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及兴趣_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及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及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 诱导学生产生兴趣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 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兴趣又是学生学 习活动的推动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也是学习成功的 关键。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 且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 要有意识地创设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好 奇心和探究倾向是一种潜在的力量,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实践 把它激发出来,并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只有这样,学生才 会以此来推动自己的学习并从中得到满足。

由于语文是一种社会现象,语感必然是社会的人对其有 认识、情感 内容的言语全方面的直觉感受与判断,因而决 不只是一种语言知识,而是和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交织在一 起的,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深刻而丰富的感觉。而良好语感 的形成则又是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

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情激情。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 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没有兴奋的情趣,怎么能激励人? 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 怎么能鼓舞人?”人的情趣是可以互相感染的。在课堂上, 教师讲课时必须精神饱满、情趣高昂,以自己的状态带动学 生的状态,使两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把握好尺度,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并大力表扬,多加夸奖,让学生明白老师把“自己放在心上”, 这样,学生的心里就没有任何负担,就能在宽松、愉快的环 境下学习。

而关于语感产生的心理机制,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 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所谓同化:
即将对象纳入到固有心理图式(即认知结构);
所谓顺应:
指主体心理图式的改变以顺从对象。语言的感知归根结底是 人的认知结构对言语的同化与顺应,认知结构是一个巨大的 语义场,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总是以表象和词的形式保存着, 并因之形成表象系统的概念——语词系统,两个系统相互制 约渗透配合,最终构成网络状认知结构。在系统里,抽象思 维则以表象材料进行想象,语言符号进入主体的认知结构经 过同化、顺应过程,感性材料受到了审美关照,概念性的语 词被激活、唤醒。这样要重复实践多次,然后达到自动化。

即不必进行理智思考和逻辑判断,在读——听之间就能理解 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形象、情味以及具体运用中的细微 差别等,在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悟性”“审美”即语感。

而这其中的重复实践自动化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朗读、背诵 等学习策略。此外,从语言学习的规律看,小学语文教学应 以积累性阅读为主,学生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学语言。学习语 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的层次便是创 造。没有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就不可能深刻地理解语言、表达语言。由于小学生的词汇比较贫乏,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 限,因而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 的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好的文章应 该尽量让小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和领会。文章中准确、形象、 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文章读 得越好,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得深刻并受到了感染。通过朗读, 还可以使朗读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掌握词句的节奏。

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造句,巧妙的布局,感 人的情趣等,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的内 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 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 处,从而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的 感受能力,培养了语感。那么,朗读教学的要求又是怎样的 呢?新大纲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 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 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在具体教学中,普通话正确即要求读音正确,清楚响亮,不 读错字,不丢字、添字,不重复字句,停顿适当。朗读要做 到正确,首先要强调“三到”——心到、口到、眼到,集中 注意力,防止有口无心,同时教师要做好正音工作,将容易 发生错误的字词预先提出,引起学生的注意,防止错误,要 做到流利地读,要求朗读中不断读,不读破句,连贯地读, 其中关键在于扩大视读广度。视读广度愈大则知觉单位愈大,理解愈完全,中途断读或读破句的情况就愈少。不仅看一个 词读一个词,而且能够在读这个词的时候就看到下一个词, 迅速地把几个词联系起来,按意群停顿,视觉广度的加大, 只能在朗读实践中实现。另外,有感情地朗读要求我们能正 确处理重音、停顿,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 急,控制好速度和节奏,做到感情自然流露,不矫揉造作, 这是朗读的较高要求。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 样,只要教师增强责任感,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收集、积 累教学资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让材料进课堂,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高度尊重学生,转变观念, 大胆求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爱学,让语文课教学重新焕 发生命的活力。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即要严格要求,又要从这几方面进 行指导:首先要选好朗读材料,入选到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文 章,并不是每一篇都非常适合朗读,都值得诵读的。加之小 学生还要学习其他科学的知识,不可能把每一篇课文都熟读。

因此,必须选好朗读材料,教师要根据课文的性质和特点为 学生挑选适宜朗读和背诵的作品,如选择那些在篇章结构和 谴词造句方面都堪称典范的课文。有些文章也不是每一段都 适宜背诵,要挑选那些重要的段落、精彩的片段、警策的语 句。好的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越读越有滋味,多朗读和背诵这样的文章,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如果一个星期能为学 生选择一至两篇朗读材料,要求学生熟读背诵,一个学期积 累下来就是几十篇课文。对于学生来说,这对提高阅读和作 文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