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数感的培养
浅谈学生数感的培养 所谓数感,就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 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数学课程标准》中具体描述 了数感的主要表现:“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
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能用数来表达和 交流信息;
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
能估计运算的结 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 形成的发展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数感培养不仅是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而且是学生发展的需求。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使他们更好地体验生活和学习 数学呢?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观察现实生活,培养数感 数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具体思维占主导地位 的小学生来说,他们难以在头脑中建立数学的表象,更不能 真正理解数的内涵。所以,教师可让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关数 字的事物或者有趣的事情,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和认识周边事物,并借助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在 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把握数的概念,培养数感。
例如,我经常鼓励学生将每天接触到有关数学、数量、 数字的事物和现象都记录在本子上,然后每节数学课前都会 用五分钟时间,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通过这一活动,使 学生慢慢地从日历、钟表、身份证、车牌、门牌等具体的数 字过渡到数量的估算,如“游泳池里大概有多少个球”“两个苹果大约重一斤”等,逐渐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创设生活情境,形成数感 学生的数感不是通过一两节课的教学就能培养的,所以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有长期渗透数感的意识,这对学生有效 形成良好的数感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布鲁纳强调:“数学 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既然数感不能 直接传授,教师就要好好利用课堂上的知识教学,引导学生 经历数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领悟,获得 数的敏感性,从而形成数感。
例如,教学“找规律”一课,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在各种 数项中找出规律,提高学生对数字的掌握和运算能力。这是 比较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数学内容,也是培养学生 数感的最佳素材,但是教师机械化的教学常让学生对这个内 容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数学题目,创 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联想和计 算,从而形成数感。如有这样一道题:“某学校为学生编号, 规定末位1表示男生,末位2表示女生。如1997133 21表示的是‘1997年入学的一年级三班的32号男同 学’,那‘199813332’表示的是什么呢?”通过 创设情境,学生对数据分析后很容易得出答案:“‘199 813332’表示的是1998年入学的一年级三班的3 3号女同学。”…… 三、设计实践活动,发展数感“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只有在实际生 活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更好地树立学好数学的 信心,这也是形成良好数感的重要条件。同时,良好的数感 又可以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的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融 会贯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打破纯概念教学的模式,鼓 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带出课堂,走进生活,积极引导学生用 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数学问题,最 终运用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感, 而这一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会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 和强化。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星期天组织全班50名同学到 公园划船,经公园工作人员介绍,大船每条可坐6人,租金 10元;
小船每条坐4人,租金8元。”我让学生分析得出 最合理的租船方法。学生经过各种租船方法的比较分析后, 一致认为租7条大船、2条小船的方法最优,于是大家开开 心心地按照这样的方法租船游玩。在亲历的活动中运用数学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发展与强化学生数感的最好途径,所以 教师应积极设计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数学。
总之,数感是一种心智技能,存在于人脑之中,对人们 的生活与学习都有重要作用。然而,一个人的数感不是单靠 传授就能形成的,数感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 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使学生 在亲身经历的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数感,最后有效地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