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研三部曲推动教师自主研究
以教研三部曲推动教师自主研究 教研,即教育研究。总结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研究教学方法。笔者做教研主任不到一年,正处于急于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阶段。恰逢学区开展 教学活动,笔者自然积极争取。于是在开学初,笔者主动报名,承担本学区的教 研开放任务。希望这次开放,能帮助笔者在设计逐次教研活动时多一些思考。让 笔者设计的教研活动,能有效地推动教师在实践中开展自主研究。
背景介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该尊重幼 儿的发展适宜性,开展主动性学习”。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北京东四五条幼儿 园開展以投放低结构区域材料为媒介,以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为目标的园本教研。
在近一年的研究中,教师们用照片和视频,记录幼儿与低结构材料的互动过程。
通过教研活动,教师们对低结构材料的特点烂熟于心。一次次分析、研讨,从思 想上教师们认识到,低结构材料给幼儿带来更大的自主空间,能促进幼儿主动发 展。从行为上,教师仍然不自觉地“指导”幼儿,按照自己的投放意图进行操作, 限制幼儿主动发展。这种现象在各个班级都能看到,只是表现程度略有不同。
笔者知道从行动上改变已有的习惯,需要一个过程。身为教研组织者, 笔者想在教研中,引领教师自己发现问题,调动教师研究的主动性,使教师自觉 自愿进行调整,进而推动研究的进程。怎样设计教研活动,才能实现这个目的呢? 抓住问题——推动教师自主研究 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学前研修部的彭老师,在教研展示活动前来到幼 儿园,和笔者一起走进幼儿游戏现场,了解不同年龄班幼儿的游戏情况。通过当 天的观察,彭老师与笔者一致认为,教师对低结构材料的理解与实际运用存在差 距,水平参差不齐。她请笔者和业务园长一起,根据看到的幼儿表现进行分析。
彭老师首先提出:“中班幼儿在教师提供的圆形底盘里,按照颜色一圈一圈的码 瓶盖,是孩子自发的操作吗?有没有教师的暗示?”彭老师发现的问题,正是笔 者上次教研活动中,问这位教师的问题。因为笔者也有同感!但中班老师说,这 是孩子自己想的操作方式。一名幼儿每天都来玩这个游戏,其他的幼儿都在模仿。
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笔者多次来到她们班。据笔者观察,凡是来这个区的幼儿, 都在用相同的玩法进行操作。看来,中班老师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幼儿 的影响。在与彭老师进行细致的交流后,大家一起聚焦开放教研要解决的问题,即引导教师意识到材料投放中的观念问题——“放手”才能让幼儿获得更大的自 主空间,幼儿才能自主游戏。进一步引导教师从关注材料本身的功能向关注幼儿 的原有经验、帮助幼儿获得新经验转变。在彭老师和业务园长的帮助下,笔者试 着写出开放教研的大环节,并按照目标制定详细计划。
三个人“研”教研活动设计,让笔者对“教研活动要研究教师的困惑问 题”这句话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分析教师的困惑问题不仅在教研专题确定之时, 更要落实在逐次教研活动之中。有些问题老师们已经意识到,但不知怎么解决;
有些问题老师自身还没有察觉,就需要我们帮助老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研究教 师的困惑问题,是尊重教师在园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教研组织者应当以教师困 惑为教研切入点,让一个阶段的园本教研专题和逐次教研活动主题相通,具体剖 析问题的症结。因此,组织者要找准切入点,才能帮助教师从现象看观念,从转 变观念再到转变行为,打开通往落脚点的大门。经过三个人的“研”,笔者对教研 活动引领教师自己发现问题,调动教师“研”的主动性有了一些信心。
数字说话——推动教师自主研究 表格设计意图各班低结构区,从投放都经历了红红火火的初级阶段, 而到了学期中却大相径庭,一些班级似乎遇到瓶颈。如:幼儿对教师提供的材料 一连几天无人问津,看似游戏兴趣不高。老师也在想:怎么调整材料使幼儿爱玩 呢?有的班级,幼儿对同一个材料玩法完全一样。老师也在纠结:我投放的低结 构材料,孩子这么玩有发展吗?更多的老师对投放材料的目标怎么实现产生疑问。
从这些问题不难看出,教师不断反思调整材料的目的,是为了赋予材料更多的教 育功能,而不是满足幼儿的需要。为了帮助老师发现观念上的问题,笔者收集了 近期各班幼儿游戏状况的数据和照片,希望能利用表格的方式,让教师发现教研 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发展,但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却忽略幼儿本身的游戏 需要。所以教师看不到玩法数量的增加,一些所谓的多种玩法是教师赋予材料的, 而不是幼儿自主探究出来的。
表格一:
增加动态数字业务园长看了笔者设计的表格之后,提出建议——用数 字说话。我看着表头思考,多种玩法大家都提供了照片;
呈现数字是参与人数和 不同玩法的数量统计。教师通过观察表格能看到不同年龄班幼儿的玩法不同,引 发教师对游戏结果的关注。要关注游戏过程,就要在参与人数的数字上做文章。
笔者想,幼儿参与人数从开始投放材料到现在是富于变化的,呈现一组动态数字是不是能看出幼儿对材料的兴趣保持度,进而引发教师关注幼儿的游戏需要呢?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笔者请教师们填写重点区域幼儿人数的变化。这样,表格中 每位教师提供的材料后面,就多了一组这样的数字10——6——3——0。
引发“研”的热情教师填好后,我和业务园长再次审视表格的设计和传 达的信息。一组组变化的数字很有说服力,透过数字,教师能看出各班幼儿截然 不同的变化。相信教师在解读表格的过程中,能在交流、思考中读懂动态数字的 含义。开放教研时,笔者会引领大家共同分析:为什么有些班级开展的游戏,能 引发幼儿不断探索,参与人数不断增加;
而有些班级的游戏教师一再推动,还是 不能吸引幼儿,出现玩不起来的现象。增加动态数字可以从观念入手,引导教师 从关注“物”(材料)转变成关注“人”(幼儿)。
表格的使用让每位教师的研究情况明晰具体地展示出来。听了业务园 长的建议,笔者对表格的设计更加满意。动态数字准确呈现了人数变化趋势,让 人一目了然。由此可见,如果教研组织者想引导教师主动发现问题,那么呈现问 题的方式一定要直观,呈现的内容一定要客观。把这样的工具引入教研,才能点 燃教师“研”的热情,推动教师自主研究,最终实现教研“落地”。
环节设计——推动教师自主研究 调整计划随着开放教研的临近,笔者设计出完整的计划,发到彭老师 的邮箱。教研内容分成五部分:
一是进一步理解低结构材料的定义特点。
二是出示数字表格,了解教师的研究进程,关注幼儿游戏需要。
三是教师自选材料,体验自主空间。
四是高老师用ppt分享“管子”游戏的研究过程及带给她的思考。
五是教師提出遇到的问题,集体研讨寻找解决办法。
彭老师看了笔者的计划之后,和笔者交流了她的想法。她认为第一个 环节老师们都已经朗朗上口,是不是可以省略。第三个环节的价值是什么,这样 的设计能不能实现预设的目标。同时,她给笔者提出中肯的修改建议。计划调整 为三部分:一是高老师用ppt分享“管子”游戏的研究过程及带给她的思考。
二是出示数字表格,了解教师的研究进程,关注幼儿游戏需要。
三是教师提出遇到的问题,集体研讨寻找解决办法。
彭老师还反复提醒笔者,要根据本次教研的目标设计活动环节,目标 要拆分后落实在每个环节中,教研才能“落地”,才能有效推动教师自主研究。
解读计划对于彭老师的建议,笔者还是有点一知半解,对照目标和两 份计划反复看,也觉得自己安排的内容确实有点多。于是,笔者就试着用彭老师 调整的计划,自己按照顺序进行演练。笔者一边组织自己的语言,一边设想教师 可能出现的种种表现,居然顺顺利利地过了一遍。之前,用自己设计的流程,笔 者一直没想明白,在老师体验活动后怎么引出高老师的分享会比较自然。
看到差距,笔者彻底放弃了自己的版本,拿着彭老师调整的计划认真 解读。首先,高老师分享的是:老师不“教”玩法,幼儿表现反而能带给教师无限 惊喜。其他教师看到幼儿表现,能开阔眼界,打开新的认知通道。然后,教师对 照数字表格能看出,并不是每个班级的幼儿都有精彩的表现。差异显而易见,每 位教师都会想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引发教师“研”的动力。最后大家可以根据 自己的问题,现场求助,帮助教师解决实践困惑。这样的设计一气呵成,环环相 扣,让笔者对开放教研信心倍增。
检验计划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前来观摩的老师陆续就坐,笔者也按 照之前准备好的内容,有条不紊地开始组织活动。在场的老师们看到高老师讲解 的“管子”游戏,不时传来惊讶、感叹或是笑声。现场没有一个人交头接耳,大家 专心致志地聆听这十分钟的精彩分享。唯有笔者在观察教师的反应,捕捉她们的 各种表情。在热烈的掌声中,高雅老师结束了分享。老师们一个个赞不绝口,一 位老师只是羡慕她的低结构材料“管子”选得好,还没有意识到她更关注幼儿的需 要。显然,第一个环节教师已经进入主动参与的状态。
笔者对高雅老师的分享做了简单小结,特别顺畅地引出数字表格。笔 者逐一介绍表格内容,请老师们到前面随意看看大家的研究情况。站在表格前, 老师们自由结伴,大部分在翻看多种玩法的照片。过了一会儿,教师开始轻声交 流。又过了一会儿,老师们交流的声音越来越大。看到老师们交流的欲望如此强 烈,笔者特意延长了教师与教研伙伴自由交流,充分对话的时间。回到自己的座位,笔者请教师说说从表格发现了什么,大家在愉悦的氛围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 法。显然,第二个环节激发了教师主动交流的愿望。
笔者还没说出第三个环节的内容,一位年轻的老师掩饰不住内心的喜 悦,激动地说:“是我限制了孩子,他们才不爱玩我提供的纸牌。”在大家自发的 交流中,水到渠成地进入第三个环节。教师在笔者的引领下,回顾幼儿的表现和 自身的行为。笔者认真倾听记录的同时追问教师,接下来准备怎么做?此时,尽 管在说自身问题,教师的表情都很自然,态度没有丝毫的抗拒,气氛一反常态地 轻松。教师的思维也格外活跃。最后,在第一个环节认为高老师材料选得好的那 位老师,主动谈参加教研的体会。从她的发言能够听出,她已经意识到教师不自 觉的行为,会限制幼儿的游戏。她会在今后的活动中多看、少说。显然,第三个 环节引发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强化了“研”的动力。
一个半小时的教研结束了,整个过程我没有感觉特别用力地去“引”, 各个环节的衔接自然顺畅,一气呵成。接下来的学区研讨活动中,笔者迫不及待 地把第一次体验到的这种感觉,告诉彭老师和前来观摩的业务园长们。大家对这 次教研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认可。
虽然这次开放活动的效果很好,但是过程中笔者并不潇洒。用“痛并 快乐”来形容笔者的感受,一点都不为过。痛主要是过程的茫然与纠结,乐是收 获成功的经验。这次亲身尝试、体验,让笔者能从教师的反映判断,什么是“落 地”的教研;
让笔者在回看、梳理这一过程时思考,怎么设计“落地”的教研。“落 地”的意识也会一直陪伴笔者,迁移到今后设计的每一个教研活动中。让“落地” 成为笔者组织教研,推动教师自主研究的追求与动力。
付琪(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东四五条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