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场域的教学评一体化的语文课堂构建
基于学习场域的教学评一体化的语文课堂构建 “学习场域”既是教学方法,又是教学原则。“学习场 域”的构建一般指向两个层面:一是把“场域”确定为课堂 情境的更高水平,同时作为教学方式应用于课堂;二是把“场 域”确定为教学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互相作用、建构意义的 动态生成原则(理念)。学习场域的构成,一是语言性要素, 即师生对话,以及话语的互动、激励;
二是现场性要素,包 括班级环境、课堂情境变化等外在主观因素;
三是主体性要 素,主要是师生情绪、心理积淀等。语文课堂教学走进“学 习场域”,才能真正推动学生立足课堂,真实、深度学习, 才能培育出全面发展、思维敏锐且具有积极个性的学生。基 于“学习场域”的“教学评一体化”的语文课堂,为培育学 生语文学科素养提供可行的课堂路径。
江苏省常州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学生 主动发展优化教与学评价的研究”的研究实践中,我们基于 对“学习场域”的理性认识和理解,融合教师、学生和教学 内容,并且把教育、学习、评价的关系充分打通,初步探索 构建了基于“学习场域”的“教学评一体化”的语文课堂模 式,试结合实践浅论之。
一、深入挖掘,适当拓展,落实教材内容和语文知识的 “教学评一体化”“学习场域”课堂构建“学习场域”,需要积极转变观念,结合“以生为 本”“以学定教”“注重过程”等原则,把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课堂主要教学内容等,落实到教学设计的每一个 环节,才能促生出“教学评一体化”的语文课堂。
以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堂,一般的教学流程如下:
教师呈现事实、规则和动作序列等材料,通过讲演、指导、 训练和重复讲授等形式,给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并与学生积 极互动,激发学生应答和运用所学的内容,并带领学生进行 回顾和评价。
另一种方式更基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展现需要学习并且理解的知识,让学生处于探寻情境 中;
师生逐步明确这个内容是什么,以及在这个内容的学习 中必须要掌握哪些事实、技巧和概念等,并通过对上述内容 的讨论和掌握,力求把问题扩展到新领域,最后以模式或者 理论的形式,形成对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应用。在此过程中, 教师本质上是学习的调节者,学生的参与度决定了学习的有 效性。
深入挖掘,适当拓展,落实教材内容和语文知识的“教 学评一体化”“学习场域”课堂,是在以上两种方式结合下的一种探索。课堂教学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一个是学生已 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和一定的文法知识,另一个是教师(以及 很少的学生)的引导和评价。同时,知识的理解,不仅仅是 字词句段篇的了解,还包括习得文本内容和思想内涵,甚至 包括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自身思想的一部分而影响到学 生未来发展学习的行为方式等。
如学习《我与地坛》(节选)教学,我们这样设计:
(一)导入:2010年的最后一天,我最喜爱的一名作家 去世了,他叫史铁生。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史铁生,学习他 的代表作《我与地坛》。
(二)整体感知课文 题目《我与地坛》,两个重要的内容,一个是“我”, 一个是“地坛”。
1. 首先来看“我”。“我”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进入 地坛的。请迅速浏览课文,用文章中的语句来说明。
2. 此时的地坛,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文章中有3处对 地坛景物的描写,请同学们试着找出来。(三)品味富有韵味和内涵的语言(问题串设计):
1. “我”对这个园子的最初印象是怎样的?这样的园 子给了此时的史铁生怎样的感触呢? 2. 一个年轻狂妄,却残废了双腿的生命摇着轮椅走进 地坛,最初的目的是逃避,终日想的问题是什么?得到了怎 样的答案? (四)把握主旨 (五)拓展阅读:史铁生《病隙碎笔》 通过这样的学习,课堂教学过程关注文本的精当解读, 同时关注文章语言,众多的细节描写,以及各种艺术手法的 使用等;
适当拓展,结合与《我与地坛》相关的其他内容, 对文章做出更为深入的解读,学生对史铁生其人其事产生更 为透彻的认识。叶圣陶说:“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 读种种的书。”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教学就要期待 学生能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进而阅读更多的史铁生的作品, 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再如,在学习古代祭文时,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欧阳 修专题学习”:从课本上《朋党论》和读本上《伶官传序》 入手,在了解欧阳修其人其事之后,继续学习欧阳修的《泷 冈阡表》(中国古代三大祭文之一);
接着比较学习王安石 《祭欧阳文忠公文》和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一首(颍州)》;
进而拓展到中国古代三大祭文的另外两篇:韩愈《祭十二郎 文》和袁枚《祭妹文》,逐篇学习,综合理解,透彻理解祭 文文体特征等;
同时充分积累祭文相关的文化常识、文言知 识和历史嬗变等。通过选入课本的一个“点”——不同时期 的经典祭文——实现了连“点”成“面”,让学生大体上了 解古代祭文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的文化文学常识,拥有了 较为全面的文学知识积淀。
通过学生主体体验、透彻理解祭文文体特征,依据体类 特征建构主体性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同时逐篇学习和综合理 解相结合,建构单篇和专题学习的情境,学生充分积累了祭 文文化常识、文言知识和历史嬗变等,这是向学习古代祭文 的语文学科素养养成的迈进。
基于“学习场域”的“教学评一体化”语文课堂,在学 习层面,就是要完成语文学习整体框架的有效建构。语文的 学习,就是师生通过新旧经验的交互,把语文课程与教学的 “人类学习”,转化为学习者的“个人学习”,完成学生学习结构意义的建构。
二、立足学情,注重训练,构建多元化、个性化技能提 升的“学习场域”课堂策略 学情分析是教学的起点,也是实现课堂有效性的前提。
基于技能提升的“学习场域”的构建,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知 识能力水平,以及学习的动机和态度,要能够对学生进行群 体共性分析和个体差异分析,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动态 分析,尤其是要及时捕捉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动态,构建动态 的学情地图。
构建“学习场域”在技能层面的目标,是要改变学生的 思维方式,改变学生的心态与心智模式。一般通过以下模式, 使学生的学习技能得到强化、提升和形成。
1.“示范+练习式”——常规、多用模式 这种模式的技能训练,应用最广,效果不一。如能适切 使用,再辅以“教学评一体化”的过程设计,就能够促进学 生的技能强化——这是最基本的效应,也是群体学习最有效 的技能提升策略。譬如,指导学生阅读,首先要让学生“学”, 自主探究,在试错中不断克服障碍,寻找正确的理解途径;
其次教师要及时诊断评价,结合基本方法、思路等进行具体 的阅读指导和方法总结——这是个别辅导的主要教学方 式;
最后强化一对一的个性化阅读指导状态,实现有效性的 持续,最终实现优质阅读以及阅读习惯的养成。
2. “瞻前顾后式”——常见、有用模式 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对刘和珍的 壮烈牺牲,也有极少数学生质疑其斗争方式不对。为了厘清 这个问题,有必要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呈现。呈现此文的 创作时代背景(五卅惨案、1926年、段祺瑞执政府、大沽口 事件、“三一八”惨案等)、刘和珍个人简介、北京女子师 范大学以及段祺瑞“人可死,荤不可开”等内容,让学生对 历史(的复杂性),也对人物(的先进性)有更为深入的了 解。这种做法,突出了教材的人文价值和工具价值,材料整 合的过程深化了学生的知识面,更体现了理解课文主旨时的 全面性原则,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层面和人文情怀,也教会了 他们新颖的学习方法。
3.“走出课堂式”——新颖、有趣模式 这种教学方式,作为一种创新形式,重视氛围和趣味, 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得更为直观,感受更为强烈,视野得到拓展,创新能力被充分激发。譬如,我们结合常州地域特 点,和学生一起到常州东坡公园瞻怀遗迹,同时学习、吟诵 “东坡词”。再如,将语文课上成语文综合实践课:如学习 《项链》《雷雨》(节选)和《西厢记·长亭送别》等篇目 时,有意识让学生编排短剧,放到校园舞台上表演,全面发 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4.“循序渐进式”——独特、有效模式 多元化,个性化,差异性……种种,是教育现代化的突 出特征,也是学生技能提升的更高目标。教学过程一般是这 样实现:课堂首先基于问题或者学习计划,生成有挑战性的 问题;
教师对学习策略进行积极示范,进而应用于学习内容, 推动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责任心和探究欲望;
然后师生共同 选择并设计学习活动,针对具体问题,结合已有经验和新获 取的知识深入学习,进而在实践中证明现实难题的解决办法 和意义。这就是技能的形成过程。
三、创新方式,锤炼思维,深化“以学定教”的设计思 路和评价标准,确立教学评一体化“学习场域”特质 实质而言,无论是知识教学、技能教学,还是情感品质的教育,师生的行为策略并无本质区别,而真正的区别恰恰 在于特定的教师、具体的课堂以及多元的教学方式等。这就 呼唤教师或者学生,能够创新学习方式,打造具有锻炼情感 品质特征的“学习场域”——这个场域涵盖着“教学评一体 化”的期待。日常教学探索中,我们坚持使用以下的操作办 法。
1.“青春的能量”学生上课周 我们相信学生能够设计出独具韵味或者别具一格的课 堂;
所以,给他们充分展示的机会。譬如,一个学生作为“小 老师”教学《咏怀古迹》(其三),她通过环环相扣的趣味 点(小组推荐朗读、杜甫的三个号、“诗史”举例等)和故 事性设计(“宫中第一”、《昭君怨》、“青冢”等),巧 导妙引,引人入胜,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飞速过去,学生均 觉得受益颇多。
再如,学生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下文简称《杜》) 所做的教学设计注重激励和挑战,融教学评为一体,取得了 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是这么设计的: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让学生带着特定的目的进行 阅读(甚至可以有选择的阅读)。他用大约5分钟的时间,介绍人类的阅读速度、效率和能力等级的关系,激发阅读兴 趣和潜能。具体材料如表1(投影):
语言材料:人类的眼睛进行注视点的转换,用时1/500 秒还不到。当眼睛与书本的距离是45cm这一标准距离时,眼 睛能看到的宽度是9个字,因此在理论上,人每秒可看4500 个字,每分钟可看27万字,一本《红楼梦》只要5分钟左右 就看完了。但实际上,人均看书600字/分钟。关于看书速度、 效率和人的能力等级的关系,大家看上表。我们来测一测你 可用多长时间看完《杜》。我算过了,这篇文章共有9000多 字,加上注释,10000字多一点。大家需要的时间不会超过 15分钟。大家在看书时还需要回答我10个问题。好,我说开 始,大家就开始看书。有一个小秘诀:用手指指着字看,会 比平时快一倍;
千万不要在嘴里或心里念出来,只用眼瞄。
(开始!)这一步(速读课文)起码需要18分钟时间。
第二步:通过问题抢答,重温故事情节,初步感受人物 形象,体会人物情感。具体问题如下:
1.《杜》中涉及的年代是? A. 万历二十年间 B. 万历三十年间 2. 十娘赎身共要多少银子? A. 400两 B. 300两 3. 李甲在哪儿读书? A. 北雍 B. 南雍 4. 为了赎身,十娘自己出了多少银子?A. 220两 B. 200两 5. 在船上,十娘是在哪儿唱歌? A. 船头 B. 船尾 6. 孙富家是做什么生意的? A. 木商 B. 盐商 7. 百宝箱共有几层? A. 四层 B. 三层 8. 十娘在哪里投江? A. 苏州 B. 瓜洲 9. 十娘是怎么死的? A. 淹死的 B. 气死的 10. 十娘投江时,船上还有其他人吗? A. 有 B. 没有 此处问答,虽未深入文旨,但学生已解文章浅意,且兴 致盎然,解趣正浓。正好进行第三步,即“渐入佳境”。
第三步:让兴趣引领探究,领悟文章深层意蕴和思想内 涵。问题串设计如下:
1. 请大家概括故事的发展过程。故事分别是在哪里发 生的?各发生了什么事情? 2. 十娘是怎样的一个人? ①十娘为什么要攒百宝箱?(从良之志) ②为什么迟迟不告诉李甲真相,并几次考验他?(期望 真心)③十娘这么有钱,为何被人卖了呢?(可从“制度”深 挖到“小说主题、灵魂”层面) 这节课,学生采取长文妙教的方式,把“速度+领悟度” 有效结合,调动兴趣,开发潜能,用一节课完成了《杜》这 篇长文的阅读、分析、理解、鉴赏等层面的学习,并进行了 听说读写的训练,实现了“教学评”一体,达到了“寓教于 乐”的效果,在“学习场域”中实现了学习的高效。
基于“学习场域”的教学评一体化的语文课堂,大量的 智慧,甚至好的思路、想法,生成于课堂和学生中,进而推 进更多的推演和更好的创新。此种课堂模式的核心是语文的 表达,而评价是表达技能进一步提升的独特手段,而且更能 表现出学习者的独特认识。评价需要重点考虑学生的非智力 因素,激发学生的发展动机,增强自信和责任心,学生在良 好的理解和沟通场域中形成智慧的表达和评价习惯。
2.“合作的力量”小组学习周 苏教版教材的专题编排方式,给合作学习创造了有利条 件。如“月是故乡明”专题,“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上面 提到的文言文专题学习)等,我们都通过课前、课中、课后 的综合性学习过程,力争和学生一起,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达成教学目标。我们还会结合教育部门活动让学生完成专题 研究性学习成果,大家分工、准备、修改、合成,最后呈现 结果,并且进行评价,参与评选等。
3.“隐形的翅膀”写作强化周这个设计的目标非常清晰,就是期待激发学生的写作潜 能。先是写出一篇个人和小组都满意的作文;
然后精益求精, 个体梳理、小组剖析,全面修改,师生(生生)评价;
最后, 限时训练及升格作文,一篇,两篇,三篇——古人告诫我们, “重复是学习之母”啊。
语文教师,不仅要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而且要成为 学生成长的“最重要的人”,要通过课堂的设计,“灵魂作 用于灵魂”,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成长引领。基于学习场域的 “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作为一种课堂行为策略,通过多样 化的学习方式,营造富有成效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有目的 地独立思考,推动学生运用并整合他们掌握的认知程序,大 家共同创造出崭新的学习结构,进而通过个体之间的共享、 合作、协助活动,更好地取得想要获取的学习成果!我们期 待,把所有的教学方式和优化原则综合在一起运用,获得学 生情感的高度认同,然后在向心力和共同拼搏的过程中实现 目标最优化——这就是“学习场域”“教学评一体化”课堂 的探索目标。
我们的探索尚处于初步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加以实践研 究与深入论证。但是,我们对语文课堂“学习场域”的探索, 伴随着“教学评一体化”的持续推进,已经极大地开拓了语 文教学的模式,我们期待能够引发链式反应,打造更加优质 的语文课堂,产生更大的积极影响。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