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分析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8.5 计算机及网络的应用已经成为各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 和平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是 必备的基础知识,还对其今后的专业知识学习起到了重要的 作用。由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教育发展也不平 衡,导致了高职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以班级 为教学单位,同时、同一教学计划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 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若考核模式也统一规定,这样必然导 致最终的教学效果不理想,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任 课老师的教学热情。一、非计算机专业中计算机课程的结构分析 目前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几乎相同 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这种教学体系已经落后于时代,应 根据各个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知识点的不同需求,对计算机技 术采取差别式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的好坏将 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素质,即影响到毕业生的社会竞争能力。
近年来,各高职学院围绕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课,从其教 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各高职院校都进行了 不同程度的改革和研究。
二、教学方法的分析 1.教学方法 "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即开设一门主要的公共必修课程,即《计算机应用》,开设时间根据单位教学条件的不同, 一般设置在一年级阶段完成;
之后根据不同专业后续课程的 特点分别开设多门选修课程,如网页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 数据库、网页制作或多媒体制作等。
2.实施方式 由于学生生源地域特点的因素,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计 算机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采取因材施 教,分层次教学的方法。虽然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 程,但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再强也只是空中楼阁。
所以我们针对理论知识普遍缺乏的现象,注重理论教学,实 践内容则根据学生基础高低分成不同小组,加强个别辅导。
对每组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布置不同的实践作业。对从未 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加强基础知识辅导,待有了一定的计 算机基础知识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技能训练,使他们掌握基 础知识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对有一定基础的学 生,则进行知识加深、拓宽,实验课,为他们布置的不是简 单的验证实验,添加一些课外内容,在他现有计算进知识的 基础上,拓展应用恩呢管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
3.教学过程与手段 教学过程中强调应用能力,采用项目驱动、任务驱动和 问题驱动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中尽量完全采 用多媒体手段授课,用同屏广播或者投影讲解的方式进行。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授课内容、知识深度、知识广度 都依据专业进行调整。如授课内容方面:语言管理类专业, 侧重点为Word、Excel、PowerPoint、网络应用等;
若是电 子计算机类专业,还要更多地侧重计算机硬件知识等。搜集 整理大量的教学案例,同一知识点,针对不同专业采用不同 的案例,案例与专业对应的岗位紧密联系,提示学生在今后 的工作中你们会遇到此类问题,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理解部分抽象的概念,也使学生体验 到了工作情境。
4.课时规范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涉及到高职院 校所有的专业。在教学组织上,大部分院校都采用学期学时 制,该课程一般开设于第1学期,在此学期里新生军训3-4周, 国庆、中秋节放假1周多,某些专业还有实习实训专用周等, 使得该课程一般只有40课时左右,很难满足课程需要。针对 这种现状,我们采取"课内+考试"的教学方法,即将一些综 合性的上机题目,作为案例布置给学生,让其在案例制作过 程中增强实践能力。针对教委统一考试的内容,在后期完成 相关基础知识的复习,强化模拟练习,使学生在理论内容学 习水平得到提高。这样的教学安排,是学生理论和实践水平 同步提高,教学效果显著。
三、小结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必修课程作为大学生必备基础知识的一部分,根据专业特色开设的多门选修课程增强了学 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但在考核方式上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索, 寻求一种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论素养,又可以培养其应用 技能的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04,9 [2]罗杰红,杨伟明,等.高职"四层四段四驱"式实践教 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 (1):146-149 [3]于宁.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J]. 计算机教育,2010,(6):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