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内容构建高效课堂】构建课堂

整合内容构建高效课堂

整合内容构建高效课堂 一、过去教学模式 笔者初登讲台,为了上好每节课,会认真阅读教科书, 因为教科书提供了很多明确遵循程序的教学方法。尽管笔者 讲解得很详细,课上心力交瘁,课后改大量作业。从作业情 况来看,学生掌握得很好,可是单元测试的成绩仍不尽如人 意。学生抄作业的情况严重,难以判断出学生的掌握情况。

分析原因,数学教材以阶梯连贯的“线性”排列知识点、 以“演绎叙述”的形式呈现内容,采用满堂灌方式让学生被 动地接受知识,老师讲得吃力,学生学得辛苦。这样的课堂, 学生的情感得不到交流,思维得不到碰撞,智慧得不到启发。

老师便是知识传递中心,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没有 学习数学的兴趣,长期如此,成绩一直落后,这是传授式教 学带来的恶果。

二、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模式 1. 开展的趋势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第三中学(简称“我校”, 下文同)是一所学生不到1000人的农村中学,一直以来生源质量不高,学生成绩与市平均成绩差距很大。如何教学可以 解决现代课堂复杂的问题?近年听闻林少杰老师的非线性 主干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非线 性”第一次朦胧地进入我们的视线。正遇增城中学和番禺区 钟村中学帮扶我校,我科组老师前往参观学习,尤是钟村中 学早在10年前就采用非线性单元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模式开 展取得很好教学成绩,让我们肯定了“非线性”,有改变教 学模式的冲动。自2013年开始,笔者参加我校开展的“非线 性”课题实验,通过听取林少杰老师讲座,阅读他有关“非 线性”的理论文章,外出听课交流等,对模式的思想实质、 实施的操作方式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非线性”教学就是 建构主义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截然不 同。

2. 编写学案,整合教学内容 (1)加强集备,分工合作。2015年,笔者任教七年级。

虽然钟村中学把他们难度高、容量大的“非线性”学案给了 我们,教研室也提供第二次修改不成熟的“非线性”学案, 但是不能生搬套用,我们三位数学老师还是加强集备,以一 章为单元分工,坚持每周集体备课一次,集体讨论构建本单 元内容的结构,知道哪些知识点是本章的主干、本节课的主 干,有些知识点不讲或略讲;
某个知识点可以拼在哪里讲,整合教学内容。集备时先做一次学案,主要检查学案题目是 否有错,难度是否符合我们学生的认知水平,怎样改进效果 会更好。

(2)学案构成,内容呈现。我们在“非线性”实验阶 段,没有这方面经验,主备人时刻要保持清醒头脑,防止编 成过去模式的学案,编好下一周学案形成初案并打印出来。

学案包含复习创设问题情境、知识点归纳、例题、练习、总 结等。教研室张河源老师曾多次提醒不要脱离教材,所以我 们在编写学案时,题目要覆盖课本所编排的。笔者深刻体会 到“非线性”非常注重为学生搭建学习的“脚手架”,提供 解题思路,学生通过笔答解决问题,构建知识体系。练习要 有分层,满足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需要。

笔者在编写第九章不等式第1课时,先复习等式、方程, 然后用式子表示几道等量关系,再指出有哪个等式一元一次 方程。在新知识构建,先认识“不等、大于、小于、大于等 于、小于等于”符号,然后类比用不等符号表示数量关系认 识不等式,再指出哪些一元一次不等式。这里淡化了不等式 概念教学,把一元一次不等式合编提前来讲,做到了削枝强 干,形成符合我们学生的定案,再印发给学生。只有好的学 案才能上好课,好的学案必须创新、巧妙地设计。(3)学案处理。提前一天把学案只发给小组长,要求 小组长们合作完成。对于其他学生,根据知识内容不同,有 些学案当节课发,有些学案提前一天发,做到人手一份。凡 是提前发的学案,要求学生课前先完成复习和知识点,其余 的习题在课堂上完成。讲完课后再收上来,老师查一遍,一 来督促学生完成任务,二来反馈学生易错题。

3. 课堂组织形式创新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学习活动,是以学 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的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自己动 手、动脑做数学,小组成员之间争论互相启发,先学后教, 促进认知的重组和精制,不断创造出新的“最近发展区”。

这是开展“非线性”教学课堂组织形式创新。

为了实施小组合作,笔者将全班40人按成绩和男女人数 合理搭配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成绩好的学生为 组长。首先对组长进行课堂要求,小组管理,组长教组员等 等培训。上课时,小组6名成员坐在一起,方便合作学习交 流。

实施“非线性”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新授课,要营造一 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氛围,从创造性地创设问题情境开始,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下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独自领会或 小组讨论合作探求解的途径。在过程中积极开展双向交流, 鼓励探究,积极构建知识体系。

练习课一开始,小组长先集中到讲台对答案,寻异同, 其他同学先试做学案。小组长成绩较好,一般能先构建知识 体系解决一般问题,对于不同点,他们会讨论,相互质疑、 相互教学。这一环节,笔者有时会在组长们那里,指引他们 在质疑中分享思维成果,实现不同认知结构和不同思维方式 的互补,帮助他们完成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以便成为全班 同学的“小老师”。笔者有时会在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耐心 对学生辅导,参与学生之间的讨论。

笔者在讲到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时,有一题练习:如 图1,EB∥DC,ED∥AC,请说出∠C=∠E的理由。有些学生很 快由EB∥DC推出∠C=∠ABE,由ED∥AC推出∠E=∠ABE,从而 推出∠C=∠E。我没有及时评价,而是要求看看其他同学的 做法如何,有些学生由EB∥DC推出∠E+∠EDC=180,由ED∥AC 推出∠C+∠EDC=180,推出∠C=∠E,他们积极讨论,各自说 出自己的依据,评价对方做法。这样学生在宽松氛围中自由 发展,思维得到碰撞,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参与解决 问题,不局限于一种思路、一个答案。

4. 课内批改 上课时手里拿红笔已成为笔者的一种习惯。因为“非线性”有个原则“课内批改”,这是效率高、反馈快的课堂评 价方式,笔者的做法是要求全体学生能独立做练习题完成A 组,中上水平学生能合作交流完成B组,优秀学生通过合作 探究完成C组。笔者走到学生中去,对了打勾,错了不打叉 而是指出有误,要求再检查思考,或者请求他人教会。

一个班40人,课堂内根本改不完,就算批改完的,很多 也只能是草草了事。对此,笔者会先改组长的,其他的能改 尽量改。忙于批改练习,也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对所有学习 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细致的辅导,笔者重点挑几个学习特别 困难的学生进行细致的辅导,让组长批改组内中等生的作业, 不把练习题留到课外完成。

三、开展“非线性”的惊喜 开展“非线性”教学活动,改变教学观念,整合教学内 容,编写课时学案。开始是艰辛的,组织过程是漫长的,但 结果是开心。开展两年多,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学生 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更好的体现。“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 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以生为本,老师讲得少,师生之 间的互动增多,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加深了。学生活动多,好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越来 越浓。在实施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根据新课标努力整合 教学内容形成符合我们的课堂材料,课堂才能充满生命的活 力和斑斓色彩。

参考文献:[1] (美)坎波伊.课堂问题分析与解决:成为反思型 教师[M].赵清梅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 朱训林.教师的德艺双馨之路[M].长春:东北师范 大学出版社,2010.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