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科_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阶段教师素质的提升方法

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阶段教师素质的提升方法

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阶段教师素质的提升方法 一、教师要正确理解素质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 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德、智、体、美、劳待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 接班人。”我们每位教师要认真领会素质教育的内涵。从过 去的那种“语文、数学、英语是主科,认真对待;
其他的是 副科,可上可不上”的偏见中走出来。

二、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 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学生,所以教师要提高 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有坚定正确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强烈的爱 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尊心,愿意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 斗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积极拥护素质教育。

三、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及业务素质 教师的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直接关系到能否尽心竭力 的以忠诚事业、热爱学生的态度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应该坚定献身教育事业的信念,正确当前信息技术 与学科深度融合阶段教育工作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全身心投 入到教育工作中去,在困难和挫折的磨炼中。增加自己的承受力。

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 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 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素质教育要面向整体, 所以,不论相貌、性格或性别各异,也不论学习优劣,教师 都要一视同仁,不偏爱,不歧视,尤其是对待学有困难的学 生,对待“不守规矩的调皮学生”,更应该特别爱护,尊重 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还要把学生当做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 才来培养,而绝不能把学生当做自己追求名利的工具。让学 生在“师爱”的沃土上茁壮成长。

小学教师的文化素质,具有“通才”的特点,这就要求 我们扎实地掌握小学语文、数学、艺体知识和才能以及必要 的劳动技术知识技能,同时还要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可以满 足小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小学生对什么事情都很敏感.经常 向老师提出“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上至天文。下至 地理,从远古到未来,从宏观到微观,无所不想知道。为此, 教师要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以及各类刊物不断增加自己的知 识储备,用自己的见识对孩子正确引导。

四、摒弃陈腐的教学思想,对立现代化教学理念 首先,要树立现代教学任务观。传统的教学任务观,只 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甚至作为唯一的任务。在 这种观点影响下,多数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发展学 生的能力,忽视渗透思想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通过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 力,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并且陶冶健康的情操。锻炼坚强 的意志和性格,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

其次,树立现代教学质量观。传统的教学质量观是什 么?简单地说,就是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的唯一 标准。教学质量,不仅要看书本知识,而且还要看技能,解 决实际能力的水平以及思想、情感上受到什么教育。不要给 学生施加太大的压力,作业负担不能过重。

第三,树立现代教学的学生观。不要总是把学生看成是 消极接受教育的对象,应该绝对服从教师。学生在课堂中是 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 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创造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同时又要 对学生严格要求,正确引导。

五、改变教学方法。努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但在当今信息 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阶段,不仅要完成传授基本知识和训练 基本技能的任务,而且还要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 渗透思想教育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信息 技术应用技能,并且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提高自 身的教育技术水平。在现代教[dYlW. 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 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系统方法促进教育效果优化的实践活动。它已经不单纯是一种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正在成为一种 引导和启发学习的过程。

在过去,如果说教师能够依靠一本教材、一块黑板和一 只粉笔培养出理想的人才的话,现在则远远不够了。随着社 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必须从知识本位的教书匠 形象发展到人的发展本位的专家形象。单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就可当教师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作为教师,学会运用现代 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等已成 为基本要求,也即是说,作为一位中小学教师。只有掌握了 基础教育所需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才能有效地获取信息,熟 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真正适应基础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