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现代设计史信息化教学设计探析_高职教学设计一等奖

高职现代设计史信息化教学设计探析

高职现代设计史信息化教学设计探析 摘 要 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课程平台,以现代设计史 第二单元“新艺术运动”为例,从课程现状分析、教学策略 选择、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效果反思4个环节进行教学探索, 以信息化教学手段解决传统教学问题,优化设计理论课教学 过程与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0-0128-02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 见》(教职成〔2012〕5号)文件提出:“全面加强信息技 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 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为促进信息技 术与高职教育教学融合,近年来,湖南高职院校充分运用计 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依托世界大学城空 间课程平台,广泛开展信息化教学探索,取得重要进展。为 实践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以高职现代设计史课 程第二单元“新艺术运动”为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解 决传统理论教学中的问题,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1 课程现状分析 课程内容分析 现代设计史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 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旨在阐述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各国出现 的设计流派、风格、设计师、经典设计作品。通过学习,使 学生能详尽系统地掌握设计发展的形式、风格变迁,以及设计理论对设计风格产生的影响,从而为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 理论基础。

该门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信息丰富、理论性强,与现 代设计实践有一定的距离。比如“新艺术运动”这一章节, 主要知识点包括三个模块:新艺术运动得名原因、新艺术运 动在欧洲的开展情况、新艺术运动的风格特点。其中在具体 国家开展情况的介绍中,涉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的介绍;

艺术风格又分为直线派和曲线派两种类型。2个学时的时间 里,要学习了解这么多的知识点,如果沿用传统“满堂灌” 的教学方式,学生容易产生枯燥、厌学的情绪,最终导致学 习积极性、参与性不高,从而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 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知识、技能有了初步了解,但对艺术 设计发展历程、风格流派缺少系统的认知;
另一方面,作为 90后,他们的思维活跃,学习目的性强,对感兴趣的内容愿 意花时间去探索尝试,对认为“无用”的知识,表现出较大 的惰性。此外,他们排斥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喜欢活泼、 有趣课堂,“学中做、做中学”是他们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

2 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内容选择 高职教育理论课程以“必需、够用”为 原则,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导向。鉴于此, 在现代设计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打破传统学科式教学内容 构架,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专业的“三贴近”原则,聚焦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和专业学习中的重点、难点, 以学生熟悉、关注、感兴趣的项目为教学载体,增强教学的 针对性,搭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之间的桥梁,为培养 提高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服务。

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本 课程确立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现代设计的发展脉络,掌握不同历 史阶段的艺术风格特征和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2)能力目标:学会从时代背景入手鉴赏、分析设计作 品,并能在设计实践中借鉴相关元素进行专业设计。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检索能 力、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方式设计 鉴于90后学生的特点,本课程教学依托 世界大学城空间课程平台,课前通过课程平台资源,引导学 生预习和自主学习;
课堂上教师利用图片、视频、动画、PPT 等多媒体载体,解决课程的重难点问题,使课堂富于动感和 吸引力;
课后,通过QQ、微信、电子邮件及大学城空间留言、 在线测试等方式,进行交流、探讨,引导学生将教学内容与 设计实践对接,实现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

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程采用综合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 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翻转课 程方式,对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后实践进行全过程 的评价,兼顾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合作意识的考评,引导学生自我总结与自我反思,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与成 就感,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主线、“教师的教”为辅线的 教学思想。

3 教学过程设计——以“新艺术运动”为例 课前准备 在上个单元课结束时,教师布置“新艺术运 动”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充分预习,并根据学生的 个性特点,划分若干学习小组,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 登录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平台、世界大学城教师个人课程空间、 Internet网络等,搜集、查找西欧各国新艺术运动开展情况 的资料,并整理、制作成汇报PPT,以备上课使用。

课中实施 课程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预习汇报阶 段、分组讨论阶段、案例分析阶段、创意拓展阶段、课堂小 结阶段。

首先,每个学习小组选派一位代表,采用PPT演讲模式 汇报本组课前预习的成果;
教师听取汇报后进行逐一点评, 及时发现、校正、解析学生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阶段要解决本单元的难点问题——新艺术运动的 艺术特点。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以知识抢答的形式汇报交 流,锻炼探索精神、分析能力,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采用与前一单元“工艺美术运动”作对比的方式做好启 发、引导,以加深学生对新艺术运动本质特征的认识。

通过前两环节的学习,解决了本单元教学中常识性知识 点的学习,第三阶段转向应用性知识学习。教师通过幻灯片、音影、视频等方式展示吉玛德巴黎地铁站入口的设计、霍塔 塔赛尔旅馆内部装饰设计等经典作品,剖析讲解新艺术运动 的设计原理,为第四阶段创意拓展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在创意拓展阶段,结合所教学生的专业方向,布置创意 设计任务。此阶段,限于时间,主要完成创意草图,强调学 生知识迁移能力、创新创意能力的培养,促进专业理论与专 业技能的结合。创意拓展环节结束时,通过创意展示,小组 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进一步增 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在下课前10分钟,教师再次总结本单元的知识点,强调 教学重难点,要求学生利用大学城教师空间课程平台复习巩 固本单元知识点,同时下达下一单元课下预习任务。

课后拓展 为了巩固学习效果,一是要求学生登录大学 城空间,完成本单元的在线自测任务;
二是要求学生将课堂 上的创意草图加以完善,将它创作为正式的彩色创意作品, 并拍照上传至个人的学习空间,作为平时作业记录,方便自 己查阅、同学相互借鉴以及教师批阅。此外,教师利用微信 公众号、班级QQ群以及空间课程留言板,对学生提出的相关 问题答疑解惑。

4 教学效果反思 本单元课程教学中,教学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课程平台, 将信息化教学贯穿始终,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和信息资源,解 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扩充了教学内容,延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另一方面, 文、图、音、影多媒体的综合展现,小组研讨、案例分析、 创意拓展等多种教学方式的采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创 造性,有效增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理论知识的思 考,体现了职业教育“学做一体,教学合一”的基本理念, 达到课程预期教学目标。今后还将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进 一步充实信息化教学资源,促进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孙晓倩,叶燕,秦霞.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 学设计探析[J].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5(7):
43-44. [2]刘心.高职《物流仓储管理》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18):43-44. [3]耿淬.高职信息化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 业技术教育,2014(5):83-86. [4]张俊娟,穆卓辉,张朝晖.信息化教学手段下高职专 业课程教学设计[J].继续教育,2015(10):73-74.中国教育技术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