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思想品德教学
借力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思想品德教学论文代写 思想品德的教学指向思想与品德的提升,当思想与生活、 社会对接时,意味着思想品德的教学需要植根学生的生活或 社会。在这其中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在小学阶段,生活 与社会不能成为一个空洞、虚无的概念,教学中有意无意出 现此类情形者不在少数。要改变这一现状,笔者以为借力传 统文化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已经成 为国人成长的基因,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具有为小学生的成长 奠定文化底色的作用,传统文化不可或缺。一、小学思品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现状 传统文化在当前小学教育中还是受到重视的,但更多的 是以一种外显文化(墙面文化或条幅文化)存在,与课程结 合起来尤其是与思想品德课程结合起来且具有持久效果的 传统文化教育,还是比较少见的。在思想品德课堂上,传统 文化还没有成为知识的灵魂或者说思想品德知识的教学很 是缺少传统文化的支撑。
以《让我们来寻根》(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 册)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在一节较大规模的公开课上看到 了华丽的视频,看到了活泼的学生,看到了热情似火的教师, 但就是几乎没有看到传统文化的存在。教师在向学生呈现“寻根的故事”时,只将故事当作了故事,故事的精彩甚至 是煽情成为一种基调;
在探究“我们的根有多深时”也没有 从时间这条主线上追溯传统文化,看到的仅仅是一种“中华 民族上下五千年”这种辞藻上的空洞。这就使这节课看上去 很美,但也正如评课时有人提出的那样——“似乎缺少一种 灵魂”。笔者以为本课的灵魂之一,应当是传统文化,一种 叶落归根的文化。
多少汇聚了一定范围内教师智慧且不必考虑考试评价 的公开课尚且如此,日常课堂就可想而知了。客观公允地说, 小学思想品德原本就有一定程度上边缘化的倾向,致力于本 课程高效实施的研究并不多,在这样的情形下,传统文化的 缺失、传统文化营养的流失是一种普遍状况。
二、基于传统文化实施思品有效教学 那么,从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提升角度出发,又如何基 于传统文化实施有效教学呢?笔者谈谈自己在《让我们来寻 根》一课教学中的尝试。
本课内容较多,但两个知识点,即“寻根的故事”与“我 们的根有多深”对本课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需要着力设计。
同时,这两个内容也与中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可以以此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教学中,针对这两个环节,笔者进行 了这样的设计:首先,研究华人寻根史,组织材料并创设教 学情境。教材列举出的三个寻根故事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中并 不罕见,而这样的材料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很重 要,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认知程度。笔者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及 网络资源,向学生呈现了陈璘将军的故事及其后裔在异国他 乡的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游子在外生活质量再高,但心总与 祖先的根相连…… 这种文化来源于哪里?恰恰是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将 课堂教学引入下一个环节,即探究“我们的根有多深”。在 这里,笔者以为需要向学生呈现的不是历史,一个盘古氏并 不能给学生带来刻骨铭心的认识,一个以开天辟地为主题的 小舞蹈只能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刺激,而不能让学生认识到 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寻根文化的根系有多深。在笔者看来,只 有从寻根文化这一概念去探究,才有可能让学生紧紧抓住寻 根这个概念,到历史长河中寻找寻根故事,才有可能让学生 在故事的阅读与审视中,形成关于根的认识。于是,课堂上 学生与网络的互动成为主要风景之一(在这里不得不承认网 络进课堂会给课堂上的生成带来极大的便利),在网上看到 了中国国民党领袖大陆寻祖,看到了陈嘉庚大陆寻根,再往 历史中走去,还看到了古诗中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 从何处来”,看到了“父母在,不远游”……现代的,历史的;
显性的,隐性的……学生读这些,会发现中华传统文化 中的寻根文化以不同方式存在着,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 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会将祖国、故乡那块土地,视作是自 己心灵的归宿。否则,就是背叛。
三、寻找文化基因是思品教学的重点 寻根文化只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部分,但由此折射出的 教学理念需要高度重视。小学思品教育为学生的精神成长奠 基,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将来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果实,传统 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积淀,更是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命脉,从这个角度讲,在小学思想品 德的教学中怎么强调传统文化都不为过。
正如上文所说,面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思品教学中更 多需要的是“接地气”的传统文化教学,而不是华而不实的 词藻或情境。让学生走入历史,借助思品教材中的每一个知 识点并发掘其中的文化基因,应当成为小学思品教师的职业 自觉。一旦如此,传统文化在小学思品课堂上扎根就非难事 了。
参考文献:
张光富.小学思想品德情感培养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