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创业故事]我的创业故事

城市的创业故事

城市的创业故事 城市的创业故事篇一 T先生是一个80后的创业者,有3个小孩。他在初中毕业后,曾经跟随 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到大城市中去拼搏,而这些奋斗的历程只是在不同的工厂当 一名普通工人。后来在一家生产沙发的工厂跟随了一位师傅,在后来跟着师傅从 事沙发翻新的工作。在工作中认识了另一半,生了小孩后,考虑到小孩读书的问 题,回到了家乡。

T先生回到村里后,与表哥一起在县城中以每月2000多元租了一个60 多平方店面,进行简单装修,把吃住全部安排在店内,开始从事沙发翻新的工作。

刚开始,业务的来源主要通过表哥的关系,为一些家庭、KTV、酒吧等提供沙发 翻新服务。但是半年后,T先生的表哥不甘心留在小县城中,重新回到大城市的 奋斗中去,而仅仅介绍了一位小弟前来帮忙。由于表哥的离开,业务也开始异常 艰难。T先生只能开始边教导小弟,一边多参与交际,多认识人,还需要自己去 一些比较大的地方去入货。

为了省钱,一套沙发只能两个人从楼上搬到楼下,翻新后再从楼下搬 到客户家中,只能也仅仅请一辆三轮车来拉沙发会店中。

又半年之后,由于业务一直都不好,而且小弟也比较懒,迫于无奈, T先生辞退了小弟,把妻子从村里接到店里。平时让妻子边带小孩边看店,自己 边接业务,边完成沙发的翻新工作,为了赶工晚上经常做到凌晨,虽然妻子有时 候能够打打下手,但是毕竟很有限。

2015年初,为了节省从家到县城的费用与平常拉沙发的费用,拉沙发 来回各一次,一共50元。T先生花了几千元买了一台超过10年的小面包车,平时 确实需要的时候,再考虑请人帮忙搬沙发。在这一年,T先生也学会了利用互联 网,能够在网上发帖做广告,开通微信,使用自己的微信来介绍自己的业务,虽 然3到4个月才会有一单生意找到自己,不过最起码拓展了渠道。

坚持了总会有回报,从2015年的下半年来看,T先生每月的营业额都 差不多能够稳定在2万元左右,出去成本,自己觉得收入还算过得去。同时,T 先生把旧的面包车卖掉,换了一台大点的小面包车,继续着自己在这个小县城里 的生活。但是,T先生仍然不太会用网购,也不敢在网上入货,毕竟自己亲自看过的才会让他觉得放心,才能给予客户一种信心的保证。他不想让自己十多年的 手艺被糟蹋了! 作为小创业者,他们最大的希望或许就是让自己尽快在小县城中稳定 下来,看着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着,用自己的双手撑起属于自己的家! 城市的创业故事篇二 萍乡是首批全国“智慧城市”试点之一,李剑科正好搭上了这趟“智慧 城市”快车,以最“宅”的懒人方式创自己的懒人事业。

李剑科可以说是标配宅男,所有能“宅到家”的信息化媒体工具无所不 备、无所不通。“我之所以能创业其实真就一个字:懒!”说到懒,李剑科顽皮地 一笑,两眼都眯成了一条缝。李剑科说就是因为太懒,所以逼着自己创业。一年 除了必要的外出洽谈,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宅在家里。

大学时,李剑科学的是工程造价专业,却对计算机极度痴迷。毕业 后李剑科与电信合作运营“信息港”,工资每月1000元,当时上海有家公司想以 5000元月薪挖走他,被李剑科拒绝了,“家在萍乡,懒得出远门”。

2004年,李剑科和几个计算机爱好者合伙开网络科技公司,因贪玩游 戏,做生意时老宅在家里,“宅”久了他就萌发了“宅”的想法。2010年,他请了一 个团队地毯式扫街,网罗萍乡“吃穿住行娱”信息和城市民生信息,并创建了“萍 乡城事网”。如今,该网站现成为该市访问量最大、内容最丰富、影响力最大的 地方门户网,吸引了银行、房产、汽车等广告商的广告投放。

资源服务供刚需 李剑科的公司依托萍乡城市资源,网站辐射芦溪、上栗、莲花三县及 安源、湘东两区,受众覆盖面从城市渗入到农村。

“做大而全的网站需要足够的实力,如果做不了那么大,不妨做强地 方网站。”李剑科说,区域性网站最大的好处,就是接地气。网站服务更贴近区 域城市生活习惯,更容易实现线下服务并提升服务质量。

因为接地气,“萍乡城事网”架起了政府与市民沟通的桥梁,除了帮助 舆情处理,还承担了社会功能服务。通过运营区域互联网,帮助政府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满足城市市民对城市公共服务的刚性需求。

公司网站随之慢慢做强,做强后获得了扩大发展和多元发展的机会。

公司依托新媒体,在创新网络科技企业管理的同时,服务并提升萍乡市民生活质 量,赢得了区域市场,并获得了企业的发展。

目前,公司进驻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即萍乡市中小企业服务超 市,为中小企业提供网络服务。后来又进驻萍乡学院,建立了青年电商实训基地。

懒人管理自有一套 从创业成长来看,“八○后”创业大多属于起步期或上升期,不少工作 得亲力亲为,所以给人的印象总是忙碌不停、激情饱满、干劲十足。而同为“八○ 后”创业者,李剑科的工作节奏却似乎要慢很多。

表面看上去“悠哉”,其实不然。李剑科说,创业靠团队,老板的本事 就是要激发起员工的激情。我寻访时,正赶上公司汽车部筹备“寻找萍乡最美汽 车销售顾问评选活动”,活动负责人一直在催老总签复,看上去,工作激情远高 出老板好几倍,汽车部其他员工也是电话忙个不停。

我问李剑科给员工吃了什么兴奋剂李剑科说:“不是给员工吃兴奋剂, 还是因为我懒,懒人自有偷懒妙招!” 李剑科打开电脑公司管理后台,后台记录了公司员工每天签到信息和 客户拜访、跟单、签单、服务信息;记录了客户档案、客户数据……“我每天只要 宅在家里看后台,就能掌握员工的动态。这样,员工放得出去也管得住。” 李剑科向我介绍,后台信息是全公开的,员工能自我比对业务进度和 业绩状况,并自我安排工作,这种“制衡管理”模式能提高员工工作的自觉性和主 动性。公司后台管理系统还能保证客户资源不丢失,即使人员流失,新人也很快 能替代。

真所谓“懒人管理自有一套”。不过,除了利用后台信息系统管理员工, 李剑科更注重用匹配的待遇和宽松的环境留人。

李剑科经常这样引导员工:“学到真本事才能提升工作能力,工作能 力是你自己的,等到有老板想挖你走了,你就会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李剑科希望员工都能以老板的姿态来独当一面。李剑科很舍得给员工 们高薪,员工赚了10块钱,他会分给员工9块,自己只留下1块;他还十分乐意给 员工创造发展的平台,让员工有自由发挥能力的空间。

当然,李剑科也会给他们压力。这两年,他把60人的团队精减至不到 20人,提高了员工待遇,留住了骨干团队。

360度环抱新媒体 在萍乡,李剑科把网络科技硬件服务做到市场最大,但是经营了多年, 他发现硬件传统市场易出现疲软,相比新媒体带来的收益,利润率明显偏低。

“新媒体正通过各种渠道吞噬广告份额,我们的危机感很强啊。”李剑 科说,“现在智能手机几乎是人际沟通和大众消费的标配,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 的随身物品,其信息便捷性和随手办等特点,说明新媒体就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网市场很大,在新媒体兴起时我们就应该在第一时间,360 度地环抱它。”现在,李剑科正在运作“萍乡城事”微信平台,通过微信平台,实 现用户、渠道、经验等资源的共享;再搭上“智慧城市”的快车,以最快的速度抢 占萍乡市场,分流和吸附广告。

“做新媒体是顺势而为,但要赢市场得做刚需。”李剑科说。阿里巴巴 的淘宝满足网民购物需求,腾讯满足网民沟通需求,百度满足网民获取信息需求。

这些都是网民的一种刚性心理诉求需求。智慧城市就是“互联网+必需品”的概念, 互联网思维就是从体验到增值服务,从上瘾到离不开到有必要,且为必要而掏钱 的服务过程。

微信平台“智慧萍乡”端口几乎囊括了萍乡民生、公共安全、城市服务、 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并能做出智能响应。我看到停水停电信息栏里小编发 布的水电信息:“7月16日~17日莲花县计划停电信息,请亲们多多关注,提前做 好停电准备。”由此可见,“智慧萍乡”极大地满足了市民的城市信息诉求。

“刚性需求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大,也就决定了企业能做多大。”李剑 科说,“环抱新媒体做刚需,才能真正拥有广阔的市场。” 城市的创业故事篇三你想感受北京现在创业的风有多大吗嗯,那你就随便走进一家咖啡馆 或者茶馆,坐一会儿,保准可以听到有邻桌在谈创业的事情。就连路边夜市,我 有次跟几个同事吃饭,也听到几个人在聊创业,聊融资。今年以来,如果你坐地 铁,相信一定会经常遇到拿一张彩页,上边印着一个二维码,走到你身边,说他 们正在创业,请你扫一下,下载他们做的APP。一开始我还好奇地看看都是做什 么的,后来我就不看了。

可是我现在后悔了,当时真应该一个个都下下来!因为我们老板现在 跟某区政府合作,成立了一家创业孵化器,专门投资刚开始的创业项目,让我们 也要负责找项目。这可愁坏了几个小伙伴,那些创业者都在哪里,我们两眼一抹 黑,纷纷表示不好找。于是只好向行业内的前辈们求助。当我向一个大佬朋友诉 说找创业者很难的时候,他问我:你们打算找多少我说我们刚开始,一个月能找 到十几个就满意了。他大笑:你们太不了解情况,我一个月内就可以帮你们联系 500个创业者。我大吃一惊,虽然知道创业很火,但也不敢相信他随口说的这么 一个数字。

不过很快我就相信了。前些天参加了一次乐视网的开发者大会,被现 场热烈的气氛给震惊了。当天到场的至少有一千人,目测一大半都是创业者或者 创业公司的员工。去的路上赶巧遇到一个小姑娘,是一家上海创业公司的市场经 理,92年出生的她已经单独一个人出差,上海—北京—深圳,到处飞着跟各种渠 道商谈合作了。听得我自己真是汗颜不已。跟着她我见到了一群年轻的创业者们, 看上去都是刚毕业的样子,身体还没有开始发福,但是热情洋溢。他们口里说的 那些术语,什么OTT,CP,BP,我甚至都听不懂。感慨自己老了的同时也不禁 怀疑,这些人都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北方的风,大了后,刮起来的沙子自然也多。这几天朋友圈转得很火 一篇文章,是《财新》前员工要求老东家向自己现在的东家道歉的公关稿。作者 本身就是调查记者出身,文笔犀利,怒斥现在的《财新》失去了专业的新闻精神, 先入为主,发报道前没有向他们求证一些数据。可是我一看,原来这家公司是做 P2P的,这就不奇怪了。其实,现如今这个P2P,大多不就是遍布全国的小额担 保贷款公司的线上版吗只不过打着互联网+的幌子,摇身一变就成了金融创新。

可是这两年这样的公司坑了多少人。我看过报道,只北京短短时间就有几十家P2P 公司,融了一两个亿资金后,消失不见了。我曾经采访过一家公司的老总,他给 我讲过一个情况。他们公司原来隔壁就是一家P2P公司,几个员工,然后经常看 到带着大叔大妈来存钱。当着客户的面,嘴巴特别甜。可是一送上电梯,转身就骂脏话:傻*,明明可以存20万,偏偏只肯存10万。要知道这些钱可都是这些大 叔大妈的养老钱,就这么被他们哄进了自己的口袋。他们拿这些钱能干什么还不 就是放贷,炒股。亏了钱之后,关门跑路就是了。

有人说这都是小公司才有风险,大公司有专业性,没有风险。这也是 那名《财新》前员工的说法。可是这并不完全真实。要知道即便是平安集团旗下 的P2P平台陆金所,也不时爆出坏账的新闻。虽然背靠着平安这棵大树,给投资 者刚性兑付了。可是P2P平台本身是并不承担刚性兑付责任的,如果哪天亏得多 了,不刚性兑付了,投资者认不认这个倒霉还有上海一家公司,本来是做实业的, 为了炒作概念,也宣布涉足P2P业务,而且干脆将公司名字改为了谐音的“匹凸匹”, 股价当时大涨。可是前几天其2015年中期财报出来了,大家一看,营业收入竟然 是负数。奇葩不一家公司即便业务再不好,利润会是负的,但营业收入怎么也是 负数我见识少,感觉好像是被骗了。

昨天还有一篇质疑某些创业者的文章在网上传开了,文中分别讲了三 个创业者造假的事情。第一个是学历造假,21岁的他谎称自己是哈佛数学系大四 学生,回国创业,要颠覆中国的视频行业。可是调查发现,根本查不到他的哈佛 学籍,其团队成员照片只是盗图,就连他所说的颠覆性项目也是抄袭别人的。第 二个是网站数据造假,宣称的交易额一个月达百亿,日交易额突破三亿。可是随 便看看他们的网站信息,就发现这根本就不靠谱。第三个人说的话可能就代表了 某些创业者的价值观吧,他说:“有价值的模仿,比无价值的创造要好太多。” 这样的三观,这样的创业者,我只能说,不是他们疯了,就是这个社会疯了。

这周二有一个厦门的创业者张洪到北京来出差,期间约了我们几个媒 体在中关村一起聊聊。他原来是做化妆品的,但是在卖化妆品的时候,有感于中 国很多女生根本不懂化妆,不会化妆,于是就想着出来做一个在线视频教育网站, 请那些美妆达人们在上边做示范,教女生们化妆。他们公司的名字是美狸科技, 大概是希望中国的女生都变成美丽的狐狸精吧。哈哈。一身普通打工者穿戴的他, 并没有说他们有多少用户量,要融资多少,而是一直在说,目前只是希望把内容 做好,不求用户量的爆发增长,希望靠口碑传递。采访后我们几个记者交流,都 认为这些南方来的创业者跟北京的有点不一样,更加踏实,更加务实。可是采访 中他却表示,他很喜欢北京的创业氛围,这里创业者更多,投资人也多,随便一 个项目,就能融到很多钱。而且,他很多原来在厦门创业的朋友也都已经来了北 京,南方创业者北上也是趋势。所以他也有北上的打算。我听到这里,心里不禁 想说,哎,千万不要来,不如就在厦门踏踏实实把项目慢慢做成,多好。采访张洪之前,因为我提前了一个小时到新中关,不好意思让他这么 早下来,于是就在周围转了转,然后找了个凉阴看书。这时候一个十几岁的小朋 友走到我身边,也是拿着一张彩页,让我扫码,下一个他们的APP,并花2元钱, 订购一个课程,就可以送我一个高仿的苹果耳机。我上网一搜这家公司,嚯,来 头可不小,也是一家在线教育公司。×东方前任总裁出来创业,只有半年,号称 已经A轮融资5000万美元。我抬头找了一下,果然有一个40多岁的看着像负责人 的中年男人在附近。于是我走过去跟他聊了两句。他告诉我,他们是要打造一个 在线教育全品类的平台,就是说所有人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以来他们这个平台 展示,只要有人愿意跟他学,愿意付钱,就能形成交易,而他们公司不收一分钱 费用。总结一句话,就是要做教育界的淘宝,一说就懂。最后,他还告诉我,他 们不缺钱。

有缺钱的,有不缺钱的,看来这也要看创始人的背景如何,难怪现在 BAT里边随便一个程序员都会被挖来挖去。因为雷军说的那句名言,于是大家都 想成为创业风潮中的猪。可是我看到的天空中,却只是随风飘来飘去的树叶,他 们也并不知道风往哪里吹。但,是风,总有停的时候,这些树叶也将注定会散落 一地。

我真的感到凛冬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