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学研“协同育人”理念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工商管理专业

基于产学研“协同育人”理念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产学研“协同育人”理念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 建研究 产学研“协同育人”理念的合作模式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如何在实践教学 体系的构建中密切联系企业,发挥校企不同育人主体的优势,是合作取得最大效 益的关键点。

一、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意义 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内涵一般定义是:基于企业用人需求,校企双方 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下共同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 求的高技能人才的过程或活动1 。现今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的理念已成为我国高 等教育界的焦点话题和研究课题,“协同育人”的具体模式在对“校-校”、“校-所”、 “校-企(行业)”、“校-地(区域)”之间的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体现高校与企业 互惠互利和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双主体”特色。

1、“协同育人”是高校凸显教育特色的重要手段 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大致分为三大类型:一是厚基础理论型人才,一般 指研究型大学;二是应用型人才,一般指地方本科院校;三是职业技能型人才,一 般指职业技术学院。不管是哪种类型的高校,都必须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树立 错位竞争的思想,避免与同类型院校同质化发展目标,更多的通过与企业、社会 的合作与互动找到自己的办学位置和发展优势,凸显自身办学特色。

2、“协同育人”能积极有效地融合校内外资源 “协同育人”教育能弥补高校教学仪器和设备投入不足及场地限制的 实际情况,可以有效利用企业资源的同时避免重复投资。从企业的角度,通过与 高校的合作,可以把高校的研究成果与企业生产相结合,提高企业整体技术水平 和创新研发能力。融合校内外资源,体现了校企之间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向。

3、“协同育人”能更好解决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校企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等方式实现相互支持和渗透, 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只有企业的积极参与, 才能让高校了解企业用人需求,使高校根据企业提出的岗位及用人需求来设置专业,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按照企业的工作需要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培养 出高素质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 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我国工商管理教育经历多 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在人才培养层次与模式、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专 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以案例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教学 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初步建立健全了我国工商管 理人才培养的层次和体系,虽然实践教学一直被强调和重视,仍是一个最为薄弱 的环节。

1、充分发挥两个育人环境的优势 企业具有生产必须的场地、设备、资金等硬件设施,更拥有人员、技 术、信息等软件优势,但研究水平不高,技术信息相对闭塞,对新技术的发展动 向不敏感。高校则是学术及科研水平较高,实验设备先进,但场地和资金受限制, 缺乏实践经验。所以,只有最大限度综合各方面分别拥有的技术、设备、人才、 市场、信息等优势,双方的各种优势通过互补,形成更大的优势,具有更强的生 存和发展能力。

2、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查研究 必须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正确把握产学研所在区域社会经 济发展趋势和人才市场需求状况,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针对岗位 群(岗位)更准确更具体的描述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提供客观的依据。

3、加强合作的方式和力度 根据企业和高校的特点进行多元化的合作形式,可以是简单的互动, 如邀请相关企业的管理者担任客座讲师或教授到校传经送宝;也可以进一步合作, 如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更可以是订单式的培养模式,最大限度使学生的理论 知识与企业、社会实践高度结合等。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注重探索产 学研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建立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更好搭建互惠互利、 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平台。4、强化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科学设置实训、实验、实习、项目运作等实践教学环节,明确实践教 学各环节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强化应用技术技能教育,强化职业能力、创新与 创业能力培养,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广东白云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在“3+1”人才培养模式基 础上进行构建,在“3”年的校内学习期间,主要通过校内实践条件完成认知能力 训练、专项运作能力训练、综合运作能力训练及创新和创业能力训练,在“1”年 企业实习阶段完成企业现场实习,在两个不同阶段的实践体系构建时,充分考虑 到循序渐进的规律,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利用学校的实践资源,最大限度实现理论 与实践的结合,并为最后一年到企业的实践打下基础。

1、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基本认知能力训练环节,在学生入校初期,通过开设《企业认知实习》 的课程,帮助学生对企业有一定的认识;专项运作能力训练环节,结合企业运营 管理中的某一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开设《制造、服务业中典型组织结构设 计》、《商务谈判方案设计》和《企业管理方案设计和仿真》等实践课程,增加 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对企业的了解;综合运作能力训练环节,通过开设《ERP沙盘 演练》和《校内仿真综合实习》等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和 创业能力训练环节,在课余实践,通过学科竞赛及科技文体竞赛、大学生创新创 业训练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项目、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创业模拟市场、 参与社团创新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训练 和培养。

2、校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通过现场调研、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构成。现场调 研:现场调研包括区域调研、行业调研和企业调研几项内容组成,通过对实习单 位地理位置、所处行业的具体情况及企业基本状况等方面情况的初步了解,使学 生尽快熟悉环境、适应环境、融入环境。专业实习:目的使学生通过企业岗位的 实习,熟悉岗位的业务流程,达到巩固专业知识,系统了解企业运营过程,逐步 提高工作岗位业务操作能力及管理水平的目的。毕业实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企业管理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 际问题的能力;并能搜集必要的资料,为毕业论文做好准备。毕业论文:工商管 理类本科专业毕业生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能力性”,学生在企业实 习过程中可以提升善于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实 践能力的目的;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进行科学研究 与技术应用的初步能力。

3、实践保障体系构建 要确保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质量,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必 须要建立及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包括:组织保障、体制保障、制度保障、条件保 障、政策保障及机制保障等方面内容。

作者:招建贞 来源: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