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语文教学过程的生长价值】 价值挖掘

挖掘语文教学过程的生长价值

挖掘语文教学过程的生长价值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逐步由知识本位走向人 的综合、主动发展为本。这一新型价值参照系的建立,会促 进课堂教学在思维、方式、内容、过程、路径、功能等维度 实现实践转型,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育人价值”的深度挖掘 与转化,创造课堂中新型的师生生活方式。以促进人的发展 为核心的课堂,需要每一位教师实现教学过程设计和展开的 转型。

一、灵动教学背后有结构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学程序往往表现为以教师活动为 主线的环节编制。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备教学程序即教学环 节。然而,教师对一堂课教学环节本身的过程价值尚没有得 到充分的认识,更没有在实践层面得到具体突破。

面对具体学生的课堂教学是灵动的,但却内蕴逻辑结构 功能和过程价值,我们要帮助教师更新观念,认识课堂教学 的逻辑结构意义,认识课堂教学环节关系把握中的育人内涵。

1.教材结构非教学结构 传统的教学程序大多受“五环节”影响,就小学语文课 堂而言,其中新授环节的流程主要以文本结构展开。前不久, 我听了两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海伦·凯勒》。其中一位年 轻教师的执教环节是这样的:首先复习课文主要内容,然后 学习2~5小节,了解海伦是怎样学会用手说话的。随后组织 学生学习第6小节,了解海伦是怎样学习开口说话的。最后学习课文结尾,说说对海伦的认识。

另一位教师的教学环节除了问题不同之外,教学程序雷 同。受语文教学教什么的内容确定影响,多少年来,按照教 材内容的逻辑结构组织推进教学,是一线语文课堂的基本常 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关注教学过程内在逻辑的育人 价值,没有意识到教学环节之间逻辑结构的育人功能。

2.教学结构有向心力 前不久,薛法根老师执教了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剪枝的 学问》一课,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
(1)听写词语,指导生字书写,理解“成熟”的不同 含义。

(2)初读全文,体会写作顺序,了解文章内容。(渗 透时间顺序的不同表达方式,读懂课文内容的基本标准,以 及主要方法) (5)四读课文,体会“学问”的多层含义。

通过比较这个教学过程的展开环节,我们可以发现,以 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为核心,薛法根老师的 执教环节并不是呈现的教材结构,而是教学结构。他的教学 环节结构呈现出以下特点:从初读、再读到三读、四读,每 一次的阅读都有不同指向的能力培养目标。每一次的阅读都 是站在文本的整体感知立场去体会、把握和提升语文能力。

每一次的阅读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新提升。

张祖彤先生曾经指出,凡是一流的教学方案,都应该是一个严谨的向心结构。向心结构,这个“心”很重要,“心” 就是我们语文课堂要达成的目标。它好比诗人写诗、画家绘 画、音乐家谱曲的一种灵感,由此引发创作的冲动,衍生出 万千气象。

二、意义结构过程有生长 由于教师在价值观念上一直是以自己如何教为核心,忽 视了对语文课堂推进的研究变革,教学过程往往会是有活动 无推进,有教学无生长。

1.教学结构非活动叠加 拿到一篇教材,一般的语文教师首先思考的是这里可以 设计什么活动,那里可以设计什么活动,这里有什么点可以 挖掘,那里有什么点可以挖掘……把亮点活动设计作为自己 备课的核心和实施的核心。

有的教师把一堂课自己想要完成的几个教学任务,都认 真地组织了实施。但是,教师往往没有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环 节之间的关联问题和内在逻辑关系。用卜玉华老师的话来说, 这样的教学因为不讲求环节之间的内在逻辑,学生无法根据 前一任务推知下一任务而无法主动参与教学的建构,只好被 老师牵着鼻子,东一下西一下,弄得稀里糊涂。

事实上,这样一种随意堆砌式的教学结构形态,在小学 语文课堂中普遍存在。一堂课的实施是在一种整体关系下的 具体环节之一。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明确小学阶段学生语文素 养培养的长程性目标和本年段的具体目标,通过具体的文本去组织实践的转化。课堂教学的结构不是活动的叠加,而是 围绕核心素养提升的环节推进。

2.教学结构有层次性 教学环节是有内在逻辑的,它既需要符合由易到难的认 知逻辑,又要符合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和学生学习建构的经 验逻辑。

让我们再看看王菘舟老师执教的《二泉映月》的教学环 节:
(1)发现一道风景。

(2)体验一段人生。

(3)感悟一片情怀。

(4)理解一首曲子。

王老师把第一个教学层次定位在理解“二泉映月”这道 “景”上,把这篇课文教学的第二个层次建构在理解“阿炳” 这个人身上。王老师从“二泉映月”这道风景入手,并勾勒 得如诗如画。“二泉映月”越美,对阿炳来说越是命运的坎 坷。王老师利用审美“落差”,让学生产生的强烈情感体验 融进一个艺人的“情怀”。最后,王老师引导孩子理解《二 泉映月》这首名曲。王老师执教的《二泉映月》就是通过教 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台阶,让“二泉映月”这处景观走进了 孩子的心里;
让盲人艺术家阿炳站立在了孩子的心中;
让《二 泉映月》这首名曲走进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围绕核心素养的提升,设计向心结构,并且让这向心结构呈现出一定的内在层次性,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但有利于 学生掌握语文能力,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并建构自己的有 意义学习。这样的教学结构是从环节推进的时间意义上来讲 的,是指向先推进什么、再推进什么的纵向结构意义。

三、预设结构推进有弹性 有了教学结构的纵向层次设计,还并不意味着教学结构 的生长价值。传统课堂的形态基本以环节1、环节2、环节3、 环节4……这样的线性表现为主。这样的教学结构也称“阶 梯式”。由于单一线性的结构机械推进,课堂常常会出现环 节复现、割裂的毛病。

1.教学结构非机械线性 大多数教师执教时,更多的是只期望流畅地完整地呈现 精致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地展示出自己的能力,而不关注每 一个学生真实的生命成长。

例如有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路花香》一 课时,在练习分角色朗读水罐的第一次道歉时,设计教学环 节首先是分角色读好书上的第一次对话,随后组织学生把他 们说话状态的词语加进去,再分角色读一读。最后教师组织 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分角色读好第二次对话。

结果,在教学推进过程中,学生一开始就自己加进了人 物说话状态的词语。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些具体学情不加关 注,忽视了生动的教学现实,依然认认真真按照原来设计的 板块推进。这样的课堂教学,有预设的教学结构,却没有过程的灵动融合。

2.教学结构有弹性美 在以前的课堂推进过程中,教学基本就是按照教学设计 的内在逻辑进行环节转换。如果按传统的规定的路径走,是 不会出岔子的,教师是有“安全感”的。所以教学过程就只 有纯粹的线性串联。任何活动,不管具体学情,教师依然单 一地执行原有的教学环节设计。事实上,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的课堂呼唤动态灵动的融合性环节,所以我们提倡并联式的 链接设计。在具体教学环节设计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学 生的了解,设想学生可能会有哪些情形出现,如果怎样,我 如何应对?在课堂推进中灵动展开教学活动。

前不久,我们的一位语文老师在执教四年级的类文比较 阅读《蚂蚁》一课时,教师呈现说明文《蚂蚁》中的事例和 记叙文《蚁国英雄》中的故事,围绕“文体特点的感悟”这 一核心目标,展开了这样的对比阅读教学结构:
(1)学生提到说明文中句号为主,记叙文中有惊叹号。

(2)教师呈现一组带惊叹号的句子,体会这样的语言 表达的效果。

(3)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文本在语言表达上是否 还有其他特点。

(4)学生提到说明文语言简单普通,记叙文语言生动。

(5)教师呈现一组写“火”的三句描写,进行记叙类 文本描写性语言的特点感悟。教师要把课堂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和可变化因素引入 过程设计。在多元互动的教学推进中,教师要即时捕捉和判 断学情,灵活调整教学结构。在上面这个案例中,教师在教 学环节设计中,围绕“同样写蚂蚁,这两个文本有哪些不一 样的地方呢?”进行了充分预设,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灵活 展开教学组织,在教学过程的实际展开中,综合性地调用一 切资源,推进目标的达成。

在很多教师的课堂中,教师往往不尊重学情,利用自己 的“权利”硬生生地终止学生的交流,直接推进预设的教学 环节。一方面可能认为与其让学生争论,不如自己的直接点 拨省时省事;
另一方面也担心学生的发言超过自己的预设后 无从应对。这使得教学呈线性发展,细而直,无法向深度和 弹性方面寻求突破。而在促进学生综合成长为核心的新型课 堂,教师应该丰富每一个教学环节,变单薄的“直线”为“立 体”,不断生成课堂教学新的发展节点,整个教学过程灵动 而富有生命力,追求教学结构的有机融合性、灵动创造性。

只有环节,忽视结构生长性的课堂教学,是假性成长的 课堂教学,只有多样的教学活动,没有层次递进性的课堂也 是假性成长的课堂。课堂教学中的真实开放性、灵动结构性、 综合生长性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逐步递进的。我们的课 堂关注每一个学生真实的生命成长,“学生立场”的建立, 帮助我们获得了新的学科教学价值观。教学研究中“人”与 “事”的关系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转化,直接呼唤学科教师对目标制定、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展开等教学环节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