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三个文明建设,特制定本指导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庄、培育新农民、组建新龙头、塑造新风貌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以“五改三建”为活动载体,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认真贯彻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推进农村环境改善,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把农村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充满和谐的文明新村。
2、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科学指导,深入实际,认真调研,立足特色,理清发展思路,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2)突出产业,全面发展。以生产发展为核心,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和民营龙头企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发展公共事业,实现农村全面协调发展。
(3)注重实效,稳步推进。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从农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而又有条件做的事情办起,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讲究实效。
(4)依靠群众,加大扶持,充分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农民和社会积极投入新农村建设。
二、实施地点及建设期限
(一)实施地点:东壤口镇雷家坪村;溪丘湾乡白湾村;沿渡河镇高岩村;官渡口镇水獭坪村;茶店子镇朱砂土村;绿葱坡镇野花坪村;大支坪镇十二岭村;野三关镇石桥坪村;清太坪镇八字岩村;水布垭镇水坡村;金果坪乡江家村;信陵镇三朝观村。
(二)实施期限: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要求,实施建设期为5年。(2007年-2011年)
(1)产业结构种植为2年。(2007年-2008年)
(2)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村组道路硬化,安全卫生饮用水建设为2年。(2007年-2008年)
二是“五改三建”生态家园建设为1年。(2007年)
三是小村庄建设为4年。(2007年-2010年)
四是土地整治建设为3年。(2007年-2009年)
(3)村容村貌、环境卫生、生态农业及各项社会事业建设等相关内容实施期限为5年。(2007年-2011年)
三、实施目标
通过规划实施,全村总收入、年人均纯收入、人均粮食产量稳步增加。抓好村庄规范建设,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生产,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发展高效特色产业园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
四、重点建设
(一)突出主导产业,发展现代农业
1、按照“一村一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全面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各地的地域优势,大力发展柑桔、茶叶、药材、蔬菜、小杂粮、桑蚕等优势产业,形成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同时,积极发展粮食种植、规模化畜牧养殖,积极建立生猪、山羊养殖示范小区,发展优质牧草。
2、大力推广农村实用技术,大力培育科技示范户,扩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不断扩大测土配肥,建立农民科技书屋。
(二)改善农田水利和道路基础设施
1、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保证村民吃上安全卫生水,发展农田水利,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满足农田灌溉用水。
2、道路建设:通过公路路面硬化,全面实现组组通公路。
(三)生态家园建设(五改三建)
全村适宜沼气户普及率达到95%。多数农户新建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改建3平方米的厕所,改建12平方米的猪圈和8平方米厨房,房屋垛脊,墙壁粉刷,晒场硬化。
(四)小村庄建设
本着立足现状、尊重实际、适当集聚、功能齐全、方便生活的原则,在现有基础上,对生产、公共设施进行科学合理布局,规划好住宅区、文化教育区、商业区、宅基地预留区等。
(五)土地整治
贯彻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原则,通过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耕地,有利于机械化操作,村容村貌得到改善。
(六)村容村貌
各村主要居住地的街道实现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等“五化”,全村庭院卫生整洁,环境优美舒适,垃圾基本实现集中处理,污水基本净化,沼气池、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95%以上。
五、发展公共事业,建设和谐新村
1、学校建设:进一步改善村小办学条件,确保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2、文体卫生:一是村要有文体活动中心,并有一定书籍,各类文体器材,能基本满足村民文化活动需要;二是完善村级卫生服务机构,并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3、电力电信:确保电网能保证农民生产、生活用电,电话入户率达到90%。保证移动通信畅通。加强有线电视和宽带进村入户建设。
4、社会保障: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户”供养率达100%,特困户救助资金足额发放率100%。
5、积极开展农村文明创建活动,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六、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提高基层组织战斗力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党员长期受教育的长效机制。
2、完善民主议事制度。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民议事规则、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全面提高群众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水平。
3、加强村级组织的阵地建设。要求基础设施完备,基本制度规范,基本功能健全,活动开展有序。
七、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一是加强领导,县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财政、发改、农业、教育、科技、移民、卫生、广电、文体、交通、能源、林业、水利、水保、畜牧、建设、扶贫、民政、移动、联通、电信、电力、各乡镇人民政府等为成员,负责示范村建设的组织协调,研究解决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实行一名县领导带几个部门联系一个新农村试点。
2、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各类规划。编制农村布局规划,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条件搞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对区域发展、环境建设、居民区改造,制定出具体的建设规划,进行长远的、总体的设计,并且分解落实各年度目标任务,2007年要求各工作队重点制定出该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3、社会各方参与,创新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上级各部门的支持,增加发展现代农业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资金投入,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
4、认真宣传发动,营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氛围。切实在思想发动、组织动员上下功夫,采取有力措施,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积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自身利益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广泛宣传,把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强烈愿望变成自觉自愿的实际行动,及时宣传报道示范村建设的进展情况,发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及时反映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举措、新思路、新成效、新经验,积极营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氛围。
5、建立督办检查和奖惩机制。由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牵头,组建专班,切实加强项目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的监督,定期检查各项工作的实施和运行情况,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县、乡镇两级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将目标责任落实到相关单位和责任人,并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奖惩,对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敷衍塞责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