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路径分析 思想政治上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路径分析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路径分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 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简 称“思政课”),是国家指定高职院校必须开设的、带指令 性教学大纲和课时要求、统一教材和统一评价标准的“四统 一”学科型课程。多年来,各高校对思政课进行认真的探索 和积极广泛的改革实践,取得了成效且获得了一些经验体会。

以下是我们为增强本院“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所 进行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坚持德育为先,以心换心,力求教书育人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向青年学生传播科学理论、 授以认知方法、启迪美好心灵、构筑幸福人生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教育部规定的全国高校“四统一”(即统一大纲、 统一课时、统一教材、统一评价)课程。作为民办高职院校 的学生,相对于公办院校高职学生而言,文化理论基础要弱 一些,学习热情要差一些,对教师的依赖也相对要多一些。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思政课”以人为本、以德树人的目标 作为呢?这就需要打牢以德树人的施教理念,并在教学实践 中去夯实。

(一)以德树人、因人施教,实行课程全方位改革 针对上述特点,我们在第一学年的“思政课”教学实践 中,就特别注重了人的因素,紧密结合授课对象的实际进行 教学,逐渐引导学生适应环境、转换角色,使其从中学时期的“伏案学习”的感性层面,提升为“站立学习并眼观四面” 的理性层面。即从“为谁学?学什么?怎样学?”上升到“怎 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生活?” 主要体现在:其一,教学内容上,既强调学生思想素质 的提高,又突出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其二,教学计划上, 既要适应企业岗位职业道德需求,也要适应企业文化特点需 求;
其三,教学方法上,既要体现其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和针 对性,更要注重其实践教学的多样性和实效性;
其四,教学 评价上,既要体现学科特点,又要考核学生职业技能。

(二)以心换心、师生互动,增强教学针对性 “思政课”是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多年的教学实践表 明,高校大学生并非讨厌“思政课”本身,而是不喜欢水平 差、空对空的“思政课”教学。根据我院性质、人才培养目 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当今社 会的现实实施教学,只要注重从心到心的教育,让“思政课” 教学在学生心中活起来,是完全可以征服学生、获得教书育 人效果的;
也是可把“思政课”上成一门真正对学生有用、 务实、终生受益的公共基础课的。于是我部的老师一直都重 视自身的专业理论学习、开拓教学视野、丰富文化底蕴、追 求师生良性互动,以提升教学质量效果。

二、探索新模式,形成合力,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思政课”作为教育部规定的全国高校“四统一”课程, 课程内容不能少、教学课时不能减、评价标准不能低、学科建设不能弱,区教育厅的一年一巡视、两年一评估、常年的 课程教学大赛和不间断的抽查及自评汇报等诸多要求,让社 科部及任课教师“高度警觉”,其课程教学改革的难度也是 非常之大。

(一)明确目标、走出误区,找准教改突破口 为彰显学院提出的“争当教育贴近市场的先锋,创建培 养实用人才的模范”办学理念,实现“下得去、用得上、留 得住、能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学院领导明确要求:学院 的“思政课”教学必须与学生专业相结合,与学生的入学、 实训、实习相结合,要突出其专业特点,紧紧围绕人才目标 培养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够用,重在实践,增强其 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办学之初,“思政课”采取的是本 科压缩、传统式的大班上课。由于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不喜 欢理论学习,尽管教师在课堂上也采用过案例分析、参观调 查、研讨式、情景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声情并茂地讲授课程 内容,但课程教学的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任课教师也感到 十分的迷茫和困惑。“思政课”教学的出路在哪呢?我们认 真反复地开展了调查研究,扬长避短,达成了共识:在坚持 课程教学“四统一”基础上,必须大胆进行教学模式和方法 的改革创新,发展是硬道理,创新则是生命力。于是从2011 级开始了以“问题”为导向的“项目+团队+学研”一体化教 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从而让我院的“思政课”教学换发了生 机,走出了低谷。(二)全员行动,形成合力,践行教学新模式 为了实施作为社科部顶层设计的“项目+团队+学研”一 体化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自2011—2012上学期开学之初, 我部就与学工处、教务处、其他六个系的领导老师进行了走 访交流和深入座谈。拟定出了“思政课”和人文社科课结合 学生思想实际、专业教学过程、学生实习实训、社会热点难 点项目教学方案部署,各任课教师积极主动践行于教改活动 之中。其方法是,任课老师将教学项目布置给学生,采用任 务驱动的形式,让学生形成学习团队,共同学习、研讨,完 成项目,最终形成项目成果,由各学研小组代表展示成果。

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利用了现有教学 资源和技术设备,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了学生动 手操作的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又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及自主 学习的能力,还提升了团队合作意识。

比如11级概论和12级的品德、概论等课程教学中,就广 泛采用了“项目团队学研”一体化模式,让“思政课”全程 教学活动融入在“角色换位”的师生互动之中。就概论而言, 先从概论的整个内容中抽出部分章节,归类为25个问题(项 目),将各级班的学生也划分出若干个小组(通常3~5人为 一小组),用抽签方式确定各小组课题(项目),然后通过 集体阅读课文、讨论备课、检查资料、制作PPT课件,最后 选派代表进行课堂专题(项目)讲解讨论(每题每组时间为 12~15分钟),并由任课老师带领各级班班长、学习委员根据前期准备情况和课堂讲解研讨效果进行考核评定,最后将 此次活动的评分列为该小组期中测试的成绩给予公示。

三、拓宽育人渠道,严格评价标准,提升人才培养质 量 (一)加强资源开发,延伸课堂,拓宽育人渠道 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实现“德 育为先,教会做人做事生活”之目标,这是我们“思政课” 教师的不懈追求。在创新教学模式方法的同时,本部还加大 了教学资源和育人渠道的开发应用。2011年,在学院党委、 行政的积极扶持和教务处、总务处、艺术系等部门的大力支 持下,建立一个“思政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修德守 法演练室”,既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处演绎角色、观看影视、 交流讨论、查阅资料、开展项目研制的场所,也为“思政课” 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拓宽了育人渠道,实现了课堂延伸。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们自主学习、团队研讨的能力和良好学风。

(二)严格评价标准,用课程考核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为体现本课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特点,在教 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上,采用了“3:3:4”的比 例成绩评定方式,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平时的到课率、课堂 互动表现及学风(占总成绩30%分)、“项目+团队+学研” 一体化任务驱动教学活动效果(占总成绩30%分)、期末卷 面考试(开卷或者闭卷,占总成绩40%)有机结合为一体。

实践证明,通过此种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既克服了应试教育缺陷,提升了教、学、研活动质量,减少了不及格率,又激 励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良好学风的养成,倍受学生的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