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学前儿童教育责任侵犯
小议学前儿童教育责任侵犯 一、儿童责任侵犯现象出现原因的社会学分析 1.“社会化理论”与缺乏对儿童可塑性的认识 [1]建立在生活依赖基础上的社会化进程,往往使成人 忽视了儿童可塑性的存在,无形中剥夺了儿童的责任。现代 精神科学和心理学将人的可塑性分为经验期待可塑性与经 验依赖可塑性,经验期待可塑性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具有物种的特异性和种内个体之间的一致性;经验依赖可塑 性则是个体在特殊经验和特殊环境下形成的,个体之间有较 大的差异。[2]人的经验依赖可塑性无法在发育中预先形成, 个体必须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取经验、解决问题,不断 提高应对环境的能力,完成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 的过程。由于我们对儿童的可塑性、变化性的忽视,所以往 往在教育中对儿童过度保护。这隔断了儿童与环境作用的通 道,阻碍了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剥夺了儿童承担责任的机会。
2.“符号互动理论”与对儿童的过度保护 符号互动理论是研究人们面对面的交往与作用以及引 起或改变这些活动与过程的主观反映,解释人们用什么方式 去定义、理解与处理他们所处的情境,强调个人的主观理解, 由于它关注理解过程中符号的作用,故称之为“符号互动理 论”。儿童与社会的互动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儿童与他人运用 符号进行互动的过程,他人通过一些符号(语言、行为)来 表达自己对儿童的期望和目标,同时也通过理解儿童的符号来了解儿童,与其进行互动;
儿童则通过定义、理解他人的 符号,运用自己的符号与他人进行互动,完成社会与儿童的 互动过程。这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途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受到了成人对儿童进行保护的种种理由与借口的阻碍。对儿 童进行保护是每个家长、教师甚至每个社会公民的责任,但 是这种保护要适度,只要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安全没有受到威 胁,就应该让他们自己与社会互动,并且承担应有的责任。
许多人认为现在社会环境太复杂,儿童无法独立应付如此复 杂多变的环境,因此需要成人代替儿童承担许多责任,即使 是当儿童对做某件事、承担某种责任很感兴趣时,成人也会 由于溺爱或出于安全的考虑而加以制止。责任侵犯是因为我 们对儿童的过度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儿童社会化的进 程。家长的过度保护会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如 此培养出来的孩子独立性差,在青少年期甚至儿童期,就会 表现出倔强、任性、自立意识、依赖性强、适应新环境能力 差、社会责任感弱、情绪波动性大、易走极端等。[3] 3.“功能理论”与对儿童的完美主义期待 功能论的分析方法现在广泛地用于西方的社会研究,美 国社会学家默顿认为功能是“有助于既定系统的适应或调整 的可观察的结果”,提出了“显性功能”(即有助于系统的 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后果,是参与者所预料、认可的)和“隐 性功能”(即参与者没有预料、认可的)的概念。家庭、学 校以及整个社会对儿童的教育主要是执行儿童社会化的功能,用默顿的功能概念来分析,其“显性功能”是对儿童的 教育达到了其预料和认可的社会化目标;
其“隐性功能”也 就是教育中出现了事先所没有预料、认可的结果,也就是儿 童未完成社会化或偏离了正常社会化的轨道。家长和监护人 的“完美主义期待”表现为在儿童身上寄予自己未能实现的 愿望,不惜将自己节衣缩食省下来的钱财投入到儿童的教育 中来,在传统观念影响下,加之当下社会对个人利益的尊重 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价值”的判断拉大了人与人的差距, 使得他们无视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要求儿童一定要按照成年 人的要求行事,成为高素质、高科技的人才,进而获得丰厚 的物质奖励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家长愿意代替儿童承担除了 学习、考试以外的全部责任,包括自我服务的责任、生活自 理的责任,甚至道德责任全部由家长越俎代庖。
二、如何将责任心还给儿童 责任心,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自身的社会角色所应 承担的责任的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和相应行为。
[4]现在很多人抱怨孩子的责任意识淡薄,权利意识强烈, 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本 来有机会参与社会生活,可是每一次机会都被成人以各种关 心的名义剥夺了,因此儿童在一次次机会剥夺中降低了心理 成熟水平和社会化水平。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必须把责任 心还给儿童。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相信儿童儿童需要成人的保护,但是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须 保护。培养儿童责任感及实施责任教育,我们首先必须树立 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教育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还在于 使儿童善良和幸福,“为此教育必须帮助儿童获得有助于其 自我实现和共同繁荣的技能、态度和倾向”。[5]所以,对 儿童责任心的培养,促使儿童学会控制自我、对自己负责、 对别人负责,与知识的传授同样重要。[6]儿童天生就有贡 献、行动和服务的本能,他们具有巨大的潜能,但是当这种 自然的倾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时,它们就会慢慢减弱。[7] 所以,要培养儿童的责任心,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 教育观,相信儿童,形成培养儿童责任心的意识。
2.给予儿童承担责任的机会―――历练责任心责任心 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培养儿童的责任心,就是要给他承 担责任的机会。一个正常的、健全的人身体里有着巨大的创 造潜能,但是常常会在重大责任“降临”时才能发挥出来。
责任感是在承担责任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只有通过 参与各种活动,儿童才能切实体验到自己为他人服务的能力, 认识到他人需要自己,在战胜困难中历练责任心。只有儿童 认识到了什么是责任,认真履行所肩负的责任,责任感才能 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并获得发展,儿童责任感的形成与发 展是一个知、情、意、行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过程。
3.培养儿童的社会认知与道德情绪―――内化责任行 为当前学校塑造儿童责任行为的主要是监督与外部控制, 这种模式无法将儿童的责任行为内化,难以在脱离监督与外 部惩罚后持续发展。为此,责任行为的培养不应仅仅局限于 儿童的具体责任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与责任相关的社会 认知和道德情绪,如公平与移情方面的训练、亲社会思维训 练与内疚训练等,让儿童了解责任行为来自彼此的社会认知 和社会道德。而且,认知和情绪的训练还可以使儿童的积极 行为更加巩固,由外而内的强化儿童的行为定向策略,也有 助于激发亲社会行为的社会认知和情绪发展。[8] 4.家庭、幼儿园、社会三位一体培养儿童的责任心 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组成的共同体,三者相互 补充,任何一方教育的失败都会造成整体教育的失调。在培 养儿童责任感的过程中,家长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是起点, 情感是突破口,知行统一是根本方法,榜样示范是基本原则。
因此,家长要积极营造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氛围,将儿童作为 独立个体,尊重儿童的权利与地位;
让儿童主动承担家务劳 动,设立明确的劳动任务和质量考查标准;
让儿童承担部分 家庭责任,给予其参与家庭事务管理和决策的机会,并允许 发表意见,从而提高儿童对家庭责任的认知和承担家庭责任 的自觉性。教师要充分发挥有关教育因素的作用,利用课程 中的有关内容培养儿童的责任心,这些课程能使儿童正确认 识个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和利益关系,明确个人的权利和义 务,使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的影响;
加强儿童在活动中的参与性和协作性,培养学生的责任心,通过角色扮演和游戏 等方式培养儿童的集体责任感;
鼓励儿童参与某些幼儿园、 班级的工作,引导儿童的社会性朝向适应社会的需求与选择, 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强烈集体责任感和义务感的社会 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