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转变惯习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新型教学文化的塑造

转变惯习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新型教学文化的塑造

转变惯习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新型教学文化的塑造 当下,学校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渴望文化、发现文化、 享用文化的时代,因此有人说,“办学校就是办文化”。一 所真正有理想、有品位的学校一定是一个文化浓郁、精神丰 实、师生心灵舒展的地方。师生的身上闪烁着文化的光亮, 校园流淌着生生不息的文化血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学校应该成为人民的精神圣地。”学校文化是学校内一切 教育关系的总和,是一个整体的有机的系统。其中教学文化 是整个精神文化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学质量,重头 戏就在于教学文化重构。笔者在主持江苏省“十一五”教育 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学校主动发展过程中教师教学惯习 转变的实验研究”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转变教师由来已久 的惯习之重要与艰难,同时认识到新型教师文化塑造之重要 与迫切。

一、型塑“学生发展高期待文化” “学校有意思”,“上学很好玩”,一旦学生对校园生 活充满这样的期待,学业质量的提高指日可待。一个对学校 生活充满期待的孩子幸福而又幸运,其发展也是不言而喻的。

实践研究一再表明,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主要就在于他们 比普通教师对待学生的期待值要高。有高期待的优秀教师在 课堂里会通过创设积极的学习与情感环境来愉悦学生身心, 激发学生高情感水平。高期待的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感知 度和学生态度之间成高度正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期待,这种期待会通过教师的语言、表情等 传递给学生,一旦为学生所认知、所理解,就会直接影响其 努力程度,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水平和成长。所以,教师的 教学行为可能是教师暗示期待的行为机制,由此促成学生自 我应验。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指教 师的期待也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 的进步。但是在实践的场域中,教师往往会以传统的、先验 的观念来期待学生,这种期待往往表现为对相对优秀学生的 高期待,而对成绩比较后进学生的低期待,甚至表现出冷漠、 不信任、无所谓,即所谓的“教师眼神杀死人”现象,造成 了学生心理消极。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管理中有一个体会,那 就是很多同事在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总是过多地看到学生 的负面表现,特别是循环教学回到起始年级时,学校分班新 生的整体水平是大体相当的,但是新接班的教师看法恰恰和 我们相反,总认为新一届的学生和自己送走的一届学生相比 差距很大;
他们往往会从长期已经习惯了的认识中做出一个 很简单的判断,这种判断又会带到具体的班级管理和教学过 程中;
常常会因为对某位学生的不信任造成对班级整体的不 信任,如“你们这个班级怎么了?比我们原来××班级当年 可是差多了!”等等。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教师对班级中“后 进学生”的不信任,这几乎成为一种常态。总是认为班级“后 三分之一”学生的学业进步可能性很小,对这些学生的期待 值很低。所以,建立高期待教学文化,要求教师发展积极稳定的情感,克制自我的负面情绪,对学生表达亲善、欢喜与 接纳,在语言、表情与眼神上传递积极的态度,始终以期待 的、欣赏的、赞扬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直至形成习惯, 即积极稳定的“倾向系统”。

二、培养“自觉澄清与解蔽自我经验的文化” 日常教学中教师总是朴素地认为,自己在教育一线,是 在具体地、真实地从事教学实践,而理论则距离自己十分遥 远。教育教学上的某些成功,比如考试成绩优秀,则让他们 坚定地认为,理论是可有可无的。由于教育教学实践具有多 变、多样、纷繁复杂的特点,这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地 迷恋自己实践生成的教学经验系统,甚至僵化固化。如果没 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能力去解构,这样的思维就很 难超越多变、多样、感性、具体的经验,容易陷入经验主义 的泥沼,导致教学禁锢在自己的经验范围之内不能自拔,非 但不能提升自己,反思意识和能力也都消磨殆尽。教师专业 发展的“高原现象”以及老教师的专业衰退就是最好的说明。

所以,在实现教学转型的新背景下,必须转变教师专业的发 展观念,强化教师实践中的理论意识。

强化教师的理论意识之重要还在于,在以研究为主要特 征的教学时代,创新型实践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 教育教学实践的自身特性与变革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客 观要求迫使我们要对既往的经验、惯性寻求一种变革,形成 理论自觉。在教育生活当中,在应对复杂的教育教学实践时,还要注意对专家、学者所生产的理论进行去弊,并在判断、 反思的基础之上来生成自己的理性认识,来尝试建构自己的 实践理论——基于自身实践经验的理性经验系统。注重实践 的教师,他的理论意识首先要对日常生活场域当中最一般的、 最熟知的教育现象、问题来寻求澄清与“解弊”(《荀子》)。

其次,教师在种种的教育教学变革理论面前,是一个主动的 建构者,要能够依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情况和自己的理性分析, 对理论进行辨别与筛选,进而改进。教师在对专家理论理性 批判的基础之上,整合自己的实践认识而产生的理性认识, 才是基于实践、归于实践的实践理论创生。从这个意义上讲, 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实践性的理论框架,这种实践性 的理论框架不是复制自己过去的经验,也不是照抄别人的理 论和经验,而是对理论深入学习后,结合自己的实践再创造, 提炼出自己的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系统。

凡是追求专业成长和进步的教师,都应当以学生的生长 作为原点和支撑,同时在日常的专业生活当中,对自己做一 个深入的分析、判断和思考,长期、专注地形成这样的专业 习性,这是一种优秀的品质。通常,面对鲜活的教育实践, 要用专家的思维来对待自己教育生活,长此以往,形成自己 比较熟练、稳定的理论实践创生系统。不要简单地认为自己 的教育方式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更不要沉迷于具体的、技 术的、方法的细节。好的专业教师不是简单的执行者,一定 要是一个决策者,把自己的目光聚集在实践理论的创生上。多年来,我在语文教学中提炼的“沉静语文的理论与实践” 思想,就是基于阅读教学理论以及当下语文教学的实践问题, 建构起来的自己的理论。教学中的经验鲜活多样,理论也是 俯拾即是,如何实现嫁接,就要看教师是否有这样的理论与 实践结合的自觉。在实践中,学校的教研组、备课组日常活 动,要多进行教学专家、优秀教师的经验分析研讨活动,使 教师从中获取自觉归纳、提升教学经验的启迪。

三、激发“自我方法论文化” 一个专业修养较好的教师,面对鲜活的教育实践,需要 的不是有关教学方法的“具体处方”,也不会抱着一个自以 为是的教学模式“以不变应万变”,而是会思考其上位问题, 即常常进行“为什么这样”的哲学思考,这其实就是方法论 意识。所谓方法论,就是以教学活动中各种教学方法与不同 层次的教学对象、性质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着重解释已 有的教学方法及其体系背后的理论基础、核心构成与教学对 象的各种复杂关系。它以构建和解决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之 间的新型关系和相应的新理论基础为核心。培育教师的方法 论意识,就是使教师从对具体方法的迷恋当中解脱出来,不 再迷信某一种方法最为有效或最能体现教育改革精神,而是 去思考各种教育方法背后的理论基础、核心构成及其与教学 对象的复杂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方法论意识的培养, 使教师逐步养成对自己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外在于自己教 育实践的、体现新理论的教学方法进行仔细审视和分析的习惯,在审视和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教育实践需求,选择真正能 够促进学生主体持续成长的教学方法。由此,教师敢于结合 现实的情况,做出符合需要的教育方法改良和创新。比方说, 当前都在讨论、追求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是什么呢?教师 往往就认为是一些专家或特级教师的公开课、示范课,或者 对教材某一部分的处理的具体的做法。如某一位名家对某一 个细节的处理方式,一些教师往往不加思考,认为这就是最 优秀的,就把这些细节复制,然后拿来套用。在复制和实践 的过程中,感觉到这样的方法还比较有效,于是,就对这样 的方法顶礼膜拜,认为以后遇到相同的问题都该这样来处理。

又如,在学习优秀教师的过程中,往往以他们的一些观点和 他们的教学具体事例——比如教案——作为自己解决这篇 课文或同一类教学问题的“母案”,而没有通过自己的实践 和体验来产生和形成自己的经验系统,没有在进行仔细审视 和分析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培养方法论意识,就是要引导教师走出对过去自己经验、 对优秀教师经验简单复制的误区,进行新的建构。为此,学 校要通过有效的校本培训,通过分析优秀教师成功的方法论 系统,给教师提供基于个体实践的理论分析,从而给予教师 鲜活的经验借鉴。

四、养成“专业发展高意向文化” 所谓自我意向,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定位。通俗地 说,就是“我觉得自己是个什么样子”。有的教师立志做个科研型教师,甚至有做特级教师或教育家的理想,就一定会 在工作中自觉模仿自己的偶像,包括教育生活方式。相反, 如果是“职称到手,革命到头”,甚至是“死猪不怕开水烫”, 那么在专业上一定是浑浑噩噩,无所重轻。因为这些表现代 表着对自己的评价、要求以及对自我价值的定位,它在一定 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自尊程度。自尊度越高,自我感觉就 会越好,潜力就发挥得越充分;
自尊度越低,自我感觉就会 越糟糕,潜力、潜能就会受到抑制。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思 考“教师是什么”“教师应该是什么”这样一些命题,在学 习生活中不断地形成、完善自己的教学意向。教师关注自我 意向,就是教师关注自己的身份认同和职业认同。教师的身 份认同就是教师对自我、对社会所认可的教师内涵的认知和 体验,确认自己作为一名教师,遵从作为教师的规范准则, 把教师职业作为自己身份的标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 教师的身份认同就是教师的职业认同。因此,教师关注自我 意向的时候,一定不能妄自菲薄或骄傲自大,要冷静、客观 地看待自己。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 缺少自我意向,总觉得自己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或专家,于 是在自己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教学就开始停滞不前,甚至 还会倒退,完全处于经验层面。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语 ——“我自己几斤几两,我还不知道?”“我知道我自己不 咋地”“理论对我们很遥远,教好书是我的本职,其他神马 都是浮云”……这样一些话语背后,折射出低水平的自我专业意向。一个教师具有怎样的专业意向决定他具有怎样的专 业人生。所以,在学校文化塑造中,要营造浓厚的教师发展 激励文化。如笔者在本校开展的“良师工程建设”,周期三 年一轮,通过对在职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规划,鼓励专 业水平达标与提升,进行分层次肯定和激励。通过建设学校 “名师工作坊”“研究生工作坊”等专业平台,把相关教师 放到平台上敦促其成长。还通过宣传优秀教师事迹、抓好校 本培训以及建设激励性的评价机制等多种形式,树立教师发 展的标杆,激发出多数教师的发展愿望,努力改善教师自我 印象,拓展教师个人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洪雪琼.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5). [3]李政涛.从教学方法到教学方法论[J].教育理论 与实践,2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