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育创新
互联网时代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育创新 教师发展新渠道的再造和重组 “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型教师发展,不必都要白手起 家,从零起步。在已有优秀理念、方法基础上,对适合自身 教学发展渠道的改造和重组,也可以体现“互联网+”的创 新特色。这种创新因为有互联网的参与,有多种混合技术的 帮助,给教学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体验。1. 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式发展 教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成长渠道,是一个已存在多年 的概念,那就是混合学习。根据ASTD(美国发展与培训协会) 2002年的界定,混合学习是指把不同情境下的学习活动,如 面授学习、在线学习、自定步调学习等相结合的学习解决方 案。何克抗教授是国内论述混合学习时间较早,且获得较高 引用率的学者。2004年何教授提出,“混合式学习(即 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 E-learning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 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 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概 念是从学生的角度来阐述混合学习的,其实同样适用于教师 专业发展。近十年来,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的混合式专业发展渠道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微课、MOOC、移动公开课 等形式都成为其渠道再造和重组的表现形式。混合学习是优 势互补,是差距消弥,是效率提高,是效果改善;
它追求的 是一加一大于二的迭加,它利用的是四两拔千斤的巧妙。教 师通过混合式的专业发展渠道,用社交网络、在线平台、移 动工具为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建立起以个人成长目标为中心 的专业发展圈。
2. 参与或创建可深度参与的专业成长圈 到底什么样的专业成长圈才是符合“互联网+”时代的 混合式专业成长圈呢?虚拟教研也好,区域博客也罢,移动 社群也行,都可归结为专业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互联网 +”时代的出发点,是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混合,能够以较小 的成本,伴随着较高的效率,产出有创新性的优秀成果,带 来较大的领域影响力。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来说,就是要把线 上的成长圈与线上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用线上交流所获得的 新思考、新体验,来改善线上的实际教学,更新旧理念,解 决新问题,创建新环境。前几年博客盛行,曾出现了“李克 东难题” (为什么教师博客有着丰富多彩的博客文字,但 缺少深度互动的思想碰撞?为什么教师博客发表了近万篇 博文,却不能够说出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究其原因,那 就是线上线下两张皮。因为技术驱动的教师专业发展,会追逐流行的技术,如博客、微博、微信,但是很难走得深入。
只有回归到教育理念驱动的专业发展,用线上的交流思路来 优化教学理念,改善教学实践,那么线上的交流活动就会自 然地融入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
我订阅的微信公众号中,有一个叫做“罗辑思维”。除 了每天早上六点半准时的六十秒“语音早报”以外,“罗辑 思维”发起了一系列的线上、实体的活动来建立媒体圈。他 们举行全国巡回讲座,招募同行,在公众号上做图书首发、 微商等。订阅数量超过五百万的这个公众号,在“互联网+” 的时代里,成为特定人群中颇具影响的传播渠道。在今天的 教育领域里,如果能有更多的具备“互联网+”时代意识和 能力的团队,再配合各级行政部门的推广举措,那么教师专 业发展圈会得到新的重组和再造的机遇。资深教师可以在这 个渠道中推广自己的特色课,新手教师可以在这样的渠道里 订阅到满足自身需求的课程,教育类的优秀图书、资源、工 具、活动、社群都可以在这种线上渠道进行发布,那么这样 的渠道就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流通之道,优秀作 品共享之路。
教育实践中的创新应用与深入 “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除了要有线上专业成长圈的融合,更要有线下教学实践的创新。与以教师教学 能力、个人经验、主观感受、教学传承为主的传统教学实践 方式不同,“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实践要更多地体现基于 技术参与的教学过程、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优化、基于实证 分析的教研合作、基于个性张扬的教研自由。
1. 基于技术参与的教学过程 21世纪初,从“校校通工程”“农远工程”开始,我国 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系列项目,就把中国多个省份的中小学带 入了数字化发展的方向。在已联网的机房里,学生们可以登 录网络学习平台;
在有Wi-Fi的教室里,学生们可以使用掌 上学习机、平板电脑等教学类软件;
在户外真实情境下,学 生们使用移动学习终端或穿戴式设备进行探究式学习等。越 来越多的学习情境是有技术参与其中的,这是“互联网+” 时代下教学的发展趋势,也是教师必须面对的新挑战。前“互 联网+”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在于掌握技术,学习如 何实现技术与课程整合,来辅助讲授、促进协作、帮助探究, 创设技术型的学习环境;
而进入“互联网+”时代,教师专 业发展的重点在于让技术无缝地“编织”进教学,利用技术 支持的教学过程中所留下的动态生成性资源、过程性数据、 学习痕迹等数据进行再利用,来实现教学优化。2. 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优化 3. 基于实证分析的教研合作 4. 基于个性张扬的教研自由 “互联网+”时代已到来,渗透,融合,重组,质变。
教师专业成长是个永恒的话题,唯愿保持独立的个性和思考, 共适应,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