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故事精选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故事精选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故事篇一:万年灰与燕京城 人们都说,是秦始皇最早修的万里长城。其实开始的长城并不是他修 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有个燕王,他的国土小、兵马少、力 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吃掉的危险。为了保住国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 国土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防外敌入侵。
因为那时还没有石灰,他筑的城墙,石、砖都是用泥抹的。为了抢时 间,早日修好城墙,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热水,因此,民夫们 就把大铁锅抬到工地上,用三块石头支起来,添柴烧开水。
天长日久,铁锅被烧了个大窟窿,满锅的水全漏光了;把锅下的火浇 灭了。可民夫们也意外地发现,水洒在支锅的石头上,热石头遇到水就炸开了, 炸出许多白面面,民夫们瞅着、想着,好生奇怪。
有个人把这白面面用水和和,觉得比泥还滋润,还有粘性,就把它抹 在石条和砖缝里。
第二天,民夫们发现,用这白面面抹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泥抹的结 实的多。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此,就烧石灰,来抹城墙缝。
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保住他的皇上宝座,也仿照燕王的办 法兴工修起了万里长城。动工时,他下了一道旨令,让原来的燕国人包揽烧石灰 的活儿。因此,那时修长城所用的百灰,全是燕国人烧的。长城修到哪儿,就在 哪里山坡上烧灰,而且烧的灰质量非常好,被后人称为万年灰,意思是万年不变 质。
长城修完后,别的民夫各回各地。因燕国人烧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 金银,建了个城镇,专为燕园人居住,这城镇就是现在的北京。因此,那时北京 叫燕京,燕国人烧灰用过石头的山统称为燕山山脉。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时达2000多年,总长度达5千万米以上。
我们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西起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中国东北辽宁省的鸭绿江边,长635万米。它象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 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古今中 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
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 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 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 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 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 美。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故事篇二:老财迷的隐身草 从前,滕南有个老财主,家里常年供奉着财神,梁头上雕着元宝图案, 大门上写着“招财进宝”的横披,衣服上绣着大制钱的花样,啦起呱来也三句离不 开“财”字,当地老百姓给他起了个外号:“老财迷”。
老财迷虽有万贯家产,阔得淌油,但对长工们却十分苛刻。长工们挣 命劳力干上一年,到头来还是两手空空,那是恨在心里,骂在嘴上。
老财迷院子里有棵老槐树,树上有个大老鸹窝。他老婆整天夸这个老 鸹窝象聚宝盆,他家就是靠着这个“聚宝盆”才富起来的。时间长了,长工们都听 腻歪了。
有一天,张三、李四、朱五、杨六四个人凑到一起,嘀咕了半天,想 了一个主意,要让老财迷自己亲手把这个“聚宝盆”拆掉。
这一天早五更,老财迷起来催长工们下地干活,刚一出屋门,就见老 槐树下模模糊糊有几个人影,还嘀嘀咕咕在喊喳什么。他忙不迭地躲到假山后, 竖起耳朵,想听个究竟。
只听张三说道:“咱又不认识什么样的是隐身草,怎么找法呀” 李四说:“反下是编在老鸹窝上,不行我上去一根一根地挑。” 朱五说:“不妥当!老鸹一叫,惊醒了东家怎么办”杨六说:“那好办,咱先用长杆子把老鸹赶跑,再躲到一边,就是东 家起来,一看没人,他准回去睡觉。等他一关门,咱就行动。就这么定了!赶明 天半夜里动手。” 停了霎,又听杨六说:“刘老道说的这棵隐身草,可是无价之宝。有 了它,谁也看不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咱先说下,不管谁用这根隐身草发了财, 可千万不能忘了咱弟兄们。” 老财迷又听他们几个嘁嘁喳喳了一阵子,可没听清说了些什么,就看 他们下地干活去了。老财迷兜了这个底,又气又喜,气的是长工们要偷他家的宝 贝;喜的是他马上就能弄一件无价之宝。
他急忙回到屋里,把刚才的事一五一十告诉了老婆,他老婆只了半信 半疑。接着又商量了半天,趁着天还不大亮,就开始行动了。
老财迷慢慢地爬上树杈,就拆起老鸹窝来。他老婆在树下仰起脸看着, 老财迷拿起一根枯枝子问:“看见我了吗” “看见了。”老婆应着。
他又拿起一根问:“看见我了吗”老婆还是回答看见了。就这么一连问 了二十五、六回,他老婆仰得脖子疼,实在受不了了,便低下了头。谁知上边又 问:“看见了吗” 他老婆气得随口说:“没见!”老财迷一听,喜出望外,如获至宝,忙 把手中的树枝揣到怀里,下了树,回到屋里,把它藏在了大木柜里。
这一阵子,可把个老财迷折腾毁了,他一边倒在床上休息,一边琢磨 着发财的点子。想来想去,金银财宝再多,也不如做官光棍,去偷县太爷的大印, 弄个七品县令做做。
第二天晌午,他取出隐身草插在脖领上,备上马直奔滕县城里去了。
一个时辰的工夫,就来到县衙门前。守门的衙役可巧正在打盹,衙役都没看见我。
于是他放心大胆地来到大堂上,直奔公案桌,抱起官印转身就走。
值班的衙役们一看,哪里来的愣种,竞偷到县太爷头上来了!就一拥 而上七手八脚地把老财迷打倒在地,捆绑起来,夺回官印。这时县太爷从屏风后闪出,问清原由,责令衙役重打四十,押入南牢, 听候发落。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故事篇三:冬至吃饺子的由来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 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 留下的。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 耳汤”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今。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人。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 为中医学的奠基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
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张仲景不仅 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 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 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
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 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原来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
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
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 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 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300多年临床实践而成的, 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 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 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 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 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 “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 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 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 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 食品。
看过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故事精选还看了:
1.民族文化故事精选 2.中华传统文化故事精选 3.中国的传统文化故事精选 4.民俗文化故事精选 5.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大全 6.经典传统文化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