以,他在具体情景下所从 事的那些活动就同他的恐惧建立了联系,这些儿童经常表现出孤僻、痛苦、冷漠、 不接受教师的指令、缺乏主动性。在同教师的交往中他们会表现出被动的服从、 恭顺、努力适应,并且通常儿童自己难以意识到这种感受的原因,不知如何安排, 伤心、遗憾,即使成人有时也很难意识到。一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常会夸 大和过分忍受来自教师方面的每一次严厉要求,这一现象许多教师在教学的开始 阶段往往估计不足。这实际上非常重要,因为在以后的各年级中否定的情绪可能 会固定下来,可能还会把这种师生间的相互关系带到其它学习活动中。所以这一 切会使导致学生的心理与个性发展出现严重的偏差。在与少年的相互关系中,最 重要的是来自同龄人的好感与反感,对能力的评价与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