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培育高素质人才 什么是素质教育

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培育高素质人才

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培育高素质人才 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培育高素质人才范文 一、《决定》提出了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 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身心施以影响 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它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 政治的反映。国家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要求,为 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即为教育方针。教育 方针决定了教育性质、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规格,是我们开 展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建国之初,新生的政权 需要巩固发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急需培养大量的人才, 党在这个时期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 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 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教育方针符合我国的基本国 情,为我国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收稿 日期」2000一01一20但由于当时“左”的思想的影响,把阶 级矛盾定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以阶级斗争为纲,一切都被纳 入了阶级斗争的轨道。教育也不例外,成了无产阶级与资产 阶级争夺革命接班人的阵地,知识分子被看成“团结、教育、 改造”的对象。在这种形势下,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出现 偏差和失误就不可避免。“文革”时期,党的教育方针遭到 严重歪曲和破坏,以致出现“知识越多越反动”这种混乱的 逻辑。“文革”的浩劫,使我国教育基础性的地位遭到了严 重打击,教育与科技发展水平进一步拉大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综合国力急剧下降。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教育事业进人了一个新的历 史发展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使我们了解到世界教育与科技 发展的主流方向。反思我国的教育现状,教育在现代化建设 中的基础地位重新得到了确立。1983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 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中,极具战略眼光地提出:“教育要面 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我们指出了现代化建 设时期教育发展的方向,成为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改革 的指导思想,也拉开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序幕。随着经济、社 会的发展,人们在探索教育自身规律的同时,素质教育的思 想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完善。1985年,在中央召开的第一次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国家、国 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 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大会以后发布的中共 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 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教育必须 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造 就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 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在这些论述中, 已经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融合到党的教育方针中。在此后的十 几年里,党中央和国务院在许多重要文件上,如1993年发布 的《中国教育发展纲要》、1994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 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九届人大一次、二次会议《政府工 作报告》,都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了论述。

这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的思想作了全面阐述,以提高国民 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宗旨,并在措施上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 策。许多专家、学者指出,《决定》中:“以提高国民素质 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 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 针。从素质教育思想逐步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脉络中,我们可 以看出,这个教育方针是在我国面临21世纪严峻挑战,现代 化建设亚需大量高素质人才的现实情况下提出的,它反映了 我国当前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需求,更符合我国国情, 更能体现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是指导我国 当前教育工作的总方针和总方向。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全 面、正确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国家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难以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制约了我 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进二步增强。江泽民同志在第 三次全教会上的讲话中,以亚洲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告诫我 们,发展中国家如果仅仅依靠利用自己的廉价劳动力,消耗 自然资源,依靠外国现成的技术产品来发展经济,而不是努 力提高本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努力提高本国的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那就会在国际竞争格局中处于被动和依附的地位, 就必然进一步拉大同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决定》一开头 就深刻地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 已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 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 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二十一世纪新人提出了更加迫 切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正是从我国经济建设能不能在国 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能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和 竞争能力的高度,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提高 国民素质的使命赋于教育。

二、对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认识 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在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上历来要求 达到德智体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 有文化的劳动者。但由与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我们 培养出来的人才并没有都达到上述要求。强调教育以提高国 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是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新的 发展形势下,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在经济建设与科技进步 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由于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 力与世界发达 三、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认识 德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这是因为它塑 造人才素质中最重要的部分,关系到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不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江泽民总书记在 论及素质教育时说到:“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 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 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现在,大学生中存在一些 不容忽视的现象,主要有: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浅薄,缺乏政 治上的敏锐性和是非辨别能力;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淡 薄,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没有树立 远大理想,享乐主义思想严重,不想通过艰苦的努力取得成 就,只想走捷径图享受;心理素质较弱,经不起困难挫折的 打击;等等。这些现象虽不是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但必定影 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切切实实 把德育放在学校〔作的重要位置上。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 程,首要的是要大力加强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理论和邓小平 理论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自觉抵制各种错误 思想的影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还有很多丰富的内 容,除了思想政治品德,“德”字还包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社会公德、伦理道德以及法制观念、民主意识、健康心理等 等。、要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有重点、有针对性 地寓德育于各项教学活动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 会实践的联系,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智育向学生传授知识, 开启学生的智慧,它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己为人们 所共识。中国古代教育推崇遵古训、唯圣贤,不鼓励学生发 展创新思想。这种僵化的教育观念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智育工作。从科学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到,每一次科学上的屯大 发现,无不充满着“叛逆”,有着强烈的求异意识、批判思 想和创新精神。如果我们的教师要求学生“雪化了”只能变 成“水”而不能变成“春天”,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教师没 讲的不敢想,教师没教的不敢做,只能跟着前人亦步亦趋, 就总会有走到尽头的一天。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 知识更新的步代越来越快,本科文凭、硕士文凭甚至博士文 凭的“保质期”也不过几年。终身接受教育,更多地从实践 中获得知识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地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授 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 革人才培养模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开启知识大门的钥 匙交给学生,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获取新知识 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智育的重点,这样培养出 来的人才才能从不断更新的知识中获取不竭的动力。体育和 美育培养学生健壮的体魄,陶冶情操,提高素养,是学生身 心健康的基本要求,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