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致用思想【试析邵廷采的经世致用思想】

试析邵廷采的经世致用思想

试析邵廷采的经世致用思想 中国古代的治学之士一贯推崇经世致用思想.在该思想 影响下,邵廷采继承了历代经世思想的精髓,特别是著述近 代历史的书籍作为借鉴,并将经世思想用于姚江书院讲学的 实践中。他为清代学术研究打开了新局面以及对浙东学派的 治学思想产生了十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摘 要:
邵廷采;
经世致用;
评价 浙东学派在清代诸多治学之派中尤其引人注目,对清代 史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两宋至清一代浙东文人治史蔚 然成风,章学诚曾评价:“浙东儒哲讲性命者,多攻史学, 历有所承。”[1]“如果抽掉了富有生气的浙东史学,清代 史学将黯然失色。”[2]近代以来学术界多关注黄宗羲、万 斯同、章学诚等硕儒,对邵廷采不免忽视了其重要的学术价 值。

邵廷采(1648—1711),原名行中,字允斯,一字念鲁, 浙江余姚人。涉猎史学、历算、阵图等广泛领域,为学重在 经世致用,力倡读史以救当世之失。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 开始在姚江书院主讲,重振了姚江王学之盛。著有《西南纪 事》、《思复堂文集》、《宋遗民所知录》、《明遗民所知 录》、《东南纪事》、《王门弟子传》、《姚江书院志略》 等。

经世致用一直是治学的主流价值取向,清代学者之中尤甚。浙东学派大家邵廷采集历代治学经世思想精髓,更著述 近代历史为现世借鉴。本文试就邵廷采的学术思想中的经世 思想做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一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潮对邵廷采治学的影响 清覆明入主中原后,明遗民中的硕儒痛感丧国,将明朝 灭亡的原因归咎于明季学者治学的空言,认为空言而非实学 的治学之风导致了故国疆土让于满清。顾炎武批评明末王学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物,举夫子论 学论证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 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情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 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 向若不祖尚浮虚,勠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 [3] 浙东学派极力主张经世致用思想,“浙东学术,自王充 以降,形成求实的学风。这种求实精神,在理论上表现为实 事求是,在实践上强调经世致用。在史学领域,则主张史学 经世。”[4]由此经世致用的思想成了明末及有清一代学者 治学的宗旨。

邵廷采成长于一个书香门第,祖父邵曾可为史孝咸弟子, 一生“勤道深受经世致用思想影响,自小教导邵廷采治学, 崇尚王阳明“致良知”学。《清邵念鲁先生廷采年谱》说到:
“先生受祖父之感化极深。”[5]外祖父陈蜀庵“博览典文, 精研性理,尤好《左氏春秋》、司马迁《史记》、旁及《昭明文选》。”[6]在史学上造诣颇深,可见邵曾可经世思想 最初来源于祖父幼年的训导。

九岁由祖父带至姚江书院,拜见沈国模、史孝咸。十七 岁时受学于王学大儒沈国模弟子韩孔当,后读刘宗周《人谱》, 交友于施约庵、刘子志等大儒,从黄宗羲问乾凿度算法及治 史学,黄宗羲在《国朝汉学师承记》中说到:“明人讲学, 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不读,但从事于游谈。

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乃不为迂儒。”黄宗羲的经 世致用思想深深影响了邵廷采的史学研究,曾经感慨到:“余 本有清明之质,又承祖父教育,师友皆良贤,向是圣门路上 人。”[7] 而其最为重要的是在王学传人韩孔当的教授下开始了 系统的王学学习,体悟阳明心学之义,逐渐信奉王守仁心学。

王守仁的经世致用思想对其影响极深,他在《明儒王子阳明 先生传》中说到:“儒者之学,固以经世务为验也。。。。。

阳明遭际运会,值昏乱之朝,而能以勋名完立,卓然为一代 安国家、定社稷元臣。即其初谪龙场,亦有一纸书剪安之烈。

使天下见儒者经纶,无施不可。盖皆其学之厚积有已发之。” [8] 二.集各家之长的邵廷采经世思想 邵廷采在经世致用治学观的熏染下,奉其为治学之旨, “经、史、子、集,淹贯惟今;
丧、祭、冠、婚、典型由古。

凡士习民风之大,并人心天理之微,要归当事之施行,宁止书生之空论。”[9]“书陈陈充栋,如不能用,何益?” 孙 奇逢为清初三儒之一,施博称他为“当代真儒”。[10]邵廷 采16岁从学于施博处时读到孙奇逢的《征君语录》后,开始 以经世之志为治学之宗旨。[11] (一)注重士子应当关心国事,为社稷民生着想, 邵廷采在《思复堂文集原序》说到:“行文贵有原本, 内无所窥,于心性外之不关家国天下之物,徒敝精神,穷日 夜,以求其似,虽成亦何所用。”[12]在《思复堂文集》中 规劝士子治学应注意:“明经将以致用。”反对今人治经:
“不唯其用之为,徒贪多务得;
思取词藻,雷同剿说而已。” [13] (二)反对空疏浮躁的学术之风,讲求真知实用的治 学精神 邵廷采主张治学应该写有用之文,极力反对无用之文。

年轻时他曾写了一本书叫做《规心录》献给黄宗羲,黄宗羲 阅后即说:“无实者弗为。” [14],邵氏闻后当即烧了此 书,以为治学之鉴。邵廷采在《学校论》中说到“士息讲学, 而务返其本于孝弟忠信,则人心渐醇,浮言虚誉无所用,而 流兢消;
天下方有实行真品,而治化可兴,圣道可明矣。” [15]还将经世致用精神贯于执教的姚江书院中,在其亲手制 定《姚江书院训约》十条:“一曰立意宜诚、二曰堪理宜精、 三曰伦纪宜敦、四曰威仪宜摄、五曰识量宜弘、六曰取与宜 严、七曰学术宜讲、八曰读书宜进、九曰举业宜醇、十曰功课宜勤。”并要求学子:“诸生读书是真读书,做人是真做 人。” [16] (三)通过近代历史来为现实服务 史革新教授认为:“邵廷寀关于经世致用之学的讲求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注、研究社会现实,寻求解决 问题的办法;
一是研究历史,从中提炼于今有用的知识借 鉴。”[17] 邵廷采晚年系统总结了自己的史学经世思想,写成《治 平略》12篇,分田赋、户役、国计、农政、仓贮、水利、盐 法、钱币、关市、刑律、弭盗、河防十二略、《史略》6篇。

“《治平略》和《史略》,所述多为明朝事,它是通过近代 历史来为现实服务的。重视治国思想的研究。” [18]《西 南纪事》十二卷,记述桂王朱由榔君臣历史。《东南纪事》 十二卷,记述鲁王朱以海和唐王君臣的历史,取材丰富,考 据可信,详细记录了滇、桂、闽、浙匡复故国事迹,在一个 明朝遗子的立场上大力赞扬明朝忠烈之士,有助于当时乃至 现在南明史的研究。

邵廷采治史最为重要的莫过于《思复堂文集》,梁启超 赞为:“极尽文章之能事”,“为中国第一”. [19]分为十 卷,光绪年间,徐友兰重刊,收入《绍兴先正遗书》。初刊 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分传、记、书序、论、略等体, 主要记载明季忠烈之士,意在:“表章儒先,发扬忠孝” [20]目的在于总结明朝灭亡的经验,为现世服务。此外,邵廷采 还作了不少序,墓碣、墓表、墓志、行略等,以彰忠烈之业 绩,述乡邦之人物世系, 此外《宋遗民所知录》、《明遗民所知录》等也是如此, 通过描述明末清楚明朝遗老复国事迹,赞扬忠烈之士,对于 考证明末史实很有用处。

杜维运在《清代史学与史家》对邵廷采治史中的经世思 想有个很好的概括:“廷采主讲姚江书院十七年,卓然为姚 江王学之后劲,然其兼治史学,实出黄氏之教,所著《宋遗 民所知录》、《明遗民所知录》、既隐喻民族之痛,而《东 南纪事》、《西南纪事》、《思复堂文集》,记胜国遗闻轶 事尤详,只以穷老海滨,闻见未广,所记或有疏舛。然其征 存国史之志,以史经世之心,不惟有黄氏之教,且下启邵晋 涵、章学诚之史学。”[21] 三.邵廷采在浙东学派的历史地位 陶思渊称:“自先生没后,岂惟东南道学一传景响顿 绝,即欲求三百年遗案与夫胜国轶事而论舛隐讳,亦无从征 信于万一已。”[22]邵晋涵的祖父即邵廷采的族弟邵向荣 称:“绍兴自王文成讲学传授,矩矱代有。四明所在多遗献, 若张岱、吕章成,撰著卓然。先生实兼承其业。自先生殁, 而绍兴之师法与史学绝矣。”[23]邵廷采的经世致用思想对 后世尤其是浙东学派大家章学诚产生了重要影响,姚名达在《邵念鲁与章学斋》中说到念鲁宗主蕺,尽除程朱、陆王之 门户,中年又得李塨之切磋,其哲学愈益健实,不趋风气。

实斋固显然与念鲁取同一步调者也。其“史学所以经世”之 主张,与“道即万事万物之所以然”之见解,吾人试细按之, 可知其出于念鲁与李塨。[24]邵廷采继承了黄宗羲、王阳明、 刘宗周、韩孔当等大儒的经世思想,吸收了浙东学派致用的 精髓,可以说是“上接黄宗羲,下开邢、章二氏的关键人 物。。。。。。他的学术思想,基本上可以代表康熙中后期 书院派的风貌。” [25]对清代乾嘉史学的发展和继续围绕 经世致用主旨而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章学诚. 《邵与桐别传》[C].《章氏遗书》[M].北 京:文物出版社,1982.卷十八. [2]仓修良.史家.史籍.史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543). [3] 顾炎武.《日知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8.卷七. [4]曹屯裕.浙东文化概论.[M].宁波:宁波出版 社.1997.(96). [5]姚名达. 《清邵念鲁先生廷采年谱》.[M].台湾:商 务印书馆,1982.(20). [6]邵廷采. 《陈恭介公传》[A].《思复堂文集》[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卷一. [7] 邵廷采. .《谢陈执斋先生》[A].《思复堂文集》 [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卷七 [8]邵廷采.《明儒王子阳明先生传》 [A].《思复堂文 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卷一. [9]邵廷采. 《复韦明府启》[A].《思复堂文集》[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卷七. [10]邵廷采.《征君孙钟元先生传》[A].《思复堂文集》 [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卷三. [11]邵廷采.《明儒王子阳明先生传》 [A].《思复堂文 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卷一. [12]刘士林.《思复堂文集原序》[A].邵廷采.《思复堂 文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卷首 [13] 邵廷采.《诗经儿课小引》[A]. 《思复堂文集》 [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卷十. [14] 朱筠.邵念鲁先生墓表[A]. 邵廷采.《思复堂文集》 [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附录. [15] 邵廷采.学校论上篇[A].《思复堂文集》[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卷八. [16]邵廷采.姚江书院训约[A].《思复堂文集》[M].杭 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卷十. [17]史革新.邵廷寀理学思想浅议.[J].福建论坛(人文 社会科学版).2007.(1).[18] 邵廷采.治平略自序[A].《思复堂文集》[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卷十. [19] 朱筠《邵念鲁先生墓表》[A]. 邵廷采.《思复堂 文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附录. [20] 邵廷采.答诸生问思复堂集帖[A].《思复堂文集》 [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卷十. [21]杜维运.黄宗羲与浙东史学派之兴起 [A]. 清代史 学与史家[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8. [22]陶思渊.理学邵念鲁先生墓表[M]. [23]朱筠.《邵念鲁先生墓表》[A]. 邵廷采.《思复堂 文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附录. [24] 姚名达.邵念鲁与章实斋[A]..清邵念鲁先生廷采 年谱.[M].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 [25]钱鸣.也论邵廷采的学术成就[J].浙江学刊.199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