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医文化问题便得到了中医学术界的普遍关注。1996年《上海中医药杂志》率先开辟《中医文化》专题栏目,标志着对中医学与 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关系认识的进一步深入与有关研究的进一步自觉。新近则又出 现了基于价值这一全新视角的中医文化研究等。
那么,把以自然科学为学科主体属性的中医学视为文化现象是否合 理?倘若合理,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又是怎样一种关系一同一?相异? 抑或同中有异?文章试就此作一探讨。
科学与文化的前因后果 鉴于文化概念极其复杂的歧义性使得定义文化概念的种种努力不可 避免地陷入于困境的教训,本文的“文化”一词仅指向文化的核心—哲学。
1.西方文化背景中科学与文化关系断裂及其前因后果关系的重构 近 代以来,科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日趋断裂成为“鸿沟”彼岸的“两极”。其直接后 果:一是导致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双峰对峙”。二是导致了人文科学的危机, 人文科学曾经生机勃勃的时光一去不复还。三是导致了科技完全脱离人文的指引 而走向异化。
正是在科技与文化关系断裂及其衍生的日益严峻的现实面前,西方思 想界展开了科技与人文之间理解、沟通与对话的努力。1977年8月11日-19日,在 第15届国际科学史会议上,李约瑟博士提出了“将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征象”的观点。
1998年1月,在诺 贝尔奖得主的巴黎集会上,其宣言的开篇便是:“人类要生存 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该语无疑蕴涵着这样一种基本 判断一一科技与人文关系断裂其根源在于西方原子论哲学文化背景,而在以孔子 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学文化气一元论智慧中科技与文化的关系呈现的则是另一 番情景,并有助于克服科技人文关系断裂所导致的人类生存危机。致力于科学技 术(包括医学)与文化之间沟通的努力,“中美高科技发展中的人文因素学术研 讨会”称之为“合理重建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实际上只是还科学技术与文化本然 关系的真面目。因为,“所谓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正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社 会以及人自身过程中形成的两种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它们应该是互补的,而不 是相互排斥的”。2.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中科学与文化的“共轭”关系 袁立指出:“在中华 科学学术体系中,社会政治科学必须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其中对人文 学术的把握又是从自然科学成果到社会科学成就间的必然联系环节”,“国学是将 自然发现自然规律直接应用到人文科学再贯穿到社会科学的体系”。据中国科学 院院士陈可冀先生的观点,这种关系即“共轭”关。
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前因后果 文化是医学诞生的土壤,中医学作为人类医学文明具体形态之一,其 成长同样是一个文化过程,其发生、发展与变化同样离不开在相应文化中的前因 后果。
1.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步演进 据笔者与诸多同仁的研究结论, 中医学在其身后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古代文化始终保持着同步演进的 关系,这种“同步”主要包括两个内涵:首先是性质上的同步。如春秋战国秦汉时 期的以表知里、类比推理、类比说理医学实践与气一元论哲学文化背景相呼应;
宋元时期理学思想的广泛渗透与“辨证论治”思想的全面推行;
明清时期随着西方 原子论哲学思想的东渐,出现了医学的本体论实践等。其次,是高峰时相以及高 度上的同步。每一次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都伴随着一次中医学的发展高峰,春秋 战国秦汉时期中医四大经典的问世,标示中医学发展的第一次高峰并从零星的积 累走向体系的形成;
晋、隋、唐时期,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出现了第二次高峰,同 样带来了中医学发展的第二次高峰,出现了医学高度综合及其伴生的分科兴盛局 面等。
2.中医理论的哲学化 中医学理论有着浓重的中国古代文化色彩,有 人把这一特点称之为“中医学的哲学医特征”。笔者则主张用“医学理论的哲学化” 来进行概括。
2.1哲学概念的移植、嫁接 中医学的一系列概念的确大量地来自于哲 学概念的移植嫁接改造应用,归纳起来有精、气、隐显、有无、形神、阴阳、五 行等所派生出的数量可观的医学概念,如脏腑之精(气)、藏象、形脏、神脏、 脏腑阴阳、五脏系统之间的生克、胜复、制化、乘侮、母子相及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概念的这种移植与嫁接决不是机械的拷贝甚至抄 袭,这主要因为这种运用无一不是“改造”中的运用,且不论嫁接等情况,即便是 不经嫁接的概念,在中医学中常具有不同于哲学的内涵;
另外,经过移植,同样的概念也常并不保留哲学领域中的全部运用特征。
2.2哲学理论作为说理工具 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以及中国古代的多学 科知识在中医学理论的构建过程中又提供了重要的说理工具。如精气学说使藏象 学说构建了精为脏腑精气生成之源、精气运行不息促进脏腑生理机能的藏象理论。
阴阳学说用于说明脏腑的阴阳属性,脏腑精气分阴阳,阴阳的对立统一推动脏腑 的生理机能活动,并维持了脏腑自身的协调平衡的理论等。
2.3哲学命题作为推理前提 在中医学术史上,历代医家不仅运用取象 比类于比喻说理、论证阐发,而且运用类比推理以发见新知。就藏象学说而言, 据笔者的研究结论,藉类比推理所发生的主要理论成果甚多,如心化赤为血、肺 气“肃降”、脾宜升则健、肝主疏泄、肾者主蛰等。
综上可见,“医易同源”“医道同源”与“医儒同源”正是对中医学与中国 古代哲学文化千丝万缕联系的概括。
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异同 中医文化十分广泛地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众多学派的理论成果,但中 医文化又决非中国传统文化的机械的拷贝甚至抄袭,其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理论思 想的高度上呈现的是同中有异的关系,这又为中医文化研究构思提供了最终的依 据。
1.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同 就研究的对象看,中医学研究的是 人,“人的存在……是儒家的基本关注之点”。梁漱溟先生指出:“中国两个重要 学派一一儒家与道家,差不多都是以生命为其根本”。
更为本质的是,中医学视野中的人乃“形与神俱”的完整的人,身心一 元的人,而且是把这一完整的人放在天地自然、社会这一最为广阔的背景和联系 中来进行考察的,即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素问·气交变大 论》)。这又与中国古代文化“究天人之际”的要求与对象相契合。如《汉书·司 马迁传》说:“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北宋哲学家邵雍 所主张:“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观物外篇》)等。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在研究对象的重叠上至少有3点:一是人以及 人的形与神俱规定;
二是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界宇宙的关系;
三是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或称人与社会的关系。2.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异 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对象 在相同的基础上又有着不同的一面,所不同者乃侧重点与理论目标不同。正因为 侧重不同,中医学的援哲人医既体现了哲学理论的运用,又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哲 学理论,如《论语·乡党》记载: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季康子送药,孔子拜谢接受,然后说:“我孔丘不了解这药的药性,不敢吃啊”。
可知孔子于医之未达,也正好说明中医学的补充发展作用。
梁漱溟先生总结自己一生的思想来源时说:“中国儒家、西洋生命派 哲学和医学三者,是我思想从来之根柢”。日本学者小野泽精一等针对日本中国 思想研究中疏落医学的问题指出:“历来的哲学史中没有把医学思想纳入,倒是 应当奇怪的事”。
结论 总之,中医文化研究构思有着科学而翔实的依据。中医传统文化乃是 以中医学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传 统文化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系统的子系统。目前,就中 国传统文化的最典型、最生动、最完整的符号或载体而言,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实 际操作与运用而言,除历代哲学文化典籍之外,便非中医学莫属了。中医学典籍 尽管不能单纯看作是哲学,即其主干仍然是医学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可被看作 是中国哲学的古典文本之一重要型类。
作者:李如辉,王静波,张卓文,张秋枫〔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杭州 31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