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的佛教和平理念及其实践】佛教 赵卜初

赵朴初的佛教和平理念及其实践

赵朴初的佛教和平理念及其实践 追求国家统一、世界和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来源之一。

与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在中国整个外交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习近 平同志在2013年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着力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宣传工 作、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人文交流,巩固和扩大我国同周边国家关系长远发展 的社会和民意基础。其中,以佛教文化为纽带的民间外交在促成与周边国家的友 好关系方面将大有可为,因为佛教在我国与周边国家中都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 淀,自古以来也不乏友好交流的佳话流传。中国佛教协会已故会长赵朴初先生更 是运用佛教的和平理念,在所从事和推进的以佛教文化为中心的民间外交方面为 我们树立了典范。

赵朴初先生一生献身佛教,积极投身到中国佛教事业。赵朴初特别强 调宗教交流是民间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事佛教对外交流50多年,形成了自 己独特的和平理念并用以指导实践,为社会主义的外交事业、为维护亚洲和世界 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本人也被尊为“二十世纪伟大的和平使者”,受到了世界 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一、赵朴初佛教和平理念的渊源 赵朴初出身书香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他的高祖曾留有 “志读诗书莫做官”、“和善待人不居高”的家训。同时,赵朴初的母亲陈夫人亦出 身名门,精于传统礼教,待人接物皆以“和善”为旨,平和了一方乡邻。母亲的行为 举止,使得赵朴初从小就耳濡目染,萌生了初步的和平思想。随着离家外出求学, 青年时期的赵朴初经历了中国内战的混乱,亲眼目睹了军阀的混战,人民的灾难。

早在20世纪上半叶,赵朴初就开始在佛教界前辈的带领下参与慈善事业。他还曾 担任中国佛教慈善会的秘书,专职佛教的慈善赈济工作,这使他有机会切身体会 到战争给人民的生活带来的苦难与艰辛。抗日战争时期,他继续从事救助难民工 作直至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亲历战争苦难的赵朴初对人间和平产生了热切的 渴望,追随佛教事业则使他坚定了献身人类和平事业的信念。

青年时期的人生经历使赵朴初牢固树立了追求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人 生宗旨和理念。他对佛教精义,特别是平等观、慈悲观和缘起论等的深入研究和 透彻理解,也为他和平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赵朴初看来,佛教教义的精髓即是慈悲的胸怀、平等的精神和缘起的智慧。他在《佛教与和平:在接受庭野和平奖仪式上的讲话》中申明,佛教的 慈悲与平等精神能促进人类道德情操的提高和人类和平友好的实现,并从三个方 面具体阐释了佛教教义对于促进世界和平的可能贡献。

首先,赵朴初指明佛法的总纲是戒、定、慧三学,而这三学都与伦理 道德相关。其中,“戒学”为伦理道德提供相应的规范,“定学”是调节身心健康与净 化的方法,“慧学”则是区别善恶、明辨是非的能力。赵朴初指出,“佛教这种提 倡道德、发扬智慧的积极精神,对于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赵朴初从苦、集、灭、道四谛作为佛教的基本教义入手,分析 了四谛教义中展现的利他精神。他进而指出,“人类如果用慈悲为怀的同情心, 众生一体的平等观和明辨善恶的如实观作为指导生活的原则’就能改善人际关系, 实现和平共处”。

再次,赵朴初用作为佛教核心思想的缘起论作总结,阐明了世间任何 事物都是因果相续,彼此相依的,人类也是如此。“正因为如此,国家与国家之 间、种族与种族之间,都应一律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和睦相处,共同致 力于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事业”。

二、赵朴初的佛教和平理念 在对佛教教义深刻洞察的基础上,赵朴初形成了对和平的独到理解和 积极阐述。他的佛教和平理念可以概括为:平和的心境、宽大的胸怀、菩萨的心 肠和真诚的态度。

首先,赵朴初坚持“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认为世间的一切都不过是 暂时的存在,都要归于寂灭,只有保持平和的心境,超脱凡尘,才能安享无烦无 恼的和平生活。他解释佛教的“涅盘寂静”说,指出所谓的涅盘就是没有苦难、悲 伤和痛苦的精神境界,而寂静指的是人身之内外的“和平”,即内心的和平和外界 的和平。要实现涅盘寂静这一佛教的崇高目的,“其中基本的一条,就是‘自利利 他’,即佛教徒不仅要自己追求达到这个目标,而且要‘普济众生在这里,赵朴初尤 为重视内心的和平,他说,“我国各个宗教都认为外界的和平是以内心的和平为 基础的。没有内心的和平.,外界的和平是不巩固的内心的和平会促进外界的和 平”。要做到“内心的和平”,就要“从各宗教的教义出发,积极做好净化人心、净化 社会的工作,以巩固每个人内心的和平,从而促进外界和平的实现”。其次,赵朴初指出,万物都处于“因果相续,自他相依”的整体之中, 没有什么可以独立存在。因此众生都是平等的,应该以宽广的胸怀去互相包容, 互相理解,这样才能达到世界的和平。在维护世界和平上,他特别重视宗教的力 量’他坚信“仁爱是一切宗教的根本宗旨,维护和平是所有宗教信仰者的天职”。

虽然每个宗教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传统,甚至同一宗教内部也有各种教派的差别, 但是为了造福人类和维护世界和平,各宗教间是可以团结合作的,这种团结合作 不是要改变各宗教的传统和特点以及各国宗教组织的独立自主,而是要“求同存 异”,即各宗教根据自身的传统和特点独立自主地各传其道,“在独立自主、彼此 尊重、相互平等的基础上,加强团结与合作,发扬宗教仁慈博爱、救世利人的伟 大精神,提升人类的道德,净化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人类早日摆脱核战争与常规 战争的威胁和破坏,获得持久的和平与安宁”。

第三,赵朴初向来以慈悲为怀,既能欢喜庆贺别人的幸福和快乐,又 能同情怜悯他人的不幸与灾难,认为应该怀抱菩萨的大慈悲心肠来对待世间的一 切人、物和事,以期实现人类的和平友好。慈悲观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佛教 主张“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因而慈悲一起意为“拔苦与乐”, 即帮助众生摆脱苦难,给予众生欢乐。赵朴初指出,“今天世界上人类最大的忧虑 和苦难就是谋求霸权的侵略、扩张,使无数人民遭受家破人亡、背井离乡,妻离 子散的惨祸”p]。佛教的“大悲拔苦”即要维护世界和平以排除这些产生苦难的原 因。他反复申明慈悲思想对于世界和平具有重要价值,如他指出,“佛教所强调 的慈悲、平等的精神,对于提高人类道德情操,促进人类和平友好,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又如,他强调“佛教徒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是佛陀平等护念一切众生 的大慈悲心的体现”。

第四,赵朴初强调发自真诚的互助精神。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任何一方缺乏真诚的态度,友谊是无从建立的,指出惟有真诚的态度才可能成就 世间和平。他通过阐释佛教的净心观凸显真诚态度的重要性。在赵朴初看来,佛 陀创立佛教的最终目标是为净化人类,佛教强调“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目 的是使人们心灵净化,智慧开发,烦恼解脱,觉悟圆满。佛教教义中的五戒、十 善、四摄、六度等内容,也是为净化人类的生活环境,最终达到国土庄严、众生 安乐和世界和平。赵朴初认为,心灵的净化与环境的净化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而心灵的净化又更为基础。“道理很明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如果任何一方缺 乏出自诚意的互助精神,真诚的友谊是无法建立的进而,赵朴初又将这种人与人 之间真诚的态度推广到宗教间的合作以及国家间的关系上。他强调,宗教间的合 作要以互相尊重、真诚以待为前提,而国与国间的交流也要本着真诚的态度,并指出“超级大国关于裁减核军备的谈判进展缓慢,不能不说同它们的当政者对人 类的未来缺乏真诚的关怀和严肃的责任感有关”。

在赵朴初的和平理念中,平和的心境是从事和平事业的前提,宽广的 胸怀是和平事业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菩萨的心肠是和平理念最核心的部分,而 真诚的态度则是和平事业能够开展的关键所在。

三、赵朴初佛教和平理念的实践 从20世纪50年代初直到21世纪初逝世为止,赵朴初一直将他的和平理 念用于指导、和平事业的实践。

(一)与曰韩佛教界友好交往,提出着名的“黄金纽带”构想 这是赵朴初从事最早也是他和平理念实践最成功的部分。新中国成立 后,周恩来、廖承志等国家领导人就非常重视与日本的友好交往工作,廖承志先 生曾经强调指出“中日和平友好是亚洲乃至世界和平的保证,。1952年,赵朴初 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亚太地区和平会议,他委托日本代表南博氏向日本佛教界赠 送了一尊象征慈悲和平的药师佛像,向日本佛教徒表达了中国佛教界希望重建两 国佛教界友好交往的愿望。中国佛教界的这一举动赢得了日本佛教界的友好回应, 专门成立了佛像奉迎委员会,并致函中国佛教协会筹备处,一方面表达对赠像的 “铭感”之情,另一方面也对过去战争期间的作为表示忏悔,并表示将呼吁日本政 府尽快将务工殉难于日本的中国劳工遗骨送还中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两国佛教 界第一次往来,从此打开了中日两国民间交往的大门I1955年开始,赵朴初多次 到日本出席各种会议,包括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世界宗教徒和平会议等, 最终促成了日本佛教界正式来中国访问。中日佛教界在互访等活动中增进了相互 了解,并建立了友好紧密的联系。20世纪60年代赵朴初推动中日佛教界共同合作 举办了两次活动,在中日佛教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画:一是1962年到 1964年,中日两国佛教界、文化界共同纪念鉴真和尚圆寂1200周年活动;二是1964 年两国佛教界共同举行玄奘法师圆寂1300周年纪念活动。这两项活动对促进中日 邦交正常化起了很大的作用。“文革”结束后,赵朴初作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继续 领导中国佛教界同日本佛教界进行了新一轮的友好交往,特别是1980年开始的奉 迎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将中日友好推向了新的高潮。此后的1982年、1992年, 即中日邦交正常化10周年和20周年时,赵朴初都主持中国佛教界与日本佛教界进 行多种形式的友好交流纪念活动,不断将中日两国的民间友好交流推向新的高度。中、日、韩三国友好交往的“黄金纽带”构想是赵朴初在1993年9月举 行的日中佛教界友好交流大会上提出的。他说,“中日韩三国的佛教文化是我们 三国人民之间的黄金纽带,源远流长,值得我们珍惜、爱护和继续发展,祝愿中 日韩三国友谊万古长青”m。赵朴初的构想得到了日韩佛教界人士的赞同,也得 到了三国政府的支持和理解。1995年5月,首次中日韩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在北 京胜利召开,会议以“友好、合作、和平”为主题,赵朴初在致词中指出,“三国佛 教徒和三国人民自古以来有着悠久、深厚的亲缘关系,三国山水相连,文化习俗 同源,宗教信仰也一脉相承。许多纽带把三国密切联结在一起,在所有这些纽带 中,有一条源远流长,至今还闪闪发光的纽带,那就是我们共同信仰的佛教”。

同时,他希望这条“黄金纽带“可以连接更多的国家和民族,实现世界的和平友好。

会议期间,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接见了三国佛教界代表,肯定并强调了佛教文化 在国际交往中的积极作用。此后,在韩国汉城和日本京都又相继召开了第二届和 第三届中日韩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赵朴初继续为“黄金纽带”构想积极活动,直 至他逝世。“黄金纽带”构想的提出是赵朴初将佛教理念运用到世界和平事业中的 一次伟大实践,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政府的宗教政策,加深了世界对中国和中国 人民的了解,增进了双方的友好交流,为维护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作出了重要贡 献,同时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友好交流事业也提供了重要借鉴。

(二)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佛教交流 赵朴初从1955年起,就代表中国积极参加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各种重 大活动。1955年4月,赵朴初作为中国佛教团代表之一访问缅甸,同年10月,赵 朴初又作为护送团团长护送佛牙舍利巡礼缅甸,开启了“佛牙外交”的序幕。其后 的1994年和1996年,赵朴初又主持了佛牙舍利第二和第三次巡礼缅甸。赵朴初后 来总结说:“佛牙舍利三次赴缅甸巡礼供奉对加深两国人民和两国佛教徒的友谊 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m1956年是世界佛教徒公认的释迦牟尼佛涅盘2500周年, 赵朴初作为中国佛教代表多次出访印度、缅甸等国家参与商讨和筹备各种纪念活 动,同各国佛教界增进了了解,密切了联系。1957年至“文革“前,赵朴初又出访 尼泊尔、柬埔寨等国进行佛教的友好交流。“1980年,赵朴初到曼谷出席世界和 平会议常务理事会,受到泰国佛教界的热烈欢迎。1990年,中国佛教协会派出10 名云南上座部学僧赴泰国留学,1994年11月28日,中国佛教协会送佛指舍利赴泰 国巡礼”。1986年,在加德满都召开的世佛联十五届大会上,中国承诺在佛祖诞 生地蓝毗尼建立一座中国寺院,其后赵朴初会长将其定名为“中华寺”,1996年中 华寺奠基,1998年10月建成。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佛教界在海外建的第一所寺 院,中华寺见证和代表了佛教在中尼两国友好关系上的重要作用。赵朴初领导中国佛教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佛教的友好交流与往来,增进了中国与南亚、东南亚 国家的友谊和了解,为维护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作出了卓越贡献。

(三)关注大陆与港澳台佛教界的交往,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 赵朴初一直关注香港和澳门的佛教事业,曾专程去香港参加天坛大佛 开光庆典和佛牙舍利的瞻礼大典,对澳门佛教的发展情况也经常关切。同时,赵 朴初对台湾的佛教事业更是关怀备至,早在1984年,赵朴初就与台湾佛光山的星 云法师在曼谷举行了首次会晤,迈出了两岸佛教恢复交往的第一步。1988年,赵 朴初推动中国佛教协会参加了在美国举行的“世界佛教徒友谊会第十六届大会暨 世界佛教徒青年会第七届大会”,与断绝关系近50年的台湾佛教组织正式恢复了 联系。1989年,赵朴初积极邀请星云法师率领台湾佛教僧众来大陆弘法探亲。1998 年,赵朴初促成了将三藏顶骨舍利分赠台湾玄奘大学供奉,成全了了中法师的宏 愿,在台湾佛教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进一步促进了两岸佛教和文化的交流。赵朴 初领导大陆佛教与港澳台佛教界的友好交往,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作出了重 要贡献。

早在20多年前,赵朴初就深刻洞察了人类社会已然危机四伏,指出“疯 狂的核军备竞赛、危险的军事冲突以及恐怖活动的横行、种族主义的娼獗、国际 金融系统的不稳定、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失调、社会财富占有的不合理、全球人口 的膨胀等问题,就像乌云一样,笼罩着人类恐惧和不安的心灵”融和佛教教义和 世界和平事业的理念和实践正是赵朴初解除人类危机的伟大尝试。赵朴初将佛教 文化作为友好交流的纽带和桥梁,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以宗教交流为主的民间外交 的范式,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以及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同时也丰富 和发展了世界和平理论,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周兰兰¥吉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