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的效果分析
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的效果分析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理解析 1.价值观内化的含义。在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研究者 们对“内化”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法国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 迪尔凯姆最早提出内化这个概念,认为内化是社会意识向个 体意识的转化,亦即将意识形态的诸要素移置于个体意识之 内,采纳正确行为的社会标准作为自己的准则。这种解释是 从灌输的层面对内化所作的界定。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斯诺尔 ·布鲁姆等在研究价值(或行为规范)内化中,提出了内化 的五种水平,即接受、反应、评价、价值概念化、价值性格 化。综合这些学者对“内化”概念的理解,本文认为,价值 观的形成可分为“服从”“认同”“内化”三个发展阶段。
服从阶段常常表现为对价值观形成的依据缺乏认识、理解, 需要用正面灌输的方式给予强化;
认同阶段表现为赞同、接 纳、自觉遵循价值规范;
内化阶段则表现为个人接受价值理 念,并将其内化为自己人格的重要部分。与认同比较,内化 是最高层次的理解与认同,已经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个人的 价值观,并用以自觉指导自己的言行。
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理。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 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内化为每个公民的个体价值观,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公民自愿接受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更 重要的是取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何种范围内能满足 公民个体的心理需求,使公民的基本尊严、奖励与荣誉在一 定程度上获得内心的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内化为大 学生个人的价值观不仅要让大学生清楚理解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增强理论自信,同时还要让学生主动接 受这种“外在”的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个体的价值观。
也就是说,要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 价值追求,就要使其成为符合学生自身成长、学习、生活等 具有个性特征的价值观。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障碍 1.大学生价值观的错位。第一,趋向以自我为中心的价 值观。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大学生不太关注社会发展问 题,而是更倾向于对自身现实问题、利益问题的关注。根据 2013年重庆市教委在本市高校开展的《重庆市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状况调查》显示:一些大学生对精神的追求淡化,更 看重对物质的获取与享受。52.2%的大学生认为理想能够为 实现人生价值提供精神动力,25.6%的大学生认为理想与现 实没有任何关系,12.5%的大学生认为理想是空泛的精神口 号,不能给自身带来切实的利益,物质的富有才能改变生活 条件,改变命运。在问及国家富强与人生发展的关系时, 43.52%的大学生认为国家富强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35.25%的大学生认为国家富强可以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条件,但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 价值目标倾向于从以理想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转向以自我为 中心的现实主义。一些大学生往往把正在接受的大学教育视 作通往未来职场的捷径,而忽视了个人多个层面的完善,由 于过多地关注眼前的利益,其思想与行为都不同程度地被个 人利益所束缚。
第三,趋向叛逆的价值观。处于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环 境下,大学生不再因循守旧,一味地受传统的指导,愚昧地 顺从、忍受,而是趋向于叛逆,敢于对未知进行挑战。个性 化的人格明显,不愿接受传统思想的控制,不接受家长、教 师说教的束缚。2012年10月5日重庆《大学生手机报》对重 庆某高校的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你校举行大规模考研表彰活 动,你如何看待”进行调查,毕业生们的看法不一,有的学 生认为“有必要,营造良好的学风,鼓励低年级学生努力考 研”;
有的学生认为“考不考取研究生无所谓,研究生就业 仍困难”;
有的学生则认为“那是学校在做面子工程,作用 不大”,还有的学生认为“考研的学生都是成绩优秀的学生, 一般的同学无法比”。从记者对大学生进行的采访中可以看 出,一些学生对先进典型的认知趋于理性与现实,而对学校 先进典型的这种大规模的样板式宣传心存疑虑。在今天这个 个性多样化的时代里,大学们生认为自己应该独立、自主, 应该有自己的主见,不应该走别人走过的路。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脱节。当前,学界、媒体、社会特别关注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弱 化甚至忽视了学前、小学、中学阶段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高 校所接收到的从各级各类学校出来的学生的价值观各不相 同,良莠不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缺乏教育的持续性、 连贯性。大学生在上大学前所接受的各级教育更多的是围绕 升学率对其进行知识传授,无形之中给青少年学生传递了功 利主义的错误思想,这给高校顺利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埋下了难以根治的“毒瘤”。而且,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接受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枯燥、重 复,教学方法多是灌输式、填鸭式,针对性不强,缺乏知识 性、趣味性,直接导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厌烦 和反感的情绪。这些都导致了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教育缺乏层次性、系统性和针对性。
此外,家庭、社会应该与学校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开展 各年龄段的养成教育,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理念,并 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但是,现实情况是,由于受家长自 身价值观多元化和社会成员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学生对学 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反感甚至抵制,学校对青年大学生核心 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不佳。因此,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时,要避免各级各类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脱节,避 免学校、家庭与社会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脱节。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的构建 针对大学生在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存在的障碍问题,我们应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机理,按照教育规 律,逐步构建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机制。
1.构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解读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 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 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 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把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 起。”“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 途径。” 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化机制的首要问题 就是要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形成科学的 理解。高校宣传部门应与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院(系) 联合起来形成一套针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 化的解读机制,让其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采用大学生 易于理解、易于接受、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解读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使抽象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并体现时代特色, 这样有助于使抽象的价值观转变为学生的具体理念、思想和行动。唯有大学生真心认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用 其来指导实际行动,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知与 行统一,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2.构建学生易于接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规划 体系。前文详细分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化的 过程中所遇到的价值观错位,学校、家庭及其社会对青少年 价值观的教育脱节等问题。究其原因,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内容本身的不科学、不正确,也不是学生自身内化、接 受能力出了问题,主要的问题应该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 类学校以及家庭、社会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所 采用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内容都比较笼统、宏观,甚至模糊, 教育方法缺乏新意,照本宣科,多采用“填鸭式”的灌输、 说教模式,甚至照读文件等。这样的教育方式无疑会让青少 年学生觉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枯燥,对其产生厌倦感, 甚至对其反感,不愿认同甚至抵触。
这就促使各级教育主体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教 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构建一套学生容易接受的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教育规划体系。各级各类学校应根据学校情况、 学生的特点,同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社会人士确定对青少 年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筛选学生易于接受 的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构建科学的评估反馈机制,形 成各层级学生都乐于认同、自愿接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规划体系。各级各类学校应有计划分步骤地严格按照核心价值观规划体系进行教育实践。相信经过教育者的共同努 力,经过层层科学的教育引导,大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在日常 生活、学习和实践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 于实际行动,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然取 得实效。
3.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育人的机制。马克思主 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 会实践对大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转化、强化、 承载等作用,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同阶段到 内化阶段的关键环节,它能化枯燥的理论为具体的行为,化 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增强情感体验,提升说服力,增强影 响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在校除了学习理论知识、 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进行实践学习,实践学习也是大多 数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各类社会实践 活动,如“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带薪实习,专项调研, 专业见习、实习,参加各类竞技比赛,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 等实践活动,发挥学生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 时深刻认识、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现实意 义与价值。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可以为大学生深刻理解和把 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的感性基础、理解契机。
4.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制度保障机制。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外化为行为,高校 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校园文化制度建设、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工作管理制度、后勤保障制度中, 让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思想道德素质的正确方向。
在修订和完善校园文化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应把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融于校园文化制度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应建立 和完善领导机制,加强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纳入学校工作 全局,予以统筹安排。学校党委要积极参与,为推进校园文 化制度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管理中,相关部门都应紧紧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认真考虑课程目标、教学 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办法等方面的因素,让教师在教学各 环节不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阐释、引导,让学生 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自觉认可、接受并自觉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工作主管部门,在学生管理的规 章制度修订和完善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管 理制度中,例如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度、践行 度纳入思想品德的考核评价中。此外,后勤管理制度应把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管理服务中,让学生感知学校后勤服 务中所蕴藏的“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让 学生在接受教职工服务的过程中被感染、被感动,让学生自 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参考文献] [1]邓卓明,姜华.社会实践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 [2]许毅,郑海燕.关于学生道德内化障碍的问题[J].上 海教育科研,2006(4). [3]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意见[Z].2013- 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