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善举主题道德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研究]凡人的善举

凡人善举主题道德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研究

凡人善举主题道德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研究 摘 要:凡人善举,作为现代公民的一种良好的行为 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凡人善举”道德 实践活动,以道德领域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以微信作为传 播媒介和途径,将个人与社会、道德与行为、理想与现实的 关系辩证统一起来,从而使传统的道德价值准则具体化为具 有实践性的现实价值目标,并进一步升华为理想价值,最终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道德支撑 和重要保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平台。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2-2589(2015)20-0186-02 一、利用微信传播正能量加强“凡人善举”主题道德实 践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这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建设的新要 求。《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 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加强网上思想 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一个国 家在网络媒体中文化阵地建设的好坏,直接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微信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媒介,不仅是单纯 承载、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是文化交流、文化创造的新平台。

充分利用微信这一平台将网络思想文化建设融入文化建设, 率先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阵地的新内容。

其次,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方式。

微信的出现和发展使信息传播向图片、视频等多样化方向衍 生,应用的领域也从最基本的短文字通讯扩展至文化、娱乐、 商业、服务领域。可以说,微信在更大的程度上满足了人们 对话语权的欲望,使得“草根”也具有变成舆论焦点的可能。

但恰恰是微信这种“人人都是麦克风”“娱乐至死”的理念, 令大众舆论更加难以掌控,也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 大的挑战。但是若将这种挑战转化为机遇,占领微信这个网 络传播制高点,净化我们的媒体网络环境,对于不良的舆论、 网络暴力、网络谣言坚决打击、正面引导,就可以向人们展 现积极向上的观念,传播正能量。

二、利用微信传播正能量加强“凡人善举”主题道德实 践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的现状 利用微信作为传播媒介和途径加强“凡人善举”主题道德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建设,是一场将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 题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来倡导全社会范围内的道德实践活 动,以微信的优势来极力倡导正能量的传播,将个人与社会、 道德与行为、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辩证统一起来,可以极大地 促进良好道德规范的形成,从而使传统的道德价值准则具体 化为具有实践性的现实价值目标,并进一步升华为理想价值,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平台。如今,微信以 其高速的发展和广泛的普及以及庞大的受众群体和传播模 式的优势正在重塑社会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机制,无论是普通 用户,还是意见领袖和传统媒体,其获取新闻、传播新闻、 发表意见、制造舆论的途径都不同程度地转向微信,它既是 社会舆论的显微镜,又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在这种情况下, 亟待以微信手段进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 究,并具体落实到“凡人善举”主题道德实践活动的长效机 制中,运用新媒体中系统的、动态的、全面的观点渗透到公 民的价值观中,令公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达到持续不断的、动态发展的效果。

三、利用微信传播正能量加强“凡人善举”主题道德实 践活动长效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对微信影响力的重视不够政府对微信平台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建设高 水平的微信平台提升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平台的高度。微信 平台是否具有影响力,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政府对外的形象和 内部社会的民主化程度。诚然,很多地方政府具有重视建设 当地的微信平台的意识,也希望将其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宣 传平台,但是找不到合适的途径。

2.发布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 尽管一再提倡多元化、多样化,但是微信平台在内容的 选材上并没有跳出传统新闻的限制。各个媒体公众账号之间 选题的同质化不但会使微信平台的信息过载,令受众对推送 信息感到疲劳,也不利于微信平台发展环境的营造,阻碍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途径。当前,微信平台即时语音 消息等特色功能并没有被很好地利用,相比前几年大热的彩 信手机报,除了运营成本低廉以外,组合图文专题并没有更 多优势,并不能体现微信作为道德实践活动手段的优势,也 很难维持受众的好奇心。

3.缺少科学的运行制度和管理队伍 打造一个具有正确价值观的社会舆论微信平台,需要重 视管理者水平和管理制度的完善。现有的网络平台都没有明确的运行制度,标准模糊,人员也不是专业配备,管理队伍 松散,对价值观导向的具体措施也毫无规划。

4.数据分析匮乏 当前微信功能设计尚不完善,使得在这一平台上培育和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难度。微信平台虽然能够 获取一定的用户基本个人信息,但是对用户兴趣、浏览领域 及阅读内容不能进行数据分析及归纳,如信息单一浏览次数、 用户单日浏览时间段、哪类人群具有传播信息的内在需求、 哪类信息具有传播的可能性等,这些数据分析都十分匮乏, 因此不能有效地、具有针对性地将道德实践活动普及到全部 用户,更不能灵活地、生动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入信 息平台。

5.推广力度不足 相对于具有娱乐性的商业类公众账号,被赋予培育和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命的文化类公众账号却普遍缺乏 具有吸引力的推广手段,如“央视新闻”微信平台目前仅依 靠粉丝沙龙、语音对话等基本模式,这意味着很难触及订阅 用户以外的人群,在推广道德实践活动上欠缺力度和新意。

四、加强“凡人善举”主题道德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的方法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践行,对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来 说,知是基础,行才是关键。鉴于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 “凡人善举”主体道德实践活动正是一种以实践深化理论的 具体形式,利用微信最大程度地传播正能量,以此完善公民 志愿服务制度、广泛开展学雷锋、学道德模范等,以系统的、 动态的、全面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人们的思 想意识中,促使含有正能量的信息流更好地在网络受众之间 传递,促使人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提高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质量和效果,增强当代 公民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增强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1.坚持从实际出发 利用微信加强“凡人善举”主题道德实践活动长效机制 建设,必须立足于人们的现实需求和价值诉求,既传承优秀 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吸纳新型的现代文化精髓,实现阶段性 目标与长远性目标、价值目标与历史进程的统一,在培育和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以 一套标准、一个模式来推进道德建设,必须根据不同地域文 化、不同素质层次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广大群 众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做到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实事求是。

2.注重舆论引导和内容创新 利用微信加强“凡人善举”主题道德实践活动长效机制 建设,必须始终围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 律。在微信平台上注重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个人品德的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弘扬 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充分运用微 信这一引导舆论的新阵地,不断解放思想,紧跟时代步伐, 突出时代特色,反映时代需求,不断加大“凡人善举”道德 实践活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3.强化实践理念 利用微信加强“凡人善举”主题道德实践活动长效机制 建设,必须大力倡导“意在善、贵在行”和“内化于心、外 践于行”的实践理念。一方面通过强化善行意识,使之在思 想上扎根,令民众在行动上将道德自觉外化为良好的道德行 为,另一方面注重搭建道德实践平台,积极组织开展旨在弘 扬优秀思想道德、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节庆、纪念日礼仪活 动,将知、情、意、行有机地统一起来。4.善于统筹协调 利用微信加强“凡人善举”主题道德实践活动长效机制 建设,必须统筹兼顾、合理协调。“凡人善举”主题道德实 践活动涉及各行业、各领域,具体过程的实施需要社会各界 多管齐下、各司其职。微信作为传播的媒介和平台之一,必 须携手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其余大众传媒形成一股 合力,在深入挖掘和大力宣传涌现出来的重大典型的基础上, 大力褒扬善人、善事、善举,坚决鞭笞种种不道德现象,形 成有组织、有部署的公共舆论压力和社会道德强制力,成为 扬善抑恶的舆论强势。

5.健全表彰和考核监督机制 利用微信加强“凡人善举”主题道德实践活动长效机制 建设,必须健全表彰和考核监督机制。只有通过制度来保障 和激励先进模范人物,才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自觉参与、 自觉践行、自觉养成,保障“凡人善举”实践活动具有长效 实施的可能性。不仅要建立“善行档案”、制定“好人好报” 的奖励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更要尽快健全考 核监督机制,重视社会督导的重要性,综合运用教育、经济、 法律等手段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参考文献:
[1]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 播电视出版社,1999,1l. [3]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 [M].郭镇子,徐培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 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编委会.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 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11. [5]单晓彤.微信传播模式探析[J].新闻世界,2013(2). [6]刘颖.微信传播问题刍议[J].电影评价,2013(3). [7]Social Media.CMU Researchers Analyze TwitterSentiments[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0(6). [8]Takeshi Sakaki, Makoto Okazaki, Yutaka Matsuo. Earthquake Shakes Twitter Users:
Real-time Event Detection by Social ensors[J]. Raleigh.N -C.USA,2010 (4). [9]C. Michael Elavsky, Cristina Mislan, Steriani Elavsky. When Talking Less Is More:
Exploring Outcomes of Twitter Usage in the Large Lecture Hall[J]. Learning, Media and Technology,2011(3). [10]Hend S. Al-Khalifa, Rasha M. AlEidan. An Experimental System for Measuring the Credibility of News Content in Twitte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b Information Systems,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