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教学方式改革的论文(共2篇)
中医内科学教学方式改革的论文(共2篇) 第1篇:中医内科学教学方式的提升 中医内科学是指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诊治 规律,并采用中医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以中医脏腑、经络、气血津 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反映辨证论治的特点,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 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专业课,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中医内科学是理论与 临床相互衔接的一门桥梁课程,是中医专业本科后期的一门专业课程,不仅能为 临床其他各科如儿科、妇科、外科等打下基础,更是本科生临床实习的坚实基础。其对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临床实践技能操作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旨在 探讨采用多媒体基础理论教学、循证医学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实训教学、临床 见习等几个方面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方式对我校2008级本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医 学知识与药学知识,提高处方书写质量,确保患者临床合理用药。
1中医内科学教学方式 1.1多媒体基础理论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方式俨然已经成为高校主要的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课堂信息量大,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大量的文字、图片、影像和动画 等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笔者在中医内科学教 学的前期阶段,主要采取的方式为多媒体基础理论教学方式。基础理论为中医内 科学的基础,大部分学生只经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 基础课程的学习,但要将这些课程串连起来却比较困难。中医内科学是将这几门 基础课程联合起来的一门学科,应将基础理论的学习放在本课程的前面阶段,同 时配合多媒体技术,可使学生形成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后面的教学做准备。
1.2循证医学式教学 循证医学教育观念及教育模式是当今医学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是指在课 堂教学中,提出明确的临床实际问题,系统检索相关文献,全面收集证据;
严格 评价文献质量,找出最佳的证据,指导临床实践;
后效评价循证实践及其结果。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应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能更好地指导 临床教学,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模式转变成主动学习模式。学生在检索文献、 收集证据的过程中不仅能加深学生的对某个疾病的印象,而且有助于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将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指导临床教学,对学生在轮转实习 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3案例式教学 赵守真在其《治验回忆录》提到:“医案,乃临床经验之纪实,非借以逞 才华尚浮夸也。盖病情变化,隐微曲折,错综复杂,全资医者慎思、明辨、审问 之精详,曲体其清,洞悉病服何药而剧,更何药而轻,终以何方而获安全,叙之 方案,揆合法度。”从原文中可见医案是临床医生进行辨证论治的记录,能客观 反映出医生的中医临床思维。案例式教学区别于纯理论学习的枯燥无味,能有效 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案例式教学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医内 科学时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加深学生对疾病的印象,提高学生的中医辨 证论治能力,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笔者在案例教学中,所采取的案例以经 典性、真实性、过程性、分析性为主要原则,使学生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加深对 中医内科对理法方药的印象,提高其中医辨证论治能力。
1.4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是中医内科学教学方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建立理论学习与临 床操作的一座桥梁。实训教学是模拟临床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本院的模拟医 院进行。笔者主要采用的方法为将学生两两组成一个小组,让学生代替模拟病人 的角色,将中医内科学中经典的主诉作为便签,让学生抽取便签进行模拟临床操 作。学生运用中医学理论,辨证论治,四诊合参完成临床操作,同时要求学生模 拟临床进行大病历的书写。我校还模拟执业医师考试第一站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培 训,同时在临床见习前进行岗前培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能力。通 过实训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提高临床技能操作能力。1.5 临床见习 医生为一个特殊的职业,身上肩任着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职责,中医药 高等院校旨在培养理论及临床操作技能都较为高超的复合型人才,理论必须联系 实践,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多临床、多实习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 临床思维,提高临床操作技能。临床见习为中医内科学教学方式中最贴近临床的 教学,通过临床见习,大部分学生能完成基本的临床操作。在见习前对每个学生 进行岗前培训,同时开展模拟临床技能操作的考试。我校主要在中医内科学课程 结束的第二学期进行临床见习,在第二学期开学初前2个月让学生在学校附属医 院进行临床轮转见习,选择每个科室的带教老师,让其带领学生进行见习。临床见习为进入临床实习前奠定了坚实基础。
2结果 通过本校中医内科学教学方式,大部分学生都具有较强的中医临床思维, 都能较快地适应临床轮转,临床实践操作能力也相对较强。
3讨论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病因、病机及其证治 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其内容不仅包括 中医基本理论,也包括辨证论治等中医临床技能,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中医理论 学科。中医内科学为学生在本科阶段中最核心的一门课程,对于一名中医专业学 生,能否将中医内科学的知识点掌握并消化,同时将其怡当地应用到临床中至关 重要。在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学和方剂学不 再是独立的学科,而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传统的中医内 科学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继而提 高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而笔者对我校2008级中医学专业学生主要采取的中医内 科学的教学方式为多媒体基础理论教学、循证医学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实训教 学、临床见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以及临床操作技能,学生均能较快地 适应临床轮转,临床实践操作能力也相对较强。
综上所述,采用多媒体基础理论教学、循证医学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实 训教学、临床见习等几个方面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方式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 思维,提高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值得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推广运用。
作者:孔沈燕(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8) 第2篇:中医内科学的规范研究 中医术语学是一个新兴学科领域,中医术语研究和术语标准化是中医药标 准化建设的基础,中医标准化研究关系到中医药学科和行业的发展,对于中医药 现代化、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医症状术语是中医内科学术语的重要内容,是 临床医生辨病与辨证的重要依据。本项研究是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基础理论术语》(GB/T20348-2006)制定经验,立足于 中医内科学范围的症状术语,进行了初步的规范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搜集资料 全面搜集相关标准和规范性的权威性文献,以及教科书、学术期刊等学术 界普遍认可的文献,并对上述文献进行科学评价。评价标准如下:①由于文献过 时,术语和定义可能并不十分确切或恰当;
②作者应为中医学和中医内科学领域 公认权威;
③文献术语不应该反映某个学派的观点;
④参考或引用的词汇集应符 合国家标准规定的、公认的术语工作原则和方法;
⑤应直接参考原文版资料。对 资料搜集和评价后,共选择古代文献6种,标准类文献6种,教材文献4种,其他 权威着作9种,作为本项研究的文献依据。
2术语数据 中医内科学术语明确界定了的专业领域归属于中医内科学。因此,我们选 取《中医内科学》和《实用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疾病部 分》、《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为数据源,提取上述资料中 所有原始中医症状词语,共计3672条,包括相似症状、复合症状、定语症状等。
对症状词语进行频次排序,以提取公认程度较高的症状词语。以腹痛为例,合并 相似症状:腹部疼痛、腹痛统一为腹痛;
拆分复合症状,如:腹痛腹泻、腹痛肠 鸣、泄泻腹痛、腹痛即泻、腹痛欲泻、腹痛胀满、腹痛里急;
简化症状定语,如:
腹痛拒按、腹痛喜按、腹痛喜温、腹痛喜温喜按、腹痛而拘急、腹痛拘急、腹痛 绵绵、腹痛隐隐、空腹痛、胳中腹痛、胁腹胀痛、腹部胀痛。
3术语词条 术语选择时遵照如下原则:①准确性,所选术语更确切的反应概念的本质 特征;
②单义性,在中医内科学领域内,一个术语只表达一个概念,不能有歧义;
③系统性,各个术语应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做到层次明确、清晰,内部协调统 ④简明性,术语不宜过长,应简明扼要,易读易记,便于推广;
⑤稳定性,使用 效率较高、范围较广、已经约定成俗的术语;
⑥派生性,术语便于构词,通过构 词法便可派生新的术语;
⑦语言正确性。最终确立234条症状术语词条,其中派 生性术语21条,派生术语51条,33条术语词条存在同义词。
4术语分类 中医内科学症状术语分类法借鉴《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分类方法,按照 症状部位进行归类,分为全身症状、头面类症状、四肢症状、腰背症状、胸腹症状、二阴症状6大类。由中医内科学术语整体系统进行统—等级编号。
5术语定义 对遴选的症状术语,如已有国家标准,则予直接引用。如无国家标准,参 考上述25本文献,其中涉及症状描述的集中于《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医 药名词》、《中医大辞典》、《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四本文献,列选上述 文献的所有定义表述内容,予以引用或改写。对无文献定义的术语,参照《标准 化法》、《确立术语的一般原则与方法》(GB/T10112-1988)、《中医药学名词 审定原则及方法》,遵循科技术 选的术语进行定义。在定义表述时还应遵照如下原则:①定义的优选结 构:定义=上位概念+用于区分所定义概念同其它并列概念的区别特征;
②术语 定义应直接对概念加以表述;
③术语不应在定义中重复;
④定义一般不应以专指 性的词语开始,如“这个”等。
以“午后低热”为例“午后低热”是“发热”的下位概念=“发热”根据发热时间 不同,可分为午后发热、夜间发热等,根据发热程度不同,可分为壮热、低热(又 称微热)等。对于午后发热,如热势较高,日哺(下午3~5时)发热明显,称为 曰晡潮热,多见于阳明腑实证;
如热势不高,或自觉发热,伴有五心烦热,多见 于阴虚内热证。对于“午后低热”概念的界定,根据概念限制原则,可以确定属概 念为“发热”种概念为“午后低热”。据此“午后低热”定义为:午后发热明显,热势 不高,或自觉发热,常伴有五心烦热,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6术语确立 在对概念下明确定义的基础上确立术语选择。同于对于同义词,只选择一 个作为优选术语,如需选择一个以上的术语,指明采用级别(首选术语、许用术 语)。通过本项研究,共确立234条中医内科学症状术语,其中33条术语在列出 首选术语外,另列出38条许用术语。在定义确定过程中,对207条术语原有定义 予以修改,对27条术语进行了首次定义,即:壮热不寒、午后低热、心中烦热、 畏寒肢冷、形寒肢冷、少汗、肌肉瘦削、肌肉萎缩、倦怠、瘙痒、紫疹、神志不 清、神志恍惚、神志昏蒙、昏仆、失语、抑郁、急躁易怒、呆钝、疼痛、颈项强 直、手足抽搐、四肢厥冷、步态不稳、气短懒言、红丝赤缕、阴囊湿冷。
7结语中医内科学症状术语规范是中医术语标准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本项研究 仅仅是对中医内科学常见症状术语规范的初步研究,尚须进一步修订、完善,使 之成为学术界共识的中医症状学术语标准。
作者:张会永1,张杰1,马晓燕1,张宁苏1,齐文诚1,李德新2(1.辽宁中 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