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哲学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器乐教育中的必要性
音乐教育哲学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器乐教育中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艺术教育力度的加大,艺术教育水平与日俱增。目前,我国 器乐教育在教师队伍建设和非器乐专业学生的数量及质量上均得到了大幅度提 高。在传统器乐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器乐教学实践大多承袭的仍然是“师徒式” 教学,因此,现阶段的器乐教师绝大多数采用的是“经验式教学”(即以教师个人 的教学经验开展教学活动)和“回忆式教学”(即以教师个人的学习经历)。器乐 课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中心位置,而学生则始终追随着教师的指挥棒学习、 练习器乐演奏技术,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由此受到了很大限制。这一传统的教 学模式集中体现出传统器乐教学的特点,即重技术、轻理论。音乐教育哲学恰恰与此相反。它以哲学的观点,特别是以艺术教育观 来研究音乐教育的基本方针、根本原理和指导原则。这个方面的研究主要探讨的 是“音乐教育的价值”“音乐教育的功能”“音乐教育的任务”“音乐教育育人目的”等 问题。可以肯定的是,音乐教育哲学就是音乐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它从理论的 高度引领实践工作的发展,就音乐教育哲学这一教育学体系中的分支学科而言, 其学科价值对我国现阶段器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无论是其主 旨思想,还是其主要内容均对器乐教学具有启发性作用,音乐教育哲学的理论研 究成果在器乐教育实践工作发展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在器乐教学的过程中借鉴大教育体系中的音乐教育哲学的 理论研究成果,并将其有效地贯穿、运用于器乐教学过程之中呢? 笔者认为,以音乐教育哲学为理论基础,以器乐教学特性为教学实践 基础,结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对现阶段器乐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 题进行分析、研究,这将有利于器乐教学工作的发展。究其原因在于:
一、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成果为器乐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它解释了 器乐教学工作的存在意义 当前很多器乐学习者,特别是器乐专业学生,甚至教师都对其专业的 学习目的不太明确,对其专业选择犹豫不决。他们的潜意识中并不清楚器乐教育 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传授(或学习)器乐演奏技巧,还是为了灌输一种音乐审美的 理念或标准。有的教师或学生从事音乐并在多次比赛中获得奖项,或举办了多场 个人演奏会之后,却仍然对自己所从事的器乐演奏或教学工作并没有准确的定位, 其内心世界仍然渴求社会各界对器乐演奏或教学工作存在价值的肯定和尊重。很多教师由于对器乐教育工作缺乏明确的理解,因此,他们很多人都往往只能依靠 个人预感去指导其工作方向,支撑其工作信念。
产生以上种种问题的原因,正是因为现阶段的器乐教育过程中缺乏音 乐教育哲学理论的支撑。
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器乐教育工作的存在意义在于其深层 次的人文价值,也在于其对人类社会音乐文化的丰富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器乐工 作者必须认识到其自身并非一个单纯的音乐演奏技师,而是为创造本时代的精神 文明成果的贡献者。由此可见,器乐教育并非社会其他领域的附属品,而是必需 品。这一研究成果为器乐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力地肯定了器乐教育工作的存 在意义。
二、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成果指导着器乐教学的发展方向 当前诸多器乐教学课堂中,器乐教师往往会借助自己的演奏向学生示 范教师本人对作品的理解,学生亦将教师的演奏方式作为模仿的对象。学生模仿 得越像,教师就越发满意,如果学生不能和教师的要求保持一致,便很难得到理 想的成绩。应该说,这一教学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演奏技术的提高。
然而,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的发展却受到了相当大的阻碍。
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成果认为,语言是器乐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该借助这一手段向学生传授器乐演奏技巧,启发学生去理解音乐作品内涵, 以此帮助其音乐作品理解能力的提高。因为同一部器乐作品在不同环境和不同的 时代背景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器乐演奏者无须反复去揣测数十年甚至百年前 的作曲家的创作初衷,以求复制出与作品创作之初完全一致的演奏风格,也不应 以某位演奏大师为蓝本进行模仿。这一举动的结果是导致同一部器乐作品将像机 器一样发出同一种声音,令该器乐作品失去其时代。
显然,器乐教师的本职工作并非反复向学生示范某些乐段,告诉其应 该如何理解音乐作品,而是应该“启发”学生,使其对音乐作品有着自己的理解, 培养其音乐理解能力。与此同时,器乐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借助器乐的演奏技巧恰 当地表达出学生本人对作品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器乐教学的过程中借鉴音乐教育哲学的理论研究成果, 对教育主管部门而言,在其制定器乐教育专业发展方针的过程中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从长远来看,要全面提升器乐教学质量,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保持可持续 发展的态势也需要借鉴音乐教育哲学的理论研究成果。
(注:本文为2012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音乐教育哲学在器 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