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法学视野下的市场主体
论民法学视野下的市场主体 论文关键词:市场经济 市场主体 民法 论文摘要:民法的主体制度确认和规范市场主体的资格和法律地位,财产权 制度确认和保护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利,法律行为制度规范和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 基本原则规范和指导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民法对市场主体的规范显示出独特的 特征,同时也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对其局限性可以通过经济法加以补充:经济法 确认市场主体的特殊资格;强调限制意思自治;规范市场主体的具体人格;限制市场 主体的绝对所有权。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交换经济,“但商品自己不能 到市场去,不能自己去交换,因此,我们必须寻找他的监护人,商品所有者。”[1]由此 可见市场主体的确定是进行商品交换的首要条件。同时,市场经济又是法制经济。
“没有合适的法律制度,市场就不会产生任何体现价值最大化意义上的效率”。[2] 规范市场经济的一系列法律制度中,起着最直接、最主要作用的当属民法。探究 民法的发展历史,它最初来源于罗马法,而恩格斯曾将罗马法誉为“私有制商品经 济关系最完备的法律”。因此,民法是市场经济的的基本法。作为市场经济首要要 素的市场主体当然要适用民法的调整,并呈现出独特的特征。
一、民法对市场主体的规范 在经济学上,人们对市场主体内涵的认识是随着改革实践的发展而不 断加深的。就其概念而言,有不同的表述,如“市场主体是指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经 济法人及居民个人。作为经济主体,它是社会再生产活动中各类生产要素的所有 者、经营者或支配使用者。”[3]市场主体是“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 即商品进入市场的监护人、所有者。它具有自主性、追利性和能动性等基本特 性。”[4]等等。据此,可以认为:市场主体是在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具有独立经 济地位,享有自主产权,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组织和个人。这一定义一方面 揭示了市场主体的基本特征:市场主体具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具有自主产权、职 能具有经济性。另一方面,显示出市场主体的范围,包括自然人、企业、政府、中 介组织和非赢利机构。
(一)民法的主体制度确认和规范市场主体的资格和法律地位 首先,民法的主体制度确认和规范市场主体资格。市场主体资格是指一切经济实体进入市场,从事市场活动所必备的法定前提条件,其内容包括权利能 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民法规定: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三类:完全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和无行为能力;法 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且范围 一致。并且据此确立了自然人和法人的责任能力。民法正是从市场经济的一般属 性出发,对市场主体资格作一般性和普遍性的规范。具有法律规定的行为能力,能 够从事法律允许的各种经济活动而获取利益,并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相应责任, 即具有一般市场主体资格。
其次,民法的主体制度确认和规范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市场经济得 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承认市场主体作为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独立、平等的地位。
民法不考虑经济实力、信息条件、所有制、地区、行业、国别等因素的差别,将 各种市场主体都视为平等主体,充分尊重市场主体的意思自治,给不同市场主体设 置同等程度的自由和约束,给予同等力度的保护,任由市场主体在市场上自由竞争, 优胜劣汰。
(二)民法的财产权制度确认和保护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利 市场经济是不同的市场主体基于各自的利益,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的经 济。交换实质上是权利的让渡。这就要求一方面主体对于在市场中供以交换的产 品拥有法律上的支配权,另一方面交换产品的法律上的权利能够顺利让渡。民法 的物权制度和债权制度对此作了详细规定。物权制度中的所有权制度对产权归属 及行使作了明确规定;用益物权制度规定着商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使用收益关 系及权益归属;担保物权制度规范着商品流通中发生的风险及权益;占有制度赋予 了市场交易主体现实的对交换产品的支配力。债权制度对市场主体的规范主要体 现在合同法律制度中。市场主体通过合法的合同行为,实现产品的顺利让渡,使得 受让主体拥有对让渡产品的法律上的支配权利。物权反映着“静”的商品的支配与 所有关系;债权反映着“动”的商品的交换关系,物权是债权的基础,而债权又是物 权实现的手段,他们共同确认和保护着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利。
(三)民法的法律行为制度规范和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 市场主体通过市场交易开展经济活动,实现经济利益。这些市场交易 主要是通过市场主体间的合同来进行的。民法的合同制度,对合同的订立、成立、 内容、生效、履行、无效及撤销,违约责任等主要内容都作了详尽的规定,使得合 同成为商品交换的法律形式,为市场交换的高速运行提供了法律保障。此外,合同制度的确立,不仅实现了让渡商品,实现了商品价值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使商 品交换超出了地域的和个人能力的限制,有力地推动了商品交换的进行,而且使人 们的财产观念从小农经济固守静态财产的观念转向使财产在运动中不断增值的 观念,推动了市场的培养和发展,从而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最有效的利用。[5] 民法的代理制度,使得商品的所有者和现实交易者发生现实分离。商品的交易者 根据代理制度进行市场交易时,拥有独立的意思,可以发挥更专业的知识,使得商 品在交易时实现交换价值的最大化。一方面实现了代理人作为市场主体的经济利 益,另一方面实现了商品所有者作为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从而推动了市 场经济的有效运转。
(四)民法的基本原则规范和指导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 民法通过一系列基本原则指导和规范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为其提供 经济活动的基本准则。平等原则使市场主体意识到各自在市场活动中法律地位平 等,进入市场的资格平等,在市场活动中平等的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权益平等的 受法律保护。但平等并不等于平均主义。赋予市场主体平等的法律地位,只是给 市场主体提供相同的法律基础和机遇。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由,保 证市场主体有对其行为及行为对象进行选择的权利,禁止他人对市场主体的意思 进行非法干涉。正是赋予市场主体广泛的自由,极大的激发了市场主体潜在的能 量,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这种自由不是绝对的个人自由主义下的 无条件的自由,它必须遵守国家法律,不违背社会公共利益,不损害他人利益,即必 须遵守权利不得滥用原则。
它将市场主体的行为及权利限定在法律和社会公序良俗许可的范围 之内。公平原则要求市场主体间展开公平竞争,承担民事责任平衡,利益与风险平 衡。诚实信用原则约束市场主体不得弄虚作假、欺骗他人、损人利己。尤其在当 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让渡商品与实现商品价值在时间和空间上大大分离,更要求市 场主体要诚实守信。
二、民法规范市场主体的局限性 民法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与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相比,对市场主体的 规范呈现出独特的特征。同时,由于民法对市场经济关系作用的局限性,也导致民 法对市场主体的规范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一)民法确认的市场主体资格具有一般性民法基于市场机制的基本要求,赋予一切经济实体平等的法律地位,不 考虑经济实力、组织形式等,使每一主体都能最大限度地充分参与市场交易。在 自由竞争时代,由于市场机制的弊端尚未充分暴露出来,所以民法对市场主体资格 的确认具有积极的意义,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 市场的广度、深度、复杂性都在增加,民法确认的一般市场主体资格表现出的形 式意义上的的平等显现出局限性,导致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市场主体间实质上的不 平等,影响了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
(二)民法强调市场主体的意思自治 民法作为私法,强调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依据个人的意思决定 行为的内容,排除任何形式的强制。在许多情况下,当事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意思排 除法律的适用,[6]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潜能,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快速 发展。但市场主体常常会依据个人的意思行为而侵犯到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 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市场经济的法治基础,阻碍市场经济的有效发展。
(三)民法规范市场主体的抽象人格 民法从市场主体的一般属性出发,将形态各异的市场主体抽象为自然 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区别仅在于以个人名义或以组织名义从事经济活动,是承 担无限责任还是有限责任,其最大限度地规范市场主体的共性。[7]但不同质的市 场主体间权利义务的相同,可能会导致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间的不公平,进而影响 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
(四)民法确认市场主体的绝对所有权 市场经济是商品交换经济,商品交换要求双方对自己的商品拥有明确 的所有权,于是财产所有权成为全部财产制度的基础。为保护经济主体的利益,民 法在其产生之日起就明确规定了所有权绝对原则。所有权绝对原则在市场经济早 期保护了私人的利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化大生 产的发达,所有权绝对原则显示出其内在的不足,产生了不良的后果,制约了市场 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民法规范市场主体局限性的经济法补充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都覆盖全社会,与市场调节对应的民法和与国家干预对应的经济法,成为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两大法律部门。
如果把市场经济比作一部奔驰着的汽车,民法的作用就如起润滑作用的机油,经济 法就如起推动作用的汽油。因此,民法规范市场主体的局限性从法律方面可以通 过经济法来补充。
(一)经济法确认市场主体的特殊资格 民法确认的一般市场主体资格是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必须具备的资格, 具备这一资格即可以进入市场。但市场经济关系是复杂的,从事市场经济活动的 市场主体面临着千变万化的市场限制,如地域、经济领域、主体职能、经济实力 强弱等,任何市场主体的微小变化都会对整个市场经济体制造成巨大影响。因此, 经济法确认市场主体的特殊资格,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国家对其干预的力度,对 市场主体资格实行差别待遇,赋予不同市场主体能够在特定地域、特殊经济领域 从事特定职能的活动,由此将民法规范一般市场主体资格体现出的形式平等进步 到经济法规范特殊市场主体资格体现出来的实质平等。可以说,特殊市场主体资 格即是法律在一般市场主体资格的基础上的扩张或限缩。
(二)经济法强调限制意思自治 民法是市场经济常态性法律,它多是任意性规范,充分尊重市场主体的 意思自治。经济法是市场经济非常态性法律,它多是强行性规范。[7]从经济法的 产生发展可知,经济法以追求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为其价值目标,常常从社会整体 利益的需要出发限制市场主体的个人自由,从而实现以民法的个人权利本位到经 济法的社会权利本位,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法规范市场主体的具体人格 民法强调对所有市场主体都平等保护,几乎不考虑市场主体间的差异。
而经济法充分考虑经济实力、信息条件、地区、行业、所有制等因素造成的差别, 按不同标准对市场主体的具体人格进行划分。例如,以市场主体的职能为标准,分 为投资者、经营者、消费者和劳动者;以所有制为标准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 等等。对不同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配置作出有差别的安排,给不同市场主体以不 同力度的保护,对其中的弱势主体给予偏重保护。但这并不表明民法与经济法的 市场主体的人格冲突,只是表示经济法的市场主体人格是民法的市场主体人格基 础上的具体化。促进社会经济客观公正健康的发展。(四)经济法限制市场主体的绝对所有权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使各生产单位成为一个生 产环节,各部门的联系加强,需要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才能共同发展。而所有权绝 对使得所有人可以任意支配和处置所有物,势必影响社会化大生产。经济法以追 求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价值,限制个人的绝对所有权仅限于非生产资料领 域,使生产资料在生产和流转过程中顺利运转,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实现物 尽其用,达到市场经济本质属性要求的个人利益最大化和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 目的。
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主体通过民法的调整和规范,上升为民法意义的主 体,即民事主体。只是民法对市场主体的规范与一般民事主体相比显示出了不同 的内涵和特征,具有独立的意义。民法由于其产生和存在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 的有限性,对市场主体的规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应通过一系列其它法律尤 其是经济法来加以补充,正确处理民法与经济法的分工与配合,推动市场经济的快 速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