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促进小学生科学概念的学习方法
有效促进小学生科学概念的学习方法 儿童获得概念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日常生活中通 过积累经验而获得的概念,这类概念称为日常概念,也称为 迷思概念或前概念;二是在科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揭示概念 的内涵而形成的科学概念。这两种概念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
从事科学教学研究的学者经过大量的研究后发现,学生形成 的前科学概念由来已久、根深蒂固,这些概念中有些是对客 观世界的朴素概念,更多的则完全与科学概念相悖。在科学 学习中,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迷思概念不但会妨碍对新 知识的理解,而且会导致产生新的错误概念。但这不等于说 前科学概念没有意义。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前科学概念是 儿童用以解释周围环境和世界的知识框架和基础结构。学生 的概念学习是一个概念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不可能绕开学生 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相反,必须依靠学生原有的前科学概 念,通过概念转变,形成更加精确的科学概念。
一、探测认知结构,了解迷思概念 奥斯贝曾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 存有的想法,确知了这个,然后依据这个来教学。”可见, 在教学中调查学生的迷思概念是非常关键的,能够使我们了 解学生的“先入之见”。儿童科学概念的形成正是以学生的 迷思概念为基础和生长点的。
《水和水蒸气》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 单元第六课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和水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前一课《水珠从哪里来》与本 课共同组成探究水的液态与气态之间变化的研究活动。
通过调查、访谈,我们发现三年级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 对于“水蒸气”“蒸发”等概念已经有了模糊的初步认识。
比如衣服上的水干了,有些学生会用“水蒸发了”进行解释。
但是在他们的迷思概念中有着许多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最 典型的是对于热水中冒出的“白汽”的认识,绝大多数学生 认为白汽便是蒸发出来的水蒸气。学生认为白汽是气态,其 实白汽是液态;
学生认为白汽是蒸发现象,其实白汽是凝结 现象。分析学生这个错误的前概念,可以发现背后隐含着这 样的信息:正是由于对“蒸发”和“凝结”两个概念未能充 分理解,导致对“白汽”的错误认识。
概念改变并不仅仅是改变概念本身,还要触及支持概念 的知识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因此, 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处理:运用反例引发 认知冲突,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多元体验,以“蒸 发”和“凝结”两个概念的理解为基础,突破对“白汽”这 一难点的认识。而对教材中占相当篇幅的“加热能加快蒸发” 的活动,因为与本课需要建构的科学概念并无直接关系,就 简化处理成为“课外想出几种让湿手帕干得更快的办法”。
二、引发认知冲突,解构迷思概念 学生如果不能认识到自己的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 距离和偏差,就会自发地以自己的已知去理解和建构新知识,其结果就会产生错误概念。所以,教学仅仅激活学生的迷思 概念是不够的,关键还要呈现一个反例——与原有理解相反 的事实,并让学生认识到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和冲 突,即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使学习者 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控学习。
《水和水蒸气》一课伊始,教师巧妙设计了“观察水蒸 气特点”的活动:
师:请每一位小朋友沾一点水在手背上擦一擦,同时仔 细观察小组中湿的黑板、湿手帕上面的水蒸发变为水蒸气。
看一看我们能看到水蒸气吗? (学生观察实验活动,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师:看到水蒸气了吗?水蒸气有些什么特点? 生1:看不到水蒸气。
生2: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看不见、摸不着。
生3:像空气一样,水蒸气是气体。
在这一教学实践中,学生亲自体验了由表及里、不断深 入的“发现”过程,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以扩充,对水蒸气 的特点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尤为重要的是,这一情境很自 然地引发了儿童原有认知与新知识之间的强烈冲突:日常生 活中经常看到的白汽,以前总以为它就是水蒸气;
可是水蒸 气是“看不见的”,所以白汽应该不是水蒸气。面对新问题 与已有概念之间的差异,儿童渴望寻找新的理论去作出解释, 去消除冲突,这正是实现概念转变的重要基础。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始终在这样浓厚的兴趣中进行。
三、开展探究实验,优化表征建立 对于儿童来说,学习抽象的科学概念是困难的。因此,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具体表象、提供概念形成的背景 材料、提供充分的体验思辨的探究时空,凸显科学概念的本 质特征,使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1.生活提炼,生成“现实图形” 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使概念理解融 入生活原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提炼,以 促使他们对概念内涵的丰富认识和整体感悟。
《水和水蒸气》一课中,“蒸发”是学生要掌握的第一 个概念。
师:(投影幻灯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组照片。老师家里 的玻璃鱼缸装了半缸水,红色的横线表示水的高度,能看明 白吗? 生:能。
师:(投影显示鱼缸里的水逐渐减少)这些分别是第一 天白天、第三天晚上、第七天白天、第十天晚上、第十五天 白天拍的鱼缸的照片。水为什么越来越少了?再过一段时间, 鱼缸的水将会怎么样? 生:水蒸发了;
再过几天水会干了。
师:你能举举生活中这样“水干了”的例子吗? 生:我晚上洗的红领巾,第二天早晨就干了;
妈妈洗的衣服晒出去,不久就会干;
我们吃完饭用湿抹布擦桌子,桌 子上的水很快干了;
拖地拖完,过一段时间地上的水就干了。
师:水慢慢地少了、慢慢地干了,变成了水蒸气,刚才 小朋友已经说了,这种现象叫水的蒸发。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把概念的理解放在真实问题的教学 中,紧密模拟实际生活或联系实际生活,呈现出“创设生活 情境—现实问题教学—教学建模”的教学结构,促使学生在 积极互动的课堂交流中体悟和把握概念的内涵。
2.对比实验,呈现“具体景象” 小学科学课中,对比实验教学的开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其指导思想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探究者和发现者的 身份,运用学过的知识和初步具有的实验技能,通过有效控 制相关变量,获取新知识,形成有关科学概念。
“凝结”是《水和水蒸气》一课中需要学生理解的另一 重要概念。
师:水蒸气还有什么特点?我们继续进行研究。(投 影:每组两只相同的杯子,装着同样多的,温度也相同的温 水。同时盖上两块玻璃片,但是一块是热的玻璃片,一块是 冷的玻璃片,观察玻璃片上产生了什么现象?)明白这个实 验怎么做吗?怎么观察呢?(热玻璃片是教师放在玻璃台板 上已经热好的,各小组领取材料后进行观察活动) 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在冷的玻璃片上有雾;
我摸了一下,是小水珠。师:在哪一块玻璃片上? 生:冷玻璃片上。
师:大家都摸一摸,是什么? 生:小水珠。
师:小水珠从哪里来的? 生:杯子里冒出来的;
水蒸气变成了小水珠;
这杯温水 里蒸发出来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玻璃,变成了小水珠。
师: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物体变成小水珠的现象,称为凝 结。
“温水”的使用,既克服了白汽的困扰,又保证了良好 的实验效果;
玻璃片放在电热台板上加热,容易操作。这个 实验的设计,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加工,借助对比实验,凸显 具体景象,并辅以辨析、反思等方式, 让学生在积极的思 维过程中去发现、去领悟。学生不仅品尝到了探究所带来的 快乐,而且较为深刻地理解了水蒸气遇冷“凝结”的特点。
四、解决认知冲突,建构科学概念 概念学习的关键在于运用,即个体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 进行科学的推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从一定的情境中 提出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通过思考这些问题,学生在深 刻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能够产生学习科学的充实感和兴奋 感。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自我检测概念学习的质量,学会 自我判断是否理解、如何修正以完善所学的概念,从而发挥 学生元认知的自我调控能力以促进学生概念学习能力的提高。
对“白汽”的认识是《水和水蒸气》一课的难点,为了 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安排了观察、讨论活动。
(教师演示:用酒精灯加热烧瓶中的水,烧瓶带塞,塞 中装有一玻璃管喷嘴。不长时间,从喷嘴中喷出“白汽”。) 师:后面加上黑色的背景,是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一 些。现在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是:在管口出来一小段,大概一 厘米,看不见什么东西,包括管子里以及烧瓶的上半部分, 都看不到什么。一厘米以外看到了白汽,再远一点,白汽又 没了。老师拍了照片,放在大屏幕上。看清楚了吗? 师:看不见的部分是什么?白汽是什么?用今天学习的 知识来解释。(学生研讨、交流) 只有对已学内容达到一定水平的掌握程度,迁移运用才 可能发生。课的结束阶段,在学生较为深刻理解“蒸发”和 “凝结”概念基础上,让儿童观察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又 凝结成水的过程,进而研讨白汽是什么,以实现对概念的真 正理解。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讨论,最终能够 解释白汽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并通过使用玻璃片 收集、喷壶喷洒等方式进行验证,实现从迷思概念到科学概 念的转变。
科学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迷思概念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 作用,主动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科学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 的迷思概念,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知识,有效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内涵,实现科学概念的转 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