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学生宅现象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问题和策略]

高职学生宅现象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问题和策略

高职学生宅现象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问题和策略 “宅”是一个舶来词,来源于日本的“御宅”。早在2008 年,新浪网的统计结果显示,约有5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和 身边存在“宅”现象。本文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6个分院三 个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以文献研究、个案访谈、问卷调 查、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高职学生“宅”现象以及学生对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进行了调查研究。问卷以封闭性问 题为主,兼有少量开放性问题。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9 份,有效问卷271份,有效回收率为93.77%。采集高职学生 “宅”现象调查的第一手数据,探索适合当今高职学生群体 身心发展需要的、更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

一 当代高职学生“宅”现象现状及成因 首先,高职学生对“宅”现象态度的分析。调查高职学 生周围同学“宅”的程度时,13.28%的人认为非常严重, 51.66%的人认为较严重,认为不严重的占35.06%。学生对待 “宅”现象的态度,42.80%的人持否定态度,认为“宅”不 健康;26.57%的人持肯定态度,认为“宅”是必要的,不会 产生问题;30.63%的人则持中立态度,认为“宅”无所谓好 坏之分。对于“宅”现象的利弊争议,调查显示22.51%的学 生认为利大于弊,42.07%的学生则认为弊大于利,还有 35.42%的学生认为“宅”属个人自由,持利弊相当的观点。

由此可见,大多数高职学生对于“宅”现象能思辨地看待, 对于“宅”有清醒和理智的认识。其次,“宅”现象对高职学生的消极影响分析。调查统计数据显示,高达68.63%的学 生认为长期处于“宅居”生活对于身体健康有不利影 响;56.46%的学生认为“宅”对学业有不利影响,使自己惰 于专业学习;30.26%的学生认为“宅”会使自己的消极情绪 增加;24.72%的学生认为“宅”会使自己与现实社会脱节;还 有12.18%的学生认为长时间“宅居”会形成依赖性。“宅生” 中有60.10%的学生遇事采取逃避态度,63.55%的学生有沉迷 网络现象。客观来看,适度地“宅”可以帮助学生放松身心, 缓解现实压力,但沉迷地“宅”甚至把“宅”当成生存方式, 会给高职学生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

2.“宅”现象成因分析 第一,抗压和受挫能力弱。在调查学生出现“宅”现象 的原因的多项选择中,28.41%的学生认为当代社会学习生活 竞争压力大,访谈中三分之一有过“宅”经历的学生表示学 习生活受挫不知如何应对,从而选择逃避现实。还有一些学 生对未来的职场生涯充满迷茫,不愿脱离父母和教师的庇护, 面对竞争压力采取“宅居”逃离现实的态度。第二,不善于 处理人际关系。在“宅”现象产生的原因调查中,11.07%的 学生认为是性格内向而怯于与人交往导致,30.63%的学生则 认为是独生子女缺乏人际关系处理经验。当代的高职学生多 数是独生子女,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我行我素,容易被班级、寝室、各种 学生组织和社团等学生小集体所排斥。还有部分学生因为性格内向,进入高职学习阶段在新环境里迟迟不敢大方地与同 学交往。这两类学生都会因人际关系不畅,逐渐发展到不愿 与人交往,偏爱“宅”在寝室。第三,自律观念差及沉迷网 络。调查数据显示,有45.02%的学生内心迷茫,自制力缺乏, 自律观念差,容易沉迷网络而无法自拔。65.02%的学生“宅” 在寝室多数时间用于上网。“宅居”在寝室的学生中,有高 达91.63%的人上网只是打游戏、追电视剧和聊 二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高职学生“宅”现象的作用 分析 1.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宅”现象的积极作用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常采用硬性手段,通过灌输教育、适 度的批评和处罚以及专门监督迫使学生在短期内服从,矫正 其行为。其操作方法简单易掌握,教育效果产生周期快,在 处理学生“宅”现象中的突发问题上迅速有效,可以有力阻 止突发问题的扩大和加深。从一线思政教师的实践反馈来看,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手段在针对学生中“入宅”不深、 宅龄较短、荣誉感较强的群体实施效果明显。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应对“宅”现象时还存在一 些弊端,主要体现在:(1)教师的传统观念导致“宅生” 多存在偏见和歧视,教育过程容易受到学生抵制。表现为教 师居高临下,先入为主的教育观念,命令式的教育手段,导 致教育内容很难内化为学生内心的正确观念;(2)教师仅仅 矫正学生“宅”行为本身,未能规划好学生“出宅”后的心态和平台。教师在告知学生“宅”行为带来的危害和消极影 响后,如果没有帮助学生适应高职教育阶段的人际交往和学 习特点,没有让学生对高职生活树立足够信心,那么学生即 使“出宅”后也会因找不到心理和现实寄托,重回“宅”生 活;(3)现实教育手段和方法比较成熟,但对学生网络虚拟 世界的教育成了短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对学生校园 环境中现实行为的规范,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也局限于校园环 境中,未延伸到学生的网络生活中,因此在解决学生“宅” 现象中常见的网络依赖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

三 应对 高职学生“宅”现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 1.思政教师应树立科学观念,以耐心的态度有针对性地 对“宅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面对有“宅”倾向的学生,思政教师不应歧视和排斥, 在充分了解学生“宅”的原因和程度的基础上,再实施针对 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里,思政教 师往往采取联络家长、班主任、寝室楼长等学生监护人员, 多头围堵,严防死守,通过现实施加压力和剥夺机会,迫使 学生放弃“宅”行为。然而,最后的教育效果总是事与愿违。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结果,除了与外部事件等刺激有 关外,往往与个人的情感、情绪、认知有着密切联系。思政 教师如果不耐心地主动去与“宅生”交流,进而了解学生“宅” 的内因,明确学生内心真实的需求,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效果就会事倍功半。2.增强“宅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的自信,鼓励学生的点 滴成就,引导他们尽快走出“宅区” 调查显示经历过“宅”现象的学生中,有84.73%的学生 认为心理上存在学习和就业带来的压力,23.15%的学生认为 压力较大,10.84%的学生认为压力非常大。通过访谈发现, 不论是选择压力较大或者压力很大的学生几乎都属于“宅” 的程度较严重的范围。访谈的“宅生”中,一半以上认为自 己成绩平平,没有特长和才艺,不受同学们注意,因此自身 的学习动机不强,有着不同程度、或长或短的“宅”经历。

因此,思政教师在日常教育中需要重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善于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培养学 生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早日走出寝室找到现实中 展现自我的舞台。

3.现实教育与网络沟通两手都要抓,扮演好学生的师长 与朋友双重角色 4.关键是增强学生的自律观念,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 力,帮助“宅生”彻底出“宅”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将教育内容进 行内化,树立高职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只有帮 助学生建立自律观念,掌握自我管理能力,“宅生”才能真 正彻底地主动出“宅”。调查中,48.28%的学生表示对“宅” 生活和环境比较依赖,说明这些学生已经对“宅”生活产生 了惯性,适应了“宅”的生活方式。这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强,意志薄弱,受挫能力不强,生活态度消极,自理能力较 差,究其原因常与家庭教育、个人性格、生活习惯等因素密 切相关。这就需要思政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形 成和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思政教师在对宅龄较长、依赖心理 严重的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充分利用教育学和 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技巧,帮助学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恢复学生的正常社会生活,使其 最后能自己出“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