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良习惯嫁给最无聊学科
最不良习惯嫁给最无聊学科 电子产品、网络就一定是十恶不赦的洪水猛兽?原本最 具人文气息的语文学科怎么就只能让绝大多数学生目光呆 滞、了无兴趣?信息时代,其实可以调合这两个“冤家”。一、兴趣,让联姻成为可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每个人取得成功的原动力。心理 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 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该事物、该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 极的情绪反应。高中学生对电子产品感兴趣,就是因为它对 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
学生对语文课没有兴趣,正是因为传 统的语文课堂缺乏吸引力,甚至面目可憎。
从高中学生的兴趣取向出发。高中生多为15至19岁,他 们的身心发育渐趋成熟,对学习和生活已经有了个人的认识 和理解,对社会和外面的世界逐渐有了自己的主见,他们有 着自己个性化的需求,他们对信息技术、互联网感兴趣,希 望课堂也能紧随时代步伐,运用先进的多媒体、白板技术和 pad技术,从学科网站上引入专题网站、资源库等丰富的信 息化教学资源,让课堂活起来,让他们有更多的自主选择, 让探究学习的兴趣能够激发出来。
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出发。就语文课堂而言,传 统的教学方式只凭借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活动领域只限于 由课桌、讲台等组成的教室,所利用的只是教材、黑板、粉 笔、教鞭等传统教学工具,只是很简单地向学生传输知识信息。这样的课堂,在当今社会不仅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探究 语文的兴趣,也根本满足不了高中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 习需求,早已过时、落伍。唯有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信息技术, 改进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拓宽语文课堂的空间,最大程度 地传递语文信息,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达到良好 的教学效果,实现语文学科的价值。
二、需要,让联姻体现价值 智能电子产品、互联网等的发展趋势不可抗拒,学生也 难以抵御现代媒体的诱惑。与其对学生上网忧心忡忡,整天 担心学生“技术上瘾”,不再去接触社会,不再朗读、吟诵、 咀嚼经典文字,不再在精品的阅读中获得养料并进而提升自 己的写作能力等,倒不如直面现代社会信息多、内容新、更 新快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会搜索,学会辨析。
学生需要引导。有一项研究表明,iPad、智能手机以及 游戏机,对人的诱惑与“毒品”相似。这一结论尽管让人感 觉有些耸人听闻,但绝非危言耸听,许多成年人面对诱惑总 难以抗拒,何况没有社会经历、自我控制力又不强的高中学 生?《电子海洛因:孩子们如何成为了虚拟世界成瘾者》描 绘了这样一幕情景:“苏珊发现自己的儿子呆坐在床上,面 前则是运行着游戏的iPad:约翰双眼圆睁,操作着屏幕中的 角色,眼角甚至有些许血丝。他看起来恍惚出神。目睹这一 切的苏珊陷入了恐惧,同时不断摇动她儿子的身体,希望能 唤醒约翰。心疼之余,苏珊仍然避免不了困惑:她无法理解,为何她曾经健康快乐的儿子对于游戏最终如此痴迷,以至于 看起来像是有了神经性紧张(catatonic)的症状。”[2] 孩子毕竟是孩子,深陷于强大的诱惑,不能自拔,需要头脑 清醒的人点醒、制止,引导其改邪归正。大量临床试验证实, 长期接触电子产品会导致人情绪低落、焦虑,造成侵略倾 向;
沉迷在电子游戏中,也具有精神疾病的特征。语文课堂、 基础教育如果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正确的成长之道,该 是多么功德无量!比如,对于网络聊天、网页浏览等,大多 数人看到的是消极影响、负作用,而这些恰恰是我们没有引 导而任其自由发展才产生的。许多人认为网络是虚拟的,无 真实可言;
其实,虚拟世界因为没有了心理障碍,心灵之间 的交流反倒往往真实、纯洁。试想,如果我们语文老师能够 在上网时间、信息筛选、遵守“网德”等方面进行引导,“秀 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理想境界是不是更容易实现?因 为每一个电脑终端都是一个独立的交往主体,真正平等的人 格培养是不是变得更容易? 三、改变,让联姻找到方法 人们常说,习惯需要培养;
但是,习惯也需要改变。因 为,一种好的习惯可以让人受益终身,而坏的习惯则贻害无 穷。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 就是养成良好习惯。”[3]关于习惯,行为主义学派创始 人华生在《心理学原理》中指出:“习惯是学来的,不是与 生俱来的,它是由刺激与反应之间所形成的稳定关系所构成的。”[4]这段话告诉我们,习惯都是后天养成的。既然 不是天生的,就可以改变,坏习惯尤其需要改变,也应该有 改变的方法。
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在今天这个信息社会里,孩子们 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你愿意挖掘,乐意引导,他们就能给 你带来意外的惊喜。现在的孩子都是抱着电子产品长大的, 对于计算机的熟悉如同上一代人对自行车的熟悉,让我们老 师自叹不如。但快节奏的网络也让这些孩子很难静下心来好 好看一本书,细细品一篇文。语文老师有义务也有责任改变 他们的不良习惯。在学习孙中山先生的《〈黄花岗烈士事略〉 序》之前,笔者找到班上极其爱好电子产品与网络的几位“高 手”,请他们帮忙制作一个课件来展示课文内容,以便同学 们有更形象的认识。满怀疑惑与惊讶的这支团队很快就完成 了任务,整个PPT做得很漂亮,Flash做的片头、行云流水的 页面切换,就像一部精致的短片。然而获得的评价却是“整 个课件很吸引人,但只是技术的堆砌,缺少内容的深化和精 神的升华”。团队成员在细细研读文本的同时,虚心请教老 师和同学,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怀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几经修 改之后终于完工。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内,四季黄花不断, 象征烈士精神不朽;
麻石建成的纪功坊,“缔造民国七十二 烈士纪功坊”坊额,令人震撼;
“自由魂”“精神不死”等 碑文,字字千钧;
背景音乐《觉》,站在女人的角度,陈意 映问林觉民“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这样离去”,让所有的同学热泪盈眶;
剪辑的电影《辛亥革命》片段“血染黄花岗”, 艺术地再现了当年各路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革命党人 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壮烈;
胡歌饰演的林觉民和梅婷饰演的陈 意映,把所有人都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年代。
改版后的课件,让同学们在这历史的旅行中感受到所肩负的 民族复兴的大任。通过这次课件制作,这些“计算机高手们” 不仅发现了文学之美,更意识到,以语文为“料”,以技术 为“器”,两者结合才能相得益彰,未来的人生需要从单一 的“技术控”转向文武兼备、全面发展。
改变语文课堂。“互联网+”是一个很时髦的词语,更 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活动平台,一种让人实现美好梦想的 活动方式。现在很多人都在提“互联网+教育”,但是作为 一名一线普通语文教师,笔者个人认为应该是“教育+互联 网”,教育在前,互联网在后,即我们更多的是要借助互联 网,即使因条件限制没有互联网,也可以用互联网的思维, 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学生、面对课堂、面对教育,让技 术成为丰富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手段。有了互联 网的加入,语文课堂不再是一本书、一支笔、一个老头唾沫 飞的场面了。互联网就是一部百科全书,资源非常丰富,蕴 藏了海量知识,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再局限于课本和课堂,有 疑问找“度娘”,遇到不解的或不清楚的直接上网搜。互联 网提供了多种交流平台,师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在网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评论别人的见解。笔者在教学《雷雨》(节选)时,在学校论坛上留下几个议题:
侍萍究竟是姓梅还是姓鲁?“老爷——您——朴园——你”, 称谓变化中有着怎样的爱恨情仇?一对三十年前的恋人再 相见,究竟是该冷然面对还是当重温旧情?选择另一半,究 竟该门当户对还是攀荣附贵?同学们的热情度很高,对问题 的探讨远超我们老师的想象。摘抄几个精彩回复:
梅,不随众芳菲而菲。侍萍此姓,便预示了侍萍的美丽 及其不同寻常的遭遇。梅又是凌寒怒放的,侍萍以此为姓, 怕是代表了她的坚强与乐观……改为鲁姓有些不符现实,但 又在情理之中。改姓的这一细节,在周朴园与侍萍重逢的情 节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周朴园看到桌上的新雨衣,很自然地用使唤下人的口气 问侍萍。此时侍萍对他的称谓是“老爷”,既然他并未认出 自己,那就先不暴露自己。我觉得侍萍对他还是有一些情感 的,她想知道这三十年他对自己到底有没有愧疚,他到底是 不是真正喜欢过自己。
十七八岁,我们正塑造着爱情观,正是应该读《雷雨》 的年纪,书里的故事带给我们对爱情的思考。越来越复杂的 人际中,寻找伴侣竟是一门学问。我们既然身处尘世,就无 法像小说、电影里那样梦幻唯美。轰轰烈烈,共同经历天上 地下固然是好,但在这个尘土飞扬的世界里,平平淡淡,恪 守本分也许才是真。
依靠“红娘”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让“最不良习惯”和“最无聊学科”牵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他们的不良习 惯得以转变,摇身“白富美”;
改变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方 式,让语文课堂也充满惊喜,长成“高富帅”。岂不美哉? 注释:
[1]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N].人民 日报,1978-3-16. [2]刘言蹊.电子海洛因:孩子们如何成为了虚拟世界 成瘾者[EB/OL]:
http://games.sina.com.cn/t/n/2016-09-10/fxvukhx4694 029.shtml.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北京教 育科学出版社,1980. [4]柯永河.习惯心理学[M].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 股份有限公司,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