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普职比较的职校教师发展]职高教师需要什么条件

基于普职比较的职校教师发展

基于普职比较的职校教师发展 普通高中教育主要是指以高考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 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指为使受教育 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 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 动。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因为各自所承担的任务有别而导致 了某些方面的不同,但究其根本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笔者有幸经历职教与普教后再回 到职教,有感于职校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的需要和困惑,以 下浅谈基于普职比较的职校教师专业成长问题。

一、教师发展的普职比较 教师发展主要包括教师的专业发展(知识系统、教育实 践和教育研究能力)和教师的精神成长(积极情感和高尚人 格)。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学校,因为对学生培养有目标,所 以对教师专业发展有要求。只是,职校和普高在教师专业发 展方面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
1.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不尽相同。

职校与普高由于教师专业发展重点有差异,造成了在教 师专业发展机制方面有不同。普高教师将教学能力、解题能 力、教研能力等方面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相比而言, 对职教教师解题能力的要求降低了,专业发展重心转移到了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研究学科知识应用等方面。但无 论是普高还是职校,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想要获得专业发展与专业成长的需求是一致的。

2.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不尽相同。

职校与普高教师由于学习对象和学习形式有差异造成 了在专业发展平台方面有不同。普高主要通过班级授课方式 组织学习;
职教因涵盖了不同的学制,组织学习的方式呈现 出了多元化:班级授课、实践教学、网络教育或数者相结合 等。学习目标和形式的差异导致教师思考和研究教育教学的 方式各有不同。

3.教师发展路径不尽相同。

职校与普高由于教师评价方式有差异造成了在教师专 业发展路径方面有不同。普高以向高校输送人才为目标,教 师专业发展评价主要围绕教学常规、教材教法、学习策略、 提高知识学习效果等方面来设计;
职校既有学历培养的职能, 又承担为社会输送合格劳动者的任务,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 更加关注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巧用迁移等方面。

相较而言,职校教师因为没有高考升学的压力而拥有更 多专业发展的时空,有更充沛的精力让自己的专业发展适应 职业教育对教师发展的要求。

二、职校教师发展的“精神成长” 教师发展离不开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职业学校在 “三个发展”方面的目标可以具化为:实现学生发展的“成 长成人,成才成功”,教师发展的“能师名师,团队共进”, 学校发展的“高位卓越,质优誉美”。在助力职校教师发展的“精神成长”方面,应当树立成长“三观”。

一是树立“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相融合”的 理念。发展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终目标。教师发展、学生发 展、学校发展是三位一体的。教师发展离不开学校与学生发 展等各种平台,而学校在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举措也直 接影响到教师发展。学校应创造条件给教师发展以制度保证、 经费支持、平台支持、物质保障;
营造师德师风至上、尊师 重教光荣、知识能力重要的氛围,将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 长立足于教师的发展与成功之上。

二是树立“科研与教学相融合”的理念。教学与科研是 相生相长的。教学是科研之源,科研是教学之果。唯“教中 有研,研中施教,以教生研,以研促教”方能有效助力教师 的全面发展。职业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参与基于课堂教学、学 生管理、课程开发等项目的科研。例如,让培训学习催发实 践反思的新芽,围绕微课制作、课程开发建设能力、教法学 法等主题,指引教师教学实践行为;
通过公开课、教育教学 主题活动等方式引发教师对教育教学行为的思考,从而获得 成长。

三是树立“教科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相融合”的理念。教 科研是助力职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形式。可通过组织教师 参加各类论文评比帮助教师提升教育教学研究水平;
鼓励教 师积极申报各级课题,帮助教师做好课题开题、研究、结题 等工作,以研促教。三、职校教师发展的“专业成长” 职校教师相较于普高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类型是有 所差别的。如在课程上有专业课与公共课之别,课型上有理 论课与实习实训课之分,同一学科执行的课程标准因学制不 同而不同。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 校发展共进共赢的程度。以普高为鉴,在助力职校教师专业 成长方面,应当着力解决三个问题:
1.基于发展需要,优化教师发展机制。

一是建立教师发展制度。制定学校教师发展的整体方案。

分层推进初师(1—3年)、能师(3—5年)、优师(5—8年)、 名师(领军人才、市学科带头人等)培养工程。通过“青蓝 工程”发扬老教师传帮带青年教师的优良传统;
通过“特级 教师工作室”助力骨干教师快速成长;
通过“名师工作室” “教学团队”引领教学团队成员共成长。相较于普高,职校 还应重视专业课教师“双师”培养的问题。以“双证考培, 双称评定,双融合活动”等形式,助力专业课教师“双证双 称”的获得,鼓励教师“以培促教”。

二是建立教师奖励制度。完善教师奖励方面的管理制度。

合理制定学校教师绩效分配方案,制定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 名师工程实施方案、教师参加各级教学大赛奖励方案等制度, 激发教师内动力和自主发展的热情。相较于普高,职校还应 当针对教师参加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文明风采大赛、 创新大赛等项目,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鼓励教师“以赛促教”。

三是建立教师考核制度。创新教师考核方面的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和完善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为优 秀的教育教学人才脱颖而出创造积极向上的环境,建设一支 德才兼备、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相较于普高,职校还应当针对 职业教育对教师发展“现代化、信息化、个性化、专业化、 双师型”等方面的要求,建立适合的考核方案以促进教师“以 专促教”。

2.基于成长要求,找准专业发展路径。

教师成长需要“与自己的观点对话,与自己的行为对话, 与知识理论对话,与同伴对话”,找准专业发展的路径,逐 步在实践与思辨中获得成长。

与团队共成长是最便捷的成长路径之一。工作伙伴是教 师专业成长道路上的重要的力量。以组建教学团队、名师工 作室等方式可以助力团队成员个体获得最大程度的成长。一 个教学团队或名师工作室的人员构成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 是异质的。这种异质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成员学段结构异质。针对职业学校的学习任务和目 标要求,团队成员应当包括初中学段、中高职学段、普通高 中学段、高教学段人员。其中初中学段的成员承担“溯源” 任务,中高职学段成员承担“实践、反思”任务,高中学段 成员承担“比较、逐本”任务,高校成员承担“研究、提炼”任务。二是同学段内教学任务异质。这种异质体现在中高职 学段内的成员包括中职教学、高职教学、对口单招教学、普 通高考教学、开放专科等任课教师。三是承担同任务的成员 所属学校异质。不管是同学段还是异学段,组合成员中承担 相同教学任务的教师如果来自不同的学校,能引发对问题更 深入的思考,得到的结论也能更合理科学。

3.基于考核要求,修炼专业发展内功。

所有教师都是要接受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业务考核的。

除常规考核内容以外,还有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细则需要 参照,虽然这些内容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全部,但也是方向 之一。基于比较,职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应关注以下7个方面。

“立德树人”是宗旨。任何时候强调师德师风都是重要 和必要的,这是教师的首要素养,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

相较于普高,因为生源的不同,职校教师要更加注重以身示 范,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关爱、尊重、引导他们成长 为受社会欢迎的优秀公民。

“履职尽责”是态度。教师的专业研修应当建基于完成 基本教育教学任务。因此,尽职尽责的态度是教师专业发展 的前提。相较于普高,职校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自主学习、 解决问题、实践反思、迁移转换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学科教学”是关键。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 通过开设公开课、参与竞赛来夯实自己的学科教学能力;
通 过梳理学科课程教法学法、参与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来思考提高学科质量的保障策略。相较于普高教师,职校教师有更多 的时间和平台研究学科教法学法、教学团队发展方略等问题, 提升自己的学科专业素养和能力。

“教育科研”是抓手。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开展自 己的教育科研。如撰写教育教学案例、教育随笔、教育教学 论文,参与区、市、省级规划课题或项目研究,出版著作、 教参、教材,助力专业成长。相较于普教,职教教师还应当 积极参与职教教改课题研究,如相关课程及标准的研究实践、 五年制高职相关课程研究、学业水平测试研究、技能教学等 大赛研究等课题。

“教研团队”是土壤。组建教研共同体并以共同的课程 与教育教学研究主题为任务,可以凝聚学校教研室或备课组 团队力量,以他山之石助力教师快速成长。职教教师可以依 托“优秀教学团队”及“名师工作室”等平台,以共同的项 目研究为抓手,实现团队成员的共同成长。

“教学大赛”是演兵场。教师应当创造条件参加各类教 育教学比赛,如一师一优课、微课比赛、班主任基本功大赛 等。职校教师还应当积极参加信息化教学、技能比赛、文明 风采、创新创业等大赛。

“信息技术”是翅膀。“互联网+”时代呼唤教师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职校教师除应熟练掌握基础的交互 式电子白板使用技术以外,还应掌握一些网络教学平台的使 用,甚至参与研发,将建立自己的数字教学资源库、开发自己的网络教学课程作为专业发展的内容之一。

相较于普高,对职校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更高。一名优 秀的职校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创造者,既是教育者又是领 跑者。职校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所进行的实践恰是职教人勇 于改变、挑战自我的体现,这种精神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 长、学校的发展、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