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模式下临床医学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探究] 医学研究生

“5+3”模式下临床医学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探究

“5+3”模式下临床医学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探究 从建立“5+3”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背景切入,总结了X大学为保障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着力于建立三级管理构架,打造特色品牌基地,创 新人才“优选”机制,构建核心课程体系,创建能力进阶机制,铸造质量反馈平台 等,创立了既彰显学校“协同兴教,以教促医,以教促改”的办学理念,又突显西 部地区住院医师培养特点与特色的医教协同“5+3”卓越住院医师质量保障体系。

一、构建“5+3”质量保障体系的背景 2013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 批准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的通知》,在全 国64所高校开展新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下简称“5+3”培 养模式)试点工作。

X大学作为全国首批“5+3”培养模式试点单位,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与 探索,初步建成了“5+3”卓越住院医师校本质量保障体系。改革成效表明:以医 教协同、医教双赢为目标,国家和地方政府、教育和卫生主管部门统筹部署、督 查指导,在政策制定、资金配置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实施实践环节、效果考核验 收等方面进行督导,医学院校积极落实践行,运用齐心,齐力,共建,共创等协 同育人新模式,从管理机制、培养机制、质量反馈机制等方面强化临床医学专业 内涵建设,可有效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与结构同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使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享有高品质、专精化 的教育。

二、构建校本化“5+3”卓越住院医师质量保障体系 为构建“5+3”质量保障体系,X大学通过分析传统临床医学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发现了二者之间在管理体 制机制,教育培训机制,质量保障机制等方面存在主要矛盾,据此,研究制定了 具有学校特色的“5+3”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与具体步骤。

(一)统一思想,建立三级管理构架,形成四级联动新机制与改革新合 力 传统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由研究生院总负责,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则分属于各培养基地(附属医院、校外实践基地)总管,具 体工作由各基地继续教育部承担。面对二者教育类型与管理机构不同,培养模式 与管理规范不一的情况,X大学依据“新模式,新标准”,打破了旧的管理体制机 制,建立了以学校、医院、培训科室为主体的三级管理构架,形成了四级联动的 新机制。具体举措如下:1.进行点面相结合的宣传动员。学校面向参与新培养体 系的管理人员、科室主任、指导教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分批集中宣传 新体系创立的背景、建设目标与建设方案、具体举措与实施步骤,确保全体人员 统一思想和认识。2.建立三级管理构架。根据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学 校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训工作组,形成了以研究生院 为统管,各继续教育部分管的垂直管理模式;设置了专业学科培训管理工作小组, 由各专业学科主任担任组长,负责本专业内指导教师管理与研究生临床实践过程 管理。3.制定培养方案。学校研究生院参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 行)》(国卫办科教发[2014]2号),制定了新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 案(试行)》,明确规定了各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标准。通过上述举措,将两种不同 的教育类型与不同的培养模式 “合二为一”,把两个不同的管理机构与不一的管 理规范“融为一体”,真正形成了全校联动、部门联动、科室联动、师生联动的四 级联动改革新合力,为“5+3”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结合新“标准”,创设“三元三创”基地考评指标体系,着力打造特 色品牌基地 基地培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核心环节,是锻炼与提 升临床实践能力与临床科研能力的唯一途径,贯穿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 养的整个过程。因此,加强培养基地建设尤为重要。学校参照《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基地认定标准(试行)》(简称“标准”)(国卫办科教发[2014]2号)和《关于开展第 一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工作的通知》(川办发[2014]260号),结合各培 养基地的实际建设情况,创设“三元三创”基地考评指标体系。“三元”,即临床导 师,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与患者;“三创”即创建电子信息管理平台,创新学 科建设评价标准和提高实践基地培养质量。从三种人群、三层创新来评估专业基 地建设是否符合“标准”,是否体现医院培养特色。考评具体指标包括:1.医院实 践平台建设情况。年度总床位数及新增床位数,年病历病种数,专业诊疗设备及 新增设备,住院医师电子管理平台功能设计的完善程度,新增电子信息的展示情 况,电子管理平台的使用率与维护率。2.学科专业建设情况。临床科研立项的级 别与数量,临床专利的级别与数量,发表论文的级别与数量,成果获奖的级别与 数量,师资学历构成及带教导师受训人次等。3.基地培养质量情况。参加培训学生人数,执业医师考试与规培结业考试通过率,学生及患者满意度等。据我校2014 年“住院医师(研究生)满意度调查问卷”(以下简称“问卷”)统计得出,专业学位研究 生对临床实践过程与实践教学平台的满意度较高,其中,89.3%的学生对教师的 带教非常满意,77%的学生对轮转安排满意。以上数据从学生维度反映了考评体 系已发挥促进基地建设的积极导向作用。目前通过多维度考评,我校正着力打造 以品牌教学团队,品牌医疗环境及品牌服务质量三大品牌为特色的规培基地,为 “5+3”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优质的教学实践平台。

(三)制定新“条件”,创新人才“优选”机制,首创“4+1”复试选才工程 按照《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 [2013]56号)中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的相关要求,学校明确规定报考临床 医学类研究生,必须具有全日制临床医学本科学历,并获得学位,同时自主划定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复试分数线,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入选标准,把好 招录“第一关”。

招录“第二关”,学校启动了“4+1”复试选才工程建设工作,即从复试 管理制度,“选才”标准定位,“标准化、人性化”复试程序及“技能+机能”考核评 测体系这四大板块着手进行建设,同时完善复试监督监管“一大”机制。建设中重 点突出两大原则,即我校相应专业发展水平与全国行业标准相结合,人才选择标 准与地方行业需求相结合。高要求的研究生准入标准,为“5+3”质量保障体系选 拔了优质的生源,为卓越住院医师培养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四)依据新“方案”,构建“3+X” 核心课程体系,应用三位一体的“CPT” 教学方法 学校依据“指导性培养方案”,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具有的共同课程内涵,构建了“3+X” 核心课程体系,即以公共课(政治、 英语),职业素养课(临床思维与医患沟通、医学法律法规)及专业公共课(临床科 研方法、重点传染病防治等)三大课程模块为横向支撑,以各二级或三级学科方 向的专业课为纵向延伸与拓展。课程实行弹性学分制,研究生可申请免修已学习 且考核优良的课程。“问卷”调查显示,82%的研究生认为目前的课程设置合理, 具有实用价值,69.7%的学生对课程管理方式与课程内容感到满意。

通过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转的特点、学位课程的重要性及其临 床紧密度,学校采取了以“短时间,高效率,精目标”的集中授课为主体,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为辅助,需求导向型学习,专业讲座式学习为补充的三位一体多元 化教学方式。根据课程内容与性质的不同,学校遵循教与学的客观规律,应用了 生本化教学方法。在理论讲授中,重点采用案例教学法(CBL);在实践教学中,灵 活选用案例教学(CBL)与问题式教学(PBL)相结合的教学法;在需求导向性学习中 坚持团队导向学习(TBL)。通过调查发现,74.6%的研究生满意目前的教学形式。

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改革,遵循了卓越住院医师知识体系构建的客观规律,充 分激发了研究生不断学习与探索的主观能动性。

(五)踩准新节奏,创建“三步走”临床能力进阶机制,打破师生交流壁 垒 通过高密度高强度临床实践,切实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 建成卓越住院医师人才队伍,是国家进行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节奏。为此, 学校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金标准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新要求,创建了 “保基础,抓重点,突难点”的“三步走”临床能力进阶机制。第一步夯实临床基础, 保证研究生达到专业培训规定的接诊病例、病种数及基本技能要求,完成其它专 业学科轮转;第二步延长临床实践时间,重点延长研究生本专业培训时间,保障 研究生掌握本专业常见多发病的诊治,掌握本专业特有的诊疗技术;第三步,深 入钻研本专业相关临床问题,进行临床循证研究或专利开发,实现培养质量的拔 高与突破。“三步走”机制旨在强化临床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与指导教师的联系更 加紧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8.7%对培训期待值较高,90.2%的学生表示经常 与导师交流。

作者:蔚坤妍 吕沐瀚 朱小平 来源:高教探索 2016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