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适应性的工商管理人才
基于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适应性的工商管理人才 一、从社会需求与高校供给视角分析新模式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工商管理专业发展快速,目前成为过半高校普设 的专业之一。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优秀人才是社会与高校共同的责任与义务,需要 双方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更好满足社会需要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愈来愈 明显: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或者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岗位,或者由于自身条件达不 到工作岗位的要求标准,就业困难,出现了相对“供大于求”的局面。据麦可思研 究院编著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工商管理专业为2014年度预警 的本科黄牌专业,属于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人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 的专业。通过对就业市场进一步分析,出现供需矛盾的本质原因是社会对工商118 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从以往对量的需求巳经转变为质的需求,对学生就业行业与 职业岗位提出双重适应性要求。而高校却没有适应这种需求的变化,仍按传统“大 一统”培养人才模式进行,学生就业适应性没有跟上时代发展变化。因此,高校转 变人才培养观念,更新培养模式是当务之急。
(一)从社会需求分析 1.对行业适应性人才的需求。行业是指从事国民经济中同性质的生产 或其他经济社会的经营单位或者个体的组织结构体系的进一步划分,如房地产行 业、汽车制造行业、石油化工行业等。行业的着眼点是企业或组织生产产品的微 观领域,体现的是以行业为单位的产品生产上的社会分工,由企业或组织组成。
我国经济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从经济新常态发展变化与企业自身发 展,决定了社会各行业企业对工 商管理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 面:一是不同行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不同,用人单位的需求方向有工商 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等。二是不 同行业对同一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存在多样性,如石油化工行业、房地产行 业、农副产品加工行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内涵不同。三是同一行业不同类 型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也不同,如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他 们均有各自的用人标准。
社会要求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是懂行的。但这种需求一直没有得到满足,高校几乎没有行业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教育意识。以往这种行业的适应性, 是在学生毕业就业后在工作中学习得到的,需要一到两年时间。现在社会希望学 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应具备这方面行业知识,以增加行业适应性。这无疑对高校提 出更高的要求。
2.对职业岗位适应性人才的需求。职业是人们由于社会劳动分工而长 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特定职责和相对稳定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 动。在分工体系的每一个环节上,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以及劳动的支出形式都各 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各种职业之间的区别。职业的着眼点是组织内工作 人员的具体工种,体现的是以人为单位的劳动技能上的社会分工。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够进人企业部门为战略规划中心和生产管理中 心。其中’战略规划中心负责对各部门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协调,属于综合能力的 应用,一般可作为学生就业后一定时期的职业发展目标。生产管理中心设生产管 理、计划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采购管理等岗位,侧重于操作层面的技能 要求,是学生毕业就业时的主要职业岗位。
根据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职业岗位定位,应用型管理人才职业 岗位能力体系为:一是专业技能,是指从事具体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即学生就业 后从事具体工作所具备的实际操作能力。根据岗位职能模块,工商管理专业学生 应该具备生产组织与管理、经营计划与管理、物资采购与管理等业务能力。企业 更愿意招聘那些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相应专业技能的人才,对于应届毕业生也更倾 向于聘用有实习经历者。二是发展潜能,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能力, 是一种从事该专业相关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和技术飞速发展的综合能力。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经过一定时期积累,可以培养自己的战略规划与管理能力、 质量控制与管理能力,以及价值链管理能力。三是职业素养,影响员工个人发展 的因素除了专业技能外,是否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是否具备抗压、抗打击 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一定是某一行业的某一职业岗位,两者 是统一的。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将两者有效结合 起来,增加就业的适应性。
(二)从高校供给分析 1.缺乏行业的适应性。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化,专业细分日益强化,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进一步细化为工商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 业、会计财务专业等,一定程度上在满足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不同细化专业需 求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行业不适应问题。在满足不同 行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需求方面、同一行业不同类型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需求 方面明显不足,即使一些行业性高校在这一方面也做的相当不够。高校注重培养 通用性人才,没有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层次、需求方向有针对性的进行工商管理 专业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共同趋性,人才培养的个体差异不明显。
2.缺乏职业的适应性。一是忽视专业技能培养,在本科工商管理专业课 程体系设置上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内容的安排上也关 注全面,而忽视了对专业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产生“什么都知道,但什么又不 会”的感觉。二是对发展潜能挖掘不够。注重单科学习,忽视综合应用知识能力 的培养。实践环节与就业关联较少,学生参与见习、实习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 但与职业岗位结合度较低,没有起到明显的实践效果,职业适用能力较差。三是职 业素养仍需要加强。特别是事业心、责任心不够,抗压、抗打击能力较弱。
二、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新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从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视角研究本科工商 管理专业(非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就业适应性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就 业能力与用人单位满意度。其应用价值对不同类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及其他专 业具有可借鉴性。
(一)新模式培养目标 新模式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为:适应现代市场 经济需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个体就业差异,围绕行业与职业岗位定位’培养具备 人文精神、诚信品质和科学素养,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创 业意识,具有良好专业技能、发展潜能,能够在特定行业企业中从事生产组织与 管理、经营计划与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质量控制与管理、项目管理等业务的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新模式打破传统“大一统”人才培养模式,以行业与职业岗位 双重适应性为导向,突显特定行业与职业定向与能力要求。
(二)新模式培养过程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行业适应性与职业岗位适应性在四年培养期间同步进行。行业适应性过程可分为对行业再认识、行业分析选择与确定、 行业实践适应三个阶段。职业岗位适应性过程可分为职业岗位基础能力培养、专 业技能与发展潜能培养、职业岗位实践适应三个阶段。培养过程中重点是做好基 于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适应性的就业规划和课程方案设计两个方面。
1.就业规划。就业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工作的相继历程 的预期和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目标,及对一项职业和组织的 贡献和成就期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入大学时应已完成就业认知及就业导向、 就业试探任务。大学期间应进行就业规划制定,完成就业准备,迎接就业安置与 未来职业发展。分年度规划如下:
在一年级,指导学生熟练掌握就业规划方法及技巧,学生结合自己兴 趣专长,设计撰写本人的就业规划。通过一年时间完成行业再认识与职业岗位基 础能力初步培养。在二年级,组织开展学生就业规划评比,聘请相关专业指导教 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指导、点评,确定方案可行性,递交完整详实的就业规 划书。完成行业分析选择与确定,完成职业岗位基础能力培养工作。在三年级, 完成行业知识的理论储备与职业岗位专业技能与发展潜能理论知识学习。在四年 级,利用实践教学完成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就业适应,为毕业就业做好全部心理 与能力准备。毕业前期统计学生就业协议签署情况,进行总结。毕业就业后分阶 段进行信息反馈。
2.课程方案设计。本科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要与行业企业共同研究课程 设计,根据行业企业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将行业与职业岗位特 色上重视基础能力的培养,以及工具技能课程。
在一二年级接受通识教育与专业基础课学习。可分为三类:一是通识 教育课,含政治思想、外语、计算机基础、应用文写作等;二是专业基础平台课, 含管理学、经济学、数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管 理信息系统、经济法、战略管理等;三是行业与职业岗位教育,含就业规划、产 业与行业分析、职业与岗位认知等课程。
三年级进行工商管理专业深度培养。在实行工商管理类专业大类招生 下,在此阶段明确分流专业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可分为三层次:一是专业 技能岗位能力课,含生产运营管理、计划管理、质量管理、项目评估与管理、物 流管理、采购与库存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管理方法等;二是发展潜能课, 含企业文化建设、组织行为学、商务策划、产品研究与开发、管理沟通、企业管理专题、企业资源计划(ERP)、国际企业管理、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 与应用等。三是行业与职业岗位适应课,拟开设行业与职业岗位专题课,对特定 行业与职业岗位为进行研究,并撰写市场调研与分析报告。这一时期课程设计上 重视专业技能与发展潜能的培养。
四年级原则上不安排理论课程,以安排生产实践、毕业论文和实践性 课程为主。学生应以顶岗实习为主要方式,在企业实习老师的指导下从事具体岗 位工作。实习报告与实习岗位相结合,分析岗位特征,研究岗位工作现状与存在 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三)新模式培养方式 行业适应性培养主要方式:一是通过产业与行业分析课程学习来了解 行业。二是利用家庭成员、公众、社区等相关群体帮助进行行业分析与选择。三 是与行业协会取得联系,或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行业信息,做行业动态研究。四是 组建行业兴趣学习小组,对行业市场深入分析研究。五是进行行业企业见习、实 习,增强行业适应性。
职业岗位适应性培养主要方式:一是采用工商管理专业适宜的现代教 学方式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商务报告、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商务谈判、经 营实战等。根据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 注重引导与启发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促使学生主动 地、富于个性的学习。二是实验教学实训,利用单科目与综合性教学软件,提高 职业素质适应性。三是利用见习与实习从事专门职业工作,切身职业锻炼,体验 岗位,弥补不足,以良好状态就业。四是校企合作,协同发展,通过课程实践、 企业导师、讲学等方式提高业务能力。五是建立导师制、本科生业务指导委员会 等形式的行业与职业岗位指导制度,为学生提供学术、课业、发展等各方面咨询 和指导。
行业适应性与职业岗位适应性两者互不可分。因此,综合使用各种方 式,对学生增强就业适应性效果更好。
三、新模式运行的对策建议 (一)社会与企业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实践信息与机会 用人单位更倾向选择有实践经历的毕业生,新模式正是基于在这种社会需求建立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有良好的实践锻炼学习。这对社会与企业提 出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新要求。因此,社会与企业应增加一项工作,按照行业 与职业岗位类别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实习与就业信息。用人单位需要肩负一定的社 会责任,拓宽用人理念,为工商管理专业在校生提供积累社会实践的实习机会,使 之尽快适应社会需要,达到人职匹配。
(二)充分发挥高校在行业企业方面的办学特色优势 高校办学特色是学校经过长期办学实践逐步形成的某一方面或整体 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是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办学优势特征。石油类、 建筑类、医药类等各行业高校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应充分考虑行业 的需求差异,培养特色化明显和适应性强的人才,发挥竞争优势。行业高校应对 学校本身进行准确定位,将行业高校的办学特色融人到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 养中,使行业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从主干专业渗透到工商管理等非主干类专业,实 现学校内外资源的最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学校办学特色的优势。非行业高校也需 要依据开设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区域行业企业的依托与优势,加强人才培养中行业 与职业岗位双重适应性。如陕北成为我国重要都无利益的苦痛罢了。”其实除了 中国以外,西方的旧学说旧手段何尝不是如此。
(三)进一步加强教学计划、组织与控制管理基于行业与职业岗位双 重适应性的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否实现既定目标关键要有教学管 理制度的保证。为此,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管理:一是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在 师资队伍组建、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各院系之间 合作,建立跨院系、跨专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教学管理机制。二是加强教学规划管 理,做好学生行业与职业岗位个性规划、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规划、校企合作规 划等管理工作。三是加强教学组织管理,探索建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行业与 职业岗位双重适应性教学组织管理模式,广范开展以行业与职业岗位划分的学习 小组活动,有针对性培养人才。四是加强控制与评价管理工作,使行业与职业岗 位双重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可按既定目标运行。
姬雄华,冯飞 (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延安7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