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船下篙才能船行千里 --由《七颗钻石》教学引发的思考
靠船下篙才能船行千里 --由《七颗钻石》教学引发的思考 摘要:《七颗钻石》教学脱离原先的设计,根据文本特点和学 生实际开展教学,有了意外的收获。这恰恰印证了“靠船下 篙”,才能“船行千里”。
具体而言:课前,在教学设计 中适当留白,留下思维的余地,以期达到动态生成;
课上, 善用临时插曲,凭借教学机智随机应变、因势利导。
一、课例描述 《七颗钻石》是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一篇童话故事, 被选入苏教版初中语文 七年级上册。故事梗概是:一个小姑娘在 旱灾后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她的爱心使水 罐一次次发生神奇的变化,最后, 从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课堂上,在学生感知了课文的整体内容后,教学进入研 读环节。研读童话主题时,我按照备课的设计思路,打算从 标题入手启发学生领会“七颗钻石”的象征意义,于是,抛 出了预设的问题:故事为什么不以“大熊星座的由来”或“神 奇的水罐”为标题呢? 讲台下反应平平。
按照流程,下一步开始小组讨论。
我在学生中间巡视时,无意间发现顾昊月同学课本插图 上那个小姑娘的衣裙被涂上了红颜色,问她:“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可能以为要挨批评,顾昊月红着脸,头垂得低 低的:“我觉得童话里的这个小女孩特别美丽……” 插图?女孩?美丽?我不由灵机一动:理解课文主旨, 不妨就从课本上这幅插图着手! 我对全班同学说:“文中的小女孩,在每个人的眼里形 象可能是不一样的。如果给插图里小姑娘的衣裙着色,你想 象中的小姑娘可能穿着什么颜色的衣裙呢?”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争先恐后,抢着发言。
陈楠钰说:“在我的想象里,小姑娘穿着白色的衣裙。
因为小姑娘找到了水,自己没有喝却留给了妈妈,甚至是送 给了小狗和不认识的陌生人,小姑娘的心灵就像她的外表一 样纯洁。” 我还没有插得上话,邓伟就高高举起了手:“我觉得小 姑娘应该穿着蓝色的衣裙。小姑娘孝敬亲人、同情需要帮助 的人、爱护小动物,她的爱像蔚蓝的天空一样广博。” “我眼中的小姑娘应该会穿着绿色的衣裙。课文第一段 说:‘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 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及动物 都焦渴而死。’可是,小姑娘找到了水,并从水罐里面‘涌 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正是善良纯真的小姑 娘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希望,我觉得象征希望与生机的绿色最 适合她。”我忍不住和同学们一起为陈严精彩的发言而鼓掌。
掌声未落,席季鑫已经站了起来,他若有所思地说:“既然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我觉得她的衣服应该是灰不 拉叽的,因为没有水洗啊,她的衣服可能已经脏得看不出颜 色了。” 班上一时陷入沉默。不得不承认,他的话也是有道理的。
这时,我觉得总结的时机到了,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 可爱的小姑娘,然后又画了北斗七星。
我问:“大家看到,黑板上,老师没有赋予小姑娘任何 色彩,因为在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有着独特色彩的美 丽女孩,她的美丽不是因为她的外表,而是因为她的心灵。
现在,大家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 ‘七颗钻石’为题呢?” “七颗钻石象征着小姑娘的爱心!”胡亦波抢着回答。
“是啊,小姑娘充满爱的付出感动了上天,于是水罐里 跳出了七颗钻石并涌出了巨大的水流,干旱的世界因此再一 次有了生机和活力 。孩子们,让我们满怀爱意,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完课文后,我继续问:“水罐里跳出的仅仅是七颗星 星吗?” 何洋怀站了起来:“我认为它们象征了小姑娘的爱心。” “还代表了母亲对她的爱!”有学生紧接着补充。
“也就是说,这七颗星星象征着人世间孝顺父母、舍己 为人等一切最美好的品质,一颗,两颗,三颗…… 它们在天空中永远给我们带来光明和希望,指引着我们人生的道路。”我乘机总结。
讲台下,几十双眼睛闪闪发光。
二、教学思考 这一课的教学脱离原先的设计,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 际开展教学,有了意外的收获。这恰恰印证了“靠船下篙”, 才能“船行千里”。
(一)课前的教学设计要适当留白 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的状况:教师按照预定的教案完 成教学任务,期望学生能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做出回答,如 果学生答不出来,就绕过出现的问题,继续往下讲……就这 样,精心设计的教案仿佛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 着讲台上的教师以及讲台下的学生。
布卢姆说:“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 成。”确实,课前精心预设很重要。但是,在我们动态的教 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如同流动的泉水一样没有定势,过分 固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显然不是明智之举。所以,我们的 教学设计可以详细,但不可过于精细,需要有意识地留下些 许空白。
“留白”本是艺术的表现手法,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 的空白,是中国画的一种布局与智慧。画如果过满、过实, 构图上就失去了灵动与飘逸。同样,课堂如果过满、过紧, 学生也会失去主动求索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学 设计中应该适当留白,留下思维的余地,以期达到动态生成。比如课堂提问,有教师追求问题链的预先设计,其实不妨 找准切入点,以一个大问题提契,小问题则根据课堂上 学生的实际反应随机生成。从实践来看,这种留白手段的运 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拓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思 维的空间,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语文教 学实处含虚、虚处含实,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的临时插曲要巧加利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 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 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在课堂上,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插 曲,而这些插曲,往往是良好的教育契机,关键是教师能不 能凭借教学机智随机应变、因势利导。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学习”,并对教师 课前的准备和课堂的现场调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 学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的教师不仅要能快速捕捉教学活动 中的各种有效信息,而且要能灵活果断地采取针对性措施, 以保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比如,飞进教室的一只蝴蝶, 可以和有关的唐诗结合到一起;
突然下起的一场大雨,可以 成为写景的素材;
忽然响起的手机铃声,可以是感悟亲情的 最佳通道……但是,教学机智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它是 教师教育素养、日常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与积累。所以,语 文教师在用心钻研教材教法的同时,更应该博览群书,积累 相当的文化典故、文学常识、诗词佳句、科普知识等,还要多看心理学书籍,充分了解学生,对他们的心理表征做到心 中有数。这样才能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教育智慧,以“不变” 来应对课堂上的“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