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的必
浅论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的必 论文摘要: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 论学科建设的需要,是培养研究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需要,是增强高校马 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学术性、科学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需要。论文关键词:高校;
马克恩主义理论;
教研;
必要性 一、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 科建设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育教学的学科基础和依托。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深 入发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马克思主义理论 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在20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显着成绩。但是, 由于这一学科建设时间短,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践层面上,与我们时代 对该学科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学科基础较为薄弱。这成为制约高 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入有效开展的一个瓶颈。中共中央、教育部发出的《关 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 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 学科,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并建议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工作和任务,任重而道远, 它涉及和涵盖了培养目标的确定、研究方向的设置、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大纲 的制定、培养模式的选择和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教材建设、图书文献资料的 收集和数据库的建立、国内外学术交流等多层次、多方向的建设任务,而在这些 建设任务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的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必 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的研究放在该学科建设的首位。
首先,这是由该学科特殊性质决定的。该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 一定的特殊性。它的侧重点是在德育方面,主要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 其中最根本的是使受教育者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有很强的 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等,使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成为受教育者的 最重要的素质和灵魂。要实现这一目标,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而是要通过多层 次、多方向、多环节的培养工作,要以丰富而深刻的科学知识作为教材,并尽可 能适应受教育者的特点,采用其乐于接受的有效形式。这就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 理论本身,研究受教育者的特点和需求,研究教育教学的手段、方法、形式等等。其次,这是由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决定的。意识形态领域历 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会导致社 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在这方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 教训。当前,我国意识形态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同时也要看到,西方敌对势 力从来没有放弃、也不会放弃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和“丑化”的战略图谋, 各种敌对势力也总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这一 战略图谋,他们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在我们集中精力进行现 代化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应该清醒地认识 到这种斗争形势,根据该学科的特殊性质和培养任务,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 略高度来认识和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的科学研究,培养自觉的马克思主 义者,使我们在当前意识形态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固有本质,是科学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的科学研究,才能保证学科建设沿 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科建设的科学性。
二、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是转变社会关于高校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角色观念,培养研究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需要 一般而言,关于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明确而清晰的,即认为高校教 师不仅是教学教育承担者,也是某一学科专业的研究者、学者,高校教师确实是 我国科研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我国的科技发展,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作出了 重要贡献,这是社会公认的事实和被普遍接受的观念。但一旦具体到马克思主义 理论教师的角色定位,人们就往往发生偏差。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定位到底是什么长期以来,整个社 会已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观念,即认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 义理论的宣传员,是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宣传员,理论课教师,主要承担马 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注释工作,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则是党中央以及 少数专家、学者的事情,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也以宣传员的角色给自己定位, 这就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科研意识薄弱、科研水平普 遍不高的状况,而这一状况又进一步强化着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角色观 念,这一观念的明显例证就是高校毕业生(含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在进行职 业选择时,往往不愿进入高校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任务的教学单位,认为 这对于自己专业的发展没有好处。他们认为,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不利于其专业的发展。转变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角色观念,是直接 关系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树立牢固的科研意识,增强从事科研的主动性、 积极性、自觉性,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重大问题,关系到研究型师资队伍的 建设。
转变观念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就是要求广大理论课教师,大力开 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的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的研究过程是 教师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思想的过程,是使教师知识不断更新, 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并趋于合理的过程,是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方式和 方法的过程,只有通过科学研究的实践砺炼,教师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的专家,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专家、学者。
三、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是增强高校马克思主 义理论教育的学术性、科学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性(或阶级性)和学术性高度统一的理论。
首先,它有着极强的学术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具有 极强的逻辑性的学说,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创始人之所以能够创立这一理 论,来源于他们对作为其理论来源的德国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和英国 的古典经济学的刻苦的钻研和深刻的理解,来源于他们对他们所处时代的西方资 本主义社会的深入考察,来源于他们对当时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成果的全面了解、 来源于他们对当时西方各国的社会政治运动,特别是工人运动的经验总结。他们 创立这一理论,耗去了他们毕生的精力。这正是学术研究及其成果形成的必不可 少的环节和必须具备的特征。同时,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又具有极其鲜 明的意识形态性(阶级性)。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该理论的目的看,它是为世 界无产阶级打碎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社会而开展的革命斗争服务的;
从其社 会效果和作用看,它创立以来,成为世界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武器,极 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前进步伐;
从其社会地位看,它是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和社 会主义国家的指导理论。这一理论是一个有阶级立场、有国家界线的科学体系。
与之相比,自然科学则无阶级立场,无国家界线,一般社会科学虽然也具有阶级 性,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比,其阶级性远不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直接和突出。马 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识形态性(或阶级性)和学术性是统一的。学术性是基础和前提, 意识形态性(或阶级性)是结果,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内容丰富,结构严 谨,具有极强的逻辑性的学说,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才成为世界无产阶级 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武器,成为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识形态性(或阶级性)和学术性高度统一的特性, 要求我们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立场坚定、旗帜鲜 明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立场、方法的灌输。这是意识形 态教育的不可动摇的原则。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门科学,其教育有 着一般科学教育的共性,必须体现它的学术性,否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会 变成空洞的说教,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就会被大学生看作僵化的教条而予以排拒, 从而严重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学术性,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高校马 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积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的科学研究。只有开展研 究,才能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融会贯通的透彻理解,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更为有效 的途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