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范文 [推荐优秀的普通教育本科论文范例鉴赏(共6篇)]

推荐优秀的普通教育本科论文范例鉴赏(共6篇)

推荐优秀的普通教育本科论文范例鉴赏(共6篇) 第1篇: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一、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关系分析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普通教育是向更高一 级院校输送人才,而职业教育使学生掌握一门专业技术,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当前我国普通教育热 与职业教育冷的现象普遍存在,政策导向不尽合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招生政策存在差异 国家、政府的政策、资金、人事、招生等方面的不平等,致使职业教 育资源出现流失现象,有些职业学校被层层下放,有的职业学校被停办或改做他 用。在招生政策上,考分高的进入普通一、二、三类高中,所有普通高中录取完 毕后,剩下的低分考生再进入不同的职业高中。同样,在高校招生中,由于本科 层次几乎不设职业教育,本科录取阶段固然不存在职业教育的录取,而只能参与 专科阶段的录取,但即使是参与第三批录取,高职院校和高职专业仍得排在师范、 农林类专科院校或专业之后再进行,剩到最后的低分考生才是职业高校的录取对 象。这种招生政策的倾斜导向,实际上是进一步强化了“重文轻技”思想,加大社 会等级观念,滋生了追求高学历的社会环境,这种失衡的社会心理需求必然导致 国家教育结构的重大比例失调。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录取比例及办学质量不协调 普通教育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健全人格全面发展发展为宗旨,以学习基 本知识为导向,在新一轮的教育体制的改革下,21世纪,我国普通高中大发展和 中等职业教育的大滑坡。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普通 教育与职业教育结构呈现了明显改变的趋势,普通高中招生人数由2009年的830 万人降低到2013年70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由2009年869万人降低到698万人,而 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由2009年640万人增到823万人。从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以 及高等教育招收人数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自2009年以来经过几年的大力调整,基 本实现了高中阶段普职比例相当,但高等教育却却普职发展不协调,在普、职沟 通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保障。综合来看,普、职教高等教育之间在办学的质量和效益等方面仍存在不协调的现象。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办学政策不连续、不互补 职业教育与普通高校教育建立连续、互补的教育体系,为人们选择不 同的成才路径,为多样化途径培养人才提供了选择。同时,树立大职业教育观, 建立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初、中、高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淡化“职中、 中专、技校”和“普通高职、成人高职”以及“学历教育与培训”之间的差异,强化 中、高职的统一管理,实行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型相结合的办学体制, 彻底解决长期存在的条条块块的管理模式,打破本位主义的束缚。在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上突出每个阶段的特点,并相互衔接。实现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一致 性,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完全可以根据个人愿望选择入学。这样才能 使教育的能效和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也给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成 长机会。建立沟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补习教育,建立一种规范的补习教育制 度,具有综合教育选址的学校,学生可以接受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方向, 进行有选择的定向学习,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比较合理的沟通和衔接。

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认知关系分析 1、学生本身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认知 在几千年“学而优则仕”的封建观念影响下,莘莘学子千军万马去挤考 大学这座“独木桥”,然而能升上大学的毕竟只是少数,在同龄人中只占6%—7%, 其余的人被挤下“独木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从教育客观上来讲,应调整中 等教育的结构,即学生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后进行分流:一部分分流到职业学校, 一部分分流到普通高中。分流的比例为60%—70%进入中等职业学校,30%—40% 进入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毕业生少部分升入对口高等院校深造,进一步推动高等 职业教育的发展。绝大多数学生学有一技之长,回家发家致富,成为当地经济建 设的主力军和领头雁。

此外,不同地域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认知差异明显。对我国教育发 展的实践表明,中西部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尤其是中等职业 教育。虽然国家一直强调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适当通过行政手段的调控来 促进它的发展,但目前中西部地区的中等 职业教育远不能撑起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全球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及就业形势的变化,人们对于教育改变命运的看法,会因地域、经济、 文化背景等产生不同的看法。不同群体也会形成其特有的认同模式。对于广大中 西部学生来说,高中阶段教育的选择不仅是自身意愿的结果,更是适应社会发展 的节奏,形成的应对策略。

2、学生家长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认知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意识到知识改变命运。改革开放的大潮 中,知识型人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的家庭寄希望用知识武装自己;
同时 在巨大的竞争就业压力下,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用高学历敲开未来美好生活得大 门。于是家庭条件好的孩子自然进入普通高中教育的大门,而有着巨大生活压力 的父母们也满心期待进入高中校门的孩子能够圆两代甚至祖祖辈辈的大学梦想。

于是,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把更多的希望寄托给了普通高中教育,希望可 以通过对教育的高投入带来高收益,实现人力资本边际效应的最大化。但并非所 有学生都能走进高中的校门,那些没有良好的家庭社会资本,没有可利用的人脉 关系,对孩子未来就业状况没有强大信心的父母,选择对就业有承诺的职业教育, 同时较少的教育投入,让很多没有条件可以依赖的家长看到了希望。同时,现阶 段的高等教育存在诸多弊端,好多大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专业对口的职业,或在 大學阶段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在面对就业选择时还需要重新回炉,进行职业技 能方面的培训。这对渴望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来说,相对较短的学习时间,压力相 对小的学习环境,可以期待的学习成果,成为选择职业教育的动因。

3、现实条件影响认知和选择 无论是考虑到教育成本与收益,还是家庭社会资本的权衡,学生选择 职业教育更多的是想在毕业后得到期许的工作,但是中等职业教育能为大部分学 生找到满意的工作吗?现阶段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产业,尤其是高等教育和校外 培训机构,他们在知识经济时代赢得了满桶金。不收学费的中职院校,只是在维 持着一种正常的义务性教育活动。学校师资、教学质量、配套设施等良莠不齐, 多数院校都不能为学生找到理想工作。曾经对职业院校的“分配工作”抱有无限期 待,可用一位家长的话的说,“分配到街边小摊上也叫分配工作”,由此可见,职 业教育对于学生就业出路不负责任。此种状况之下,人们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没 有可以预见的美好前景,对职业教育越来越没有信心,产生信任危机。

在升学率这一硬性指标的规定下,不管是学校、家长还是学生,在高 中阶段接受的磨难是最多的。父母和老师在承受压力的同时,把更多的希望和嘱托寄予学生、孩子身上,把考试技能当成唯一技能来对学生进行培养,缺乏对生 活技能、心理素质和学生道德品行方面的培养。这使接受普通高中教的孩子们, 成了之乎者也的书呆子和考试的机器,面对生活和未来就业等的竞争压力,没有 较强的应对能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难、毕业之后的再回炉,这 些都是他们选择普通教育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动融通、协调发展的策略 2004年6月,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曾经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 教育体系的两个支柱,必须协调发展,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社会经济的发 展对不同层次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国家对于发 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制度的提出,传统文化观念等一些社会外在因素的影 响,对于推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提出战略性的策略。

1、转变思想观念,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价值观层面保持一致 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在追求个人主体性发展的同时,还重视 对科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也是以培养人为目标,以 服务社会为宗旨,发展职业教育应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长期政策。将普通教育与职 业教育更好地衔接起来,更好地为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2、政府部门作出对职业性人才的培养指示,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 育协调共生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劳动保障部提出八项关于培养 适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措施,其中,第二项措施指出:加快高技能人才的 培养,实施“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第三项措施指出:组织开展技能竞赛 等多种形式活动,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第四项措施指出,改进高技能人才 评价方式,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第五项措施指出:建立高技能人才开发 交流机制,促进其发挥更大作用。第六项措施指出: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 引导更多的技能劳动者岗位成才。

3、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促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衔接 受传统观念“一纸文凭定终身”及学历本位的影响,职业学校毕业生的 就业机会和薪酬待遇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完善以能力本位取 代学历本位的聘用、晋升和薪酬制度,建立健全以职业为导向、以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为重点,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并重的人才评价体系,逐步规范企事业单位 劳动用人机制,切实保障职业教育毕业生和普通教育毕业生都有同等的竞争机会。

作者:向昭颖等 第2篇: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 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地位给人们的印象是“低人一等”。事实上,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仅仅是一个层次,而不是一个教育类型。且不 说在中考和高考录取的序列中,职业教育总是排在最后,就连招生计划也将职业 院校名垫底。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彻底打破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社 会成见,让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并驾齐驱,方能真正迎来职业教育的春天。

经济发展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 近几年来,职业院校毕业生在企业就业日益受欢迎,可谓好运连连。

今年2月,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报告中称,我国中职毕 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9年超过95%,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连续3年超过90%。

从就业率来看,职业院校毕业生已成为比高校本科毕业生更抢手的热 门人才。有评论认为,职业院校毕业生受到热捧是从另一个角度发出了市场需求 得不到满足的信号,以职业院校毕业生为代表的技术人才供求失衡,而以普通大 学本科生为代表的中高端劳动力却出现过剩。失业与空岗并存,结构性用工荒, 是当前诸多企业招工难的重要原因。在技能型人才供需失衡的局面下,职业院校 毕业生的工资待遇早已挣脱了“低薪、低保障”的窘境。

据《2015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该省高校毕 业生去年就业率为92.00%,硕士就业率不及本科生。不但硕士就业率不及本科生, 從整体情况来看,甚至呈现出学历越高就业率越低的倒挂现象。其中,博士毕业 生就业率88.76%,硕士毕业生90.97%,本科毕业生91.61%,高职(专科)毕业 生92.74%。

在人们的惯性思维里,正如物以稀为贵一样,学历越高的人才越是高 端人才,高端人才就业起码是十拿九稳。然而,现实社会却呈现出无情的悖论。

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继电保护班班长谢邦鹏的本科、硕士、博士3个教育阶段 均在清华大学修成。从2008年博士毕业至今,他已经在生产第一线干了整整6年。

因为,那里有他成长所需要的土壤。他的说法,得到了导师、中科院院士卢强的认同。

从实践中看,技能技术型人才并非只有中低级之分,同样有高端人才。

高端技能技术型人才主要有三类:具有适应产业升级,尤其是新技术、新能源产 业的发展需要,胜任高端技术领域岗位工作素质的知识技能型人才;
具有较高技 术水平,能够指导一般技能人才工作的现场工程师、工艺师等技术技能型人才;

具有较强的现场管理能力,或者具有多种技能的复合技能型人才。

社会分工高度发达的当今,人们所受的教育都应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 教育,否则便难以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应当说,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 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打通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 通道,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突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司司长葛道凯表示,过去很多人把职业教育看作“断头路”,而今后职业教育与普 通教育相沟通,职教生的选择更加多样,成长“天花板”终将打破。

与此相配套,国务院文件中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 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
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 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为学生接受不同 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
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 衔接。可以预见,职业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

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三重壁垒” 几年来,专科层次3+2、3+3学制和五年一贯制学制,本科层次3+4和 5+2等学制,各地纷纷起步试点探索。与此学制相适应的考试方式也同步形成多 样化格局,技能+知识考核方式、学校自主招生考试等模式应运而生,职业教育 结束了“断头教育”的困扰,教育公平正在走向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教育的实质公 平阶段。

虽然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从各方面大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 在人们的观念上职业教育依旧是低层次的教育。事实上,职业教育仍然处于“上 热下不热”“校热企不热”“官热民不热”等“三重壁垒”的境地,许多职业院校的招生 困境依旧。有数据显示,去年北京中考录取率达97%,其中中专、技校、职业高 中和五年制高职等职技类学校招生计划30638人,录取17033人,仅完成55.6%。

原因很简单,在人们看来,接受职业教育是无可奈何的选择,“总觉得读职校低 人一等”。长期以来,人们普遍的成才观念就是接受小学和中学教育后考上大学, 尤其是名牌大学,而中、高考被淘汰,进入职业院校则是个无可奈何的选择。在 美国,一名将被哈佛大学录取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可以舍弃哈佛而选读烹饪学校, 就在于他有自己的职业兴趣,毕业后从事烹饪工作,其劳动价值并不比当教授差。

这在国内是难以想象的,几乎所有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把眼睛投向北大、清华,而 且都渴求将来的公务员、白领岗位。

虽然职业院校就业率明显超过本科院校,毕业生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 欢迎,但这并不能说明职业教育地位的提升。由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往往被定位 为“蓝领”,尽管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断上升,但晋升的空间却往往是狭窄的。

这是由于职业院校学生大多是因为学习成绩问题而不得已选择读职校,如此就形 成了人们观念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现实。要改变这样的现实,需要将职业教育 从普通教育中脱离出来,使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成为并行不悖的两种教育形式。

这无疑是提升现代职业教育首先解决的问题。

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也令人堪忧。相当一些中职学校 “有职业无教育”,把学校作为临时工中介的机构,招收来的学生没进行系统的学 习,就以顶岗实习的名义,派送他们去工厂顶岗从事简单劳动。这种办学方式, 既对受教育者不负责,又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的形象。同时,一些高职学校办学定 位不明确,专业设置重复,办学缺乏特色,直接影响职业技术人才的社会竞争力。

实现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变革 “十三五”期间,我国面临职业教育后普及时代转型发展的变革。习近 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中指出,要“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 会”,为我国职业教育的现代转型指明了方向:以人为本,面向人人,面向人生。

我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应当按照“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 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坚持全面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学习机 会,允许自由选择成才渠道,最终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奠定理论、道路、制度的 基础。

上水平、上台阶、上质量,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河南省在加大投 入、体制创新、校企合作等方面锐意开拓,走出了一条职教发展的“河南道路”, 使职业教育日渐成为百姓认可、区域振兴的有力支撑。省政府支持110多所职业院校开展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元化办学改革试点,还先后成立15 个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建成职教集团62个,共吸纳职业院校、行 业协会、企业和科研机构等成员单位2122家,初步形成了校企共同育人模式。

搭建高考升学“立交桥”,为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提供保障。自2012年始, 山东省首次实施春季高考,重点面向中职毕业生。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该省历年 升入本科层次的只有0.4%,中职毕业生升学深造几乎没有出路。春季高考的出现, 打破了职业教育“天花板”、“玻璃墙”的现状,为中职生的继续深造提供了渠道。

省政府逐年增加本、专科招生计划,2015年春季高考的本科招生计划达到10460 人。春季高考凭借其独特优勢,为中职考生搭建了一座高考升学“立交桥”。

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让学位制度惠及高职毕业生。我国实施三级学位 制度,分别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中,本科对应学士学位,研究生对 应硕士和博士学位,均属于学术型学位,以应用型为特色的高职教育的学位设置 完全被忽略了。这或许也是职业教育不被人们看好的一个原因。2014年6月,湖 北职业技术学院在举行的毕业典礼上,1103名应届毕业生,被授予相当于本科副 学士学位的“工士学位”证书。这是国内首所高职院校试水为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 授予学位。

改革用人制度,创造各类教育公平竞争的环境。江西省人社厅规定技 工院校毕业生在参加公务员招考、企事业单位招聘、确定工资起点标准、职称评 定等方面,取得高级工、预备技师职业资格的全日制毕业生,可分别参照全日制 高职、应用型本科毕业生享受相应政策待遇及相关就业补贴政策。技工院校取得 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工程技术类毕业生,可按有关规定参加专业技术人员 评聘。此举将打通技工院校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上升中的天花板,给予了技工院校 毕业生考入公务员、事业单位发展的选择通道。

推动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 育体系,培养的人是技术技能型。教育部提出,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 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率先转作职业教育。上海电机学院多年来将培养在工作现 场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场工程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形成了教育、科研、 产业紧密结合的办学新机制。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从劳动者发展前途讲,是让“人人都有出彩的机 会”。从国家经济建设来讲,是要为“两个百年”目标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培养 亿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从改变观念开始,打破唯普通高等教育是尊、唯公立教育是尊的格局,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则我们国家一定能早 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作者:郭影 第3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差异化比较研究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两种不同类型 的教育。这两种教育在受教客体、授教主体、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均 有各自的侧重点。对两种教育进行差异化比较研究有利于各自办学特色的突出和 人才培养。

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 的教育类型。两者互为补充,同为义务教育阶段后教育的教育形式。普通高等教 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并承担科技前沿重大课题,是知识 创新、技术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职业教育 是指培养能够适应生产第一线要求的具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技术性人才。职业教 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有其独有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
培 训目标直接针对职业岗位;
可以进行在岗和不在岗的培训;
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等。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探讨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差异化。

(一)受教客体的差异 普通教育的教育客体具有选择性,以学龄人口为主,相对职业教育的 客体,受众范围更狭窄;
每个教育层次都有一定的入学要求,可以通过考试形式, 也可以通过学历认证形式招录学生。职业教育的教育客体无选择性,相对来说更 广泛,是面向人人的教育;
对年龄、层次、知识背景的要求相对简单,人人都可 以成为职业教育的客体;
教育形式更灵活,可以是学校教育,也可以是培训,对 时间也没具体要求;
学生入学可以通过考试或学历认证的方式,也可以采取自由 报名、登记入学等方式。根据研究表明,不同受教客体经过两种教育形式培养后, 普通教育的客体更关注语言能力、数理逻辑等基础的、通用的智能开发;
职业教 育的客体相对来说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及动手能力,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和策略 性的知识,懂得“如何做”和“如何做得更好”。

(二)授教主体的差异 普通教育的教师大多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功底,但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整体上学科型师资队伍比较完善,兼职教师较少;

职业教育的师资在结构和业务要求上,都与普通教育有显著的区别。在结构上, 采用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兼职教师必须占有相当一定比例,同时要引进 一部分有专长的高级工、技师来担任技能训练的教师。在业务上,职业教育培养 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教师比普通教育教师更具实践性,在具 备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要有较强的技能,“既能坐而论道,又可起而力行”。

教师不仅要有较深厚的理论知识,还必须是该专业的行家里手,具备较强的动手 能力,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指导学生动手解决学习中的实 际问题。很多还要求教师对企业有深入的了解,或有企业工作的经验。

(三)培养目标的差异 培养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原则与方向,体现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需求。

普通教育是从学科出发的教育,是以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进行知识与 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为主要目标,培养的人才主要是掌握通识知识与专业知识,培 养基础深厚的通用型人才。职业教育是以将来从事的职业出发的教育,为提高将 来职业能力发展的教育。职业教育以培养和提高劳动者未来职业活动所需的职业 能力为主要目标,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管理和直接运作的技 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帮助教育客体实现从学习向工作的转换,毕业之后即能直接 上岗,成为有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一技之长的职业人,以满足现代社会职业和 劳动力供求双方的需要。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同普通教育相比,他们出校门之时 就有某种相当的技艺或技能。

(四)课程体系设置的差异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差异,决定了二者在课程体系设计 上有所差异。普通教育采用传统的“学科中心”模式,即在知识的组织编排上以维 护学科逻辑结构的严密性出发,强调的是理论基础知识要扎实,知识面要广泛, 并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以便适应将来学科发展的需求以及就业后个体发展的需 要,是一种基于学科知识系统化的课程结构。与普通教育的“学科中心”模式相对 照,职业教育的课程是“能力中心”模式。“學科中心”模式的课程编制是通过学科 知识的全面传授为形成各种具体的业务能力打下基础,而“能力中心”模式的课程 编制是在分析具体工作岗位所要求的各种具体的业务能力的基础上反推或有针 对性地选择所需要的学科知识内容,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动态的课程结 构,即根据岗位的需要首先确定开哪几门专业课与技能课,学好这些专业课与技 能课又必须开哪几门专业基础课,要学懂这些专业基础课又必须开哪些够用的基础课。通过加强主干课程、合并交叉相近内容的课程,达到“削枝保干、突出重 点”的目的,坚持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构建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

(五)培养方式的差异 普通教育是阶段性、固定性的常规教育,其一般是全日制的学校教育 模式。以理论教学、课堂教学为主,其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是为了更好地学习 与掌握理论知识,是为了服务理论知识的理解与传授,引导学生探索未知,培养 学生创新性思维。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其培养方式灵活,既有学历教育,也有 非学历的教育培训;
既有全日制,也有利用业余时间的在职教育。并且为了更好 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工艺技能,其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教学与 实践的比重甚至要达到1:1。由此可见,职业教育是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他的 学生不仅仅限于在学校里学习培养,而是必须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培养,把 教室搬到工厂、企业等,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方能实现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与生 产、建设一线的目标。

(六)办学模式的差异 从办学模式来看,由于普通教育是由政府主导的,所以办学模式体现 了较强的国家意志性和国家的干预性,可以说普通教育是功利的,具有统一性、 原则性、稳定性和规范性等特征。在我国,由政府主导的普通教育办学主体和办 学形式相对单调,有较强的计划性,其激励和约束机制主要依赖于政府、专家的 评价和监控,其次才是社会公众的感受,学校排名层次容易定位。与普通教育相 比,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灵活,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种多样,更多体现市 场的主导地位,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其激励和约束机制主要依赖于市场 竞争和受众的评价。职业教育更强调办学特色,强调社会参与。教学计划由学校 和对口企业共同制定;
教师和学生需要到对应企业实习,行业企业中有经验的工 程技术人员定期会到学校授课,实现“双向交流”;
毕业设计或科研课题要求是实 际工作中的实用课题;
在技能考核上与对口企业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进行,实 施由行业企业公认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种办学模式突出了行业的引领作用, 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培养目标明确,职业针对性强。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政府、 学校、企业、集体、私人等社会力量联合办学的机制。

(七)教学条件的差异 从教学条件上看,普通教育主要从学科出发的教育,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是其主要教学场所。职业教育的教学条件相对而言较为复杂,不同专业教 学设备与条件不同。现在,职业教育已经很少在传统的教室中上课,而是教学与 实训一体,边讲边学,边学边练。职业教育的教学场所具有现场性、实用性、综 合性。应当是真正的企业或者仿真的实训基地,设备的选配上要具有使学生感受 到实际工作环境氛围的现场特点;
能够使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 特点;
能够培养学生处理复杂问题、锻炼学生多方位思考能力的综合特点;
职业 教育的主要教学环节是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的。在模拟车间、模拟企业、 模拟法庭等实践教学环境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与现实工作岗位相一致的训 练,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或亲身体验。真实的社会工作岗位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 育在教学条件上的最大不同。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可以受到在学校无法受到的锻炼, 在现场真刀真枪的操作环境中,学生才能真正把知识学活,才能练出实际的操作 技能。学生在实训中不仅能学到职业技能,而且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 惯,从而调整自己的期望目标和心理状态,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不僅能够 锻炼技能,更能够提前接触社会,了解行业企业文化,了解实际工作的环境及要 求。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同其所接受的教 育专业是对口的,他们有较好的职业心理准备和技术准备,因而能迅速地适应各 种各样的工作要求,为企事业单位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八)评审考核方式的差异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教育评价方式也有较大差异。普通教育的评价, 从学校层面,重点考查其学科建设情况、教育教学质量情况、科研与学术水平等;

从学生层面,主要考查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情况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职业教育的评价,从学校层面,重点考查其专业建设与 社会需求的贴近程度,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情况及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等;

从学生层面,重点考查学生所掌握的职业知识与技能水平是否达到了行业或职业 标准,是否能上岗工作等。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生产建设一线的培养目标,决定 了其较之普通教育在评价主体上更加开放、多样,更加重视社会参与。由企事业 单位对于学校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实训项目、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能力提 升及实践教学管理作出的评估,更加真实客观,其评价结果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

企事业单位参与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帮 助学校调整实践教学计划的目标和方向,使实践教学更贴近企业实际,更符合社 会需求。由教师、学生、学校、社会组成的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主体,为实践 教学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信息,有利于对职业教育进行全面、客观的评 价。作者:向昭颖等 第4篇:高校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设置 针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国家曾站在教育战略的高度,提出继续教 育发展的新方向,并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对继续教育予以高度重视, 切实将其作为发展终身教育体系的重点。但是,深入高校教育内部可以发现,高 校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发展却明显呈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重普教、轻继教” 已经成为一种很普遍的教育现象,着眼于全校办学体系层面,相对而言,高校继 续教育则处于劣势。立足于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这种教育倾斜现象严重制 约着我国教育的进步以及多样化人才的培养。从这个角度来看,彰显终身教育理 念,顺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不断推进高校继续教育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 设置”则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现代化的教育发展形势,明确高校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 的关系 (一)高校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现状 1继续教育成为普通教育的附庸 从高校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很明显地将建设的重心偏向了 普通教育,继续教育则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有时甚至被描述为“另类教育”。一些 高校针对继续教育的研究会设置相应的继续教育学院,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学 院在很多情况下则沦为了高校的附属机构,高校在具体的教育发展规划中甚至将 其置于边缘境地。长期一来,在这种教育发展形势的影响下,高校对继续教育的 投入力度越来越小,很多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并且进一步导致继续教 育本真的缺失和异化。从相关的教育调查可以发现,很多高校针对继续教育,并 没有配备独立的教学设施,具体体现在师资队伍、教学经费等方面,这些不足又 使得继续教育缺乏广阔的发展空间,消磨了自身的发展特色,并且在很多方面, 如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结构等,与普通教育呈现出一定的趋同性。

2相对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逐渐被边缘化 很多高校出于人才的培养需求以及教育发展的需要,虽然设置了继续 教育学院,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这些学院在涉及学校教育发展的诸多方面,如学校规划、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各项管理机制的制定等,却不 拥有相应的话语权,对这些教育规划的参与还需要征求继续教育部门的意见。[1] 此外,从从事继续教育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来看,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人文关怀” 的缺失,这种缺失体现在相关人员在一些发展方面所获得的机会并不是均等的, 例如职称晋级、职务晋升、进修培训等。学习待遇层面,与普通教育学员相比, 继续教育学员则处于劣势,具体而言,例如在学校安排的各种等级考试中,普通 话培训与测试不对成教生开放,此外,更甚的是,具体到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 等级考试,继续教育学员依然缺乏参与权。并且在参与学校组织的学生活动、到 学校图书馆借阅查询等方面都要受到一定的约束。因此,从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 种种迹象来看,相对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则逐渐被边缘化。

(二)科学界定高校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关系 1高校继续教育和普通教育发展的特征表现 高校继续教育和普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化特征,首 先是高校继续教育。继续教育(ContinuingEducation)从本质上来看,它从属于 终身学习体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成员教育活动,它所面向的受教群体是:学校 教育之后的所有社会成员,其中尤为突出的受教育群体是“成人”。随着社会各方 面的发展和进步,继续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因此,众多的教育 学者着眼于人才培养的要求,积极投身于继续教育实践领域的研究,并不断扩展 和深入研究范畴。现在,社会逐渐认可了“终身教育”的理念,继续教育在社会人 才培养中的地位也被重视,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从继续教育的人才培 养目标来看,它着重于以专业技术人员为教育对象,从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 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促使他们在继续学习的基础上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开拓 自己的创造力,深化自身的创新意识。不同时期的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对继续 教育也会有着自己的认知。发展到现代,互联网技术被有效利用,人类步入知识 经济时代,继续教育也迎势而上,逐渐朝着“多样化、远程化、终身化”的方向前 进,而在一系列优势条件的组合下,远程教育也得以兴起。现代化的远程教育工 程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利用到位,有效地连接起了网络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很 大程度上更新了继续教育的实现形式。

其次是普通教育。普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基本形式不同,它主要显示 的是制度化教育。普通教育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普通教 育也形成了属于自身的单一的办学主体和办学形式,其中,“计划性”是这种教育 的一个明显特征。普通教育的激励机制依靠的是专家和政府的评价,在此之后,社会公众群体的思想意识才被考虑在内。普通教育中,普通教育学校被分为不同 的层次,主要有普通基础教育学校。针对这个层级的教育,又可以将其进一步分 为四个层次: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2]其中,普通基础 教育的内容中同样也涵盖了针对特殊人士而设置的一些工读教育和特殊教育、职 业教育。职业教育涵盖的范围较广,主要有普通中等专业教育、职业高中教育、 技工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还有普通高等教育,这种层级的普通教育面对的教育 对象主要是高中毕业生,这种教育形式是与成人高等教育形式相对而言的,其推 行的主要是全日制学习的学历教育。

2审视高校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关系 (1)充分发挥各自的特色,实现协调发展。不论是高校继续教育, 还是高校普通教育,两者都是被归属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范围之内的,并 且从实质上来看,两种教育形式各具特色,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且都是终身 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但是,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并不是这样,从 生源制度来看,继续教育具有先天的不足性。因此,学校颁发的也是不同于普通 教育的毕业证书。从这个意义层面来看,两种形式的教育在平台上则具有了明显 的层次性,从而促使两种教育在地位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如与普通教育相比, 继续教育学历的社会认可度不足。[3]鉴于高校继续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这种 差异性,从教育协调发展的角度考虑,高校应该充分发挥两种教育形式的特色, 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走“统一部署、同步发展、共同完善”的路线,进而协调两 者之间的关系,推进两者的共同进步。

(2)有效利用不同的教育资源,促进优势互补。从高校继续教育发 展的角度来看,缺乏一定的资源优势,对此,高校要以实现继续教育和普通教育 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开办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实现与普通教育之间的资源共享, 并最大程度地实现两者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实现教育资 源利用的最大化。具体而言,高校继续教育可以利用的优势资源包括:教学场所、 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管理经验等。在资源利用的基础上,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 也会拥有更加有力的支撑。[4]再者,继续教育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灵活性等 特征,但是这种特征在普通教育中却没有鲜明的体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普通教 育的呆板。因此,从这个发展角度来看,继续教育可以对普通教育形成一种互补, 切实为普通教育注入一定的发展活力,并有力的拓宽普通教育发展的渠道。

(3)坚定统筹管理的理念,推进高校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有机融 合。对高校来讲,基于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发展层面,要想有效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推进高校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有机融合,高校需要意识到继续教育和 普通教育的同等重要性,并结合院校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正确处理高校继续教 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关系,保障继续教育和普通教育在相同教育环境下的平等发 展。对此,高校需要有一个整体的部署与规划,并切实着眼于高校教育的长远发 展,对两种形式的教育进行统一归口管理,然后结合高校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 进一步制定出科学的教育发展目标、计划和方案。同时,有效整合高校继续教育 和普通教育的优势资源,最大程度地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厚此薄彼、 各自为政、资源闲置等现象的发生,最终有效地促进高校继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 协调发展。

二、探索高校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设置的策略 (一)准确定位继续教育,充分依托普通教育:实现教学目标的融和 就传统普通高等教育而言,它是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在长期的办学 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并且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教育氛围和教 育资源,从这个意义层面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力量则是普通教育。但是, 处于新的“学习型”社会,继续教育的发展也成为一种必然,因为它可以对普通教 育形成一种互补,成为普通教育有力的协调方。[5]并且在某些方面,高等继续 教育与普通教育教育体系的教学目标存在共通性,如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适用 性等。从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看,着重塑造的是高级智能管理人才;
而高校继续 教育则是着重塑造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具体的 教育实践中,准确定位继续教育,充分依托普通教育,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的融 合则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重视继续教育的发展,发挥普通教育的优势:促进专业设置的 协调 高等教育中,与普通教育相比,继续教育在很多方面是处于劣势,对 此,从高校的角度来看,需要对继续教育提供政策上的宏观支持,学校要关心继 教人的成长,学校相关部门也要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撑,重视继续教育的发展,发 挥普通教育的优势,促进两者在专业设置方面的协调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环境 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教学工作中,教育者也不 断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在这整个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个重要纽带就是专业设置。

因此,高校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在人才塑造中,需要促进两种教育形式在专业设 置层面的融通,这个也是相关教育工作者有效迎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针对高校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坚持特色办学:把握教学内容 的契合性 高校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拥有自身的发展特色,高校在开展教育实践 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两种形式教育的实际状况和发展需求,坚持特色办学,在教 学内容上把握两者之间的契合性。教学内容关系到人才的塑造方向,推进高校继 续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还要在教学内容层面实现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的 融通。[6]具体说来,教学内容涵盖的范围很广,其中,教学目标也被归属在内。

学校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不同个体的层次性发展,最终服务 于社会经济建设。高等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致力于人才培养,满足社会不同层次 的人才需求,两者只有在教学内容方面实现很好的融合,才能进一步迎合社会对 不同层级的人才的需求。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积极促进高等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 必要性,有利于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并最大程度地实现我国教育体 系的良性发展。高等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很多方面是联通的,两者都是致力于 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且立足于社会人才的培养,以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建 设。继续教育在中国的教育历程中早有体现,并且经过长期的发展和酝酿,继续 教育已经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社会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继续教育的队伍 中。因此,高校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要准确定位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关 系,并从多个方面着手来进一步实现两种教育形式的协调发展,从而为社会提供 更多的实践应用型人才。

作者:饶晓丽 第5篇: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关系及处置构想 一、地方高校继教相对于普教所扮演的角色关系现状从目前调查走访 来看,我国普通地方高校中继续教育生存现状不容乐观,继续教育普遍处于比较 弱势的地位,并逐渐走向边缘化,“需要存在但不被重视”,处境尴尬。[1]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继续教育成为普通教育的附庸目前,我国地方高校不遗余力地支持普通教育的建设和发展,继续教 育是在学校整体规划中经常被不小心忽略或寥寥几句带过的另类教育,承担继续 教育的专属机构继续教育学院也往往被沦为学校的附属机构,处于高校发展规划 外围和边缘的尴尬境地。高校的发展规划视角往往停留于正规的普通高等教育, 继续教育被视为学校创收的工具,不但在发展上投入不足,还要把其中的资源用 于学校正规教育的发展,这就加剧了继续教育本真的缺失和异化。[2]据调查, 在很多地方高校中,继续教育没有独立的教学设施、没有专门的教师队伍、没有 充足的划拨经费、没有灵活的发展空间、没有自身的发展特色,在人才培养、专 业设置、课程结构、师资配备、管理机制等方面也更多趋同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 育办学模式,并依靠普高有限的资源求得一点普高后资源共享,缺乏继续教育应 有的办学地位和办学特色,不利于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

2.继续教育成为地方高校创收主渠道 我国地方高校的继续教育基本上都是以高校现有资源为依托,不需要 投入很大成本,却能在市场化运作的成教市场上获得可观的经济回馈,所以,尽 管目前继续教育在很多高校中处于边缘地位,但没有一所高校愿意取消继续教育 机构,相反,高校不仅需要继续教育学院的存在,更需要继续教育学院不断扩大 招生规模,以期为学校创造更多的收益,来保证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据了 解,近几年我国地方高校普教大面积扩招,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足,于是很多地 方高校为扩充教育资源普遍上马新校区建设项目,而项目建设多靠贷款,沉重的 贷款债务需要寻求多种解决渠道,投入少回报大的继续教育无疑成为高校解决债 务危机的一个有效途径;
近年来高校教职工的福利待遇的普遍提高也多靠继续教 育的创收。如果地方高校办继教只是为了创收,就自然会导致办学导向的偏离和 办学质量的下降。

3.继续教育沦为轻视质量的功利市场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高校办继教正是以创收为主要目的,直接导致 了继续教育沦为纯商业化的市场,其集中体现在对继续教育内涵建设的不重视, 包括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教学手段的陈旧老化、教学管理秩序的混乱、教师队伍 的不专业、科研成果的缺乏、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和低层次化等。问题较严重 的主要表现在:其一,课堂教学涣散。很多教师认为上成教课就是为了补足课时, 无须像普教课那样动太多脑筋,于是要么完全套用普教课讲稿照本宣科,不考虑 授课对象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求,一堂课灌到底;
要么视成教课为儿戏,能少讲则少讲,敷衍心态严重。其二,教学管理松懈。在继续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对 教师授课和学员上课缺乏严格的绩效管理机制,教师空站讲台可以照拿代课金, 学员逃课旷课只要不欠费可以照常结业毕业,于是教师轻松,学员轻松,你情我 愿,皆大欢喜,但教学质量却无法保证。其三,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学校在课务 安排上经常是先普教后继教,一些新教师或在普教课获差评的教师不能走上普教 讲台,就安排其上成教课捞课时费和工作量,至于能否胜任成教课堂教学、学员 是否满意则不太关心,关心的只是招到生源、收到学费,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其四,科研意识淡薄。地方高校很少开展专门化的继续教育课题研究,也极少有 专门针对继续教育建设和发展的专题研讨和交流,对专业从事继续教育管理的工 作人员更没有明确的科研任务要求,导致继续教育群体缺乏思考,能力下降,科 研意识淡薄,难以应付学习型社会创建带来的挑战。

4.继续教育边缘化趋势日益明显 我国很多地方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在学校的发展中缺乏话语权,无论 是学校规划、学科建设、教学改革、课题研究、经费分配、人事安排,还是各项 管理机制的制定和各种大型活动的开展,都毋须征求继教部门的意见,也毋须考 虑继教机构的需求;
专门从事继教工作的各级各类管理人员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 人文关怀,在职称晋级、职务晋升、进修培训、评比表彰方面不能与他人机会均 等,甚至有被贬低的嫌疑;
继教学员同样不能享受与普教学生相同的学习待遇, 如有些高校的成教生不能参加学校组织的普通话培训与测试,不能参加英语四、 六级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不能自由到学校图书馆借阅查询,不能参加学校组织的 学生活动,不能接受就业指导等等。以上种种,无不显露了继续教育在高校中的 边缘地位和尴尬处境,对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二、地方高校继教与普教理想关系界定 继续教育在我国地方高校中的弱势地位,并不代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 的主流观点和发展方向,随着学习型社会理念的不断渗透,高校中的继续教育将 有更加迅猛的发展,并逐渐彰显出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结构中的重要 地位与作用”,[3]与普教水乳交融,协调共建,共同“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 教育体系的枢纽与桥梁”。[4]和具有100多年历史的美国继续教育相比,我国继续 教育的发展历史毕竟短暂,从“继续教育是美国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 来看,[5]假以时日,我国的继续教育也将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我国地方高校的 继续教育也将蓬勃发展,并和普教一样真正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支撑。1.共同发展,各具特色 普教、继教都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终身教育体 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并无本质差别,不应有主次之分。但事实上由于我国成 教招生生源制度的先天不足以及颁发与普教不同类型的毕业证书,[6]一定程度 上导致成教的地位低、不正规和社会认可度差,而借鉴西方国家成教与“普通高 等教育的毕业证书一样”、“没有在职与普通区别”的成功办学经验,[7]我国高校 的普教与继教也可以走统一部署、同步发展、共同完善、共同提高之路。高校决 策层首先应转变办学观念,本着对普教、继教一视同仁的态度,正确贯彻高等教 育“普教”“继教”两条腿走路的思路,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办学质量为标准, 全面发展,统筹兼顾,带动学校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
继教部门也要更新 观念,勇于探索,不断进取,认真研究继教工作的特点,从普教办学中汲取有益 于继教发展的营养,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与普教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 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中坚力量。

当然,普教、继教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办学模式,在对人才的培养目标、 培养对象、培养机制、培养形式、培养内容上都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继续教育 不能完全套用普教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制度,继续教育 应该有更明显的个性和创造性,应该更多地尊重社会和市场调节机制,更契合全 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教育需求,更充满办学生机与活力。

2.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以地方高校为依托办继续教育,最显著的优势就是可以和普通高校资 源共享,有效激活或利用一些闲置资源或富余资源,使高校教育资源使用率达到 最大化。地方高校办继续教育,使得继续教育拥有包括教学场所、教学设备、图 书资料、学科力量、师资储备、科研基础、管理经验等多方面优势资源,为继续 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和支持。继续教育有了这些资源作保障,可以避免许多 不必要的重复投资,也可以避免普教资源不必要的闲置和浪费。继教可以利用普 教教育资源使用的空档合理安排继续教育活动,普教也要尽可能地为继教提供合 理的支持和帮助,和继教“横向沟通,纵向衔接,共同架起通向学习型社会的高 教立交桥”。[8] 另一方面,继续教育的开放性、多样性、灵活性、终身性以及产业化 为普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由于继续教育的加盟,普通高校增加了与社会交流 的机会,提高了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