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规范 [文德思想观照下的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构建研究的文献综述]

文德思想观照下的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构建研究的文献综述

文德思想观照下的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构建研究的文献综 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降,由于受社会经济的冲击,多元 化思潮的交互作用,社会、家庭和学校德育工作的弱化以及 相互脱节,加以愈演愈烈的功利化升学意识的影响,学生的 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严重错位,道德素养急剧滑坡,以致于 在写作中呈现出大量的“假、大、空”等“非道德”现象, 严重影响到中学作文教学的健康发展。其间,我国语文教学 界也进行了一些大的改革,尤其是实施新课改以来,这种状 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 题。因此,指斥高中生写作“非道德”的谬误和后果,正本 清源,构建高中生必须遵循的“写作道德规范”已迫在眉睫。

对此, 国内外学界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当前中学生写作道 德缺失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我们综合了理论界关于 “文德”思想观照下的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构建之研究的主 要研究成果,并进行简要评价和分析,提炼出自己的观点。

借鉴这些研究成果,结合当前高中生的写作状况,对我们更 好地开展关于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构建之研究,具有很重要 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背景资料一:关于“文德”思想的研究“德”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远可追溯到春秋 末季,而且其内涵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本文所探讨的为“文 德”思想。“德”,《说文》训“升也”。“外得于人,内 得于己,从直、心。”[1]“外得于人”是就施者而言,“内 得于已”是就具有德行的本体而言。“德”字从心从直,本 义即是正见于心,所谓端正心思;
“内得于己”之意,即在 内心确立正直的准则,加强心性的修炼,指导和约束个人行 为以求达到“外得于人”的要求,这便是“德”。《正韵》:
“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认为“德” 是人的品行方面,德行和品德。《易经,乾卦》:“君子, 进徳修业。”认为“德”是君子所具备的品行。

“文德”词早见于《书·大禹漠》:“帝乃诞敷文德。” [2]《易·象传》:“君子以懿文德”。史上以“文德”论 文,最早始于王充,他在《论衡·书解》篇写到:“人无文 德,不为圣贤”;
“夫文德,世服也。空书为文,实行为德 ……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彰者文弥明。”他在《论德·佚 文》这样阐述:“文人宜遵六艺为文,诸子传书为文,造论 著说为文,上书奏记为文,文德之操为文。”在《论衡·超 奇》篇中王充说:“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 自相副称。”王充所说的文德是指作家创作时的品德与德行。

随后,刘勰、韩愈、刘熙载多有精辟论述,使得其内涵日益 丰满。二、背景资料二:关于写作道德规范内涵的研究 (一)写作和道德的关系研究 在中国文化中,“道德文章”精神源远流长。自古以来, 在传统精神文化坐标中,写作与道德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

古人提倡“为文修德”,文人之于道德文章的关系,一言以 蔽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文章于古之文人士大夫为 气节、为操守、为杀身成仁、为舍身取义,为立德立功立言 于后世,以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 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道德与文章 之最高完美境界。文以载道,道因文传。它们之间有着内在 和谐的统一性。学者王建光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以载道,道因文传 历史上,对儒家五经或六经等经典的注疏诠释,发掘其 中的微言大义一直被作为一切文章的滥觞。正因为文章源于 道德,展示君子的道德修养和为人品行,所以这就形成了文 以载道的传统。2.道德为骨,文因道德而著 言为心声,文以言志。道德为文章的内核,文章应诠释 道德、弘扬道德,那种巧言令色、哗众取宠的文风一直是正 直的士大夫们所反对的。

3.道德文章内在统一于君子的精神世界[4] “道德文章”是对士大夫在道德建设与“文章”成就方 面的综合要求与评价。道德和文章统一于人的精神境界中。

在儒家修齐治平理想中,道德建设既是手段和条件,又是人 生的重要鹄的。有道德即有文章。孔子说的“有德者必有言, 有言者不必有德”即是此意。

4.“道德文章”与历史评价 道德与文章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虽然不能说道德修 养高即文章好,但是若道德顽劣,那么其为文也往往被视同 于糟粕。所以,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道德与文章”的文化精神,加强高 中生的写作道德规范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 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写作道德规范内涵的研究关于写作道德规范这一概念,目前,国内外学者尚没有 明确的定义,关于其内涵的诠释,只能散见于各种著述中。

通过对有限相关文献的检索可知,学界对写作道德内涵的诠 释具体指向四个维度:
1.文德修养:修炼文德,涵养品格 2.写作态度:尊重生活、真实写作 尊重生活,真实写作是正确面对生活所必须遵循的基本 准则。“诗有借色而无真色,虽藻绩实死灰耳。”黑格尔强 调:“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全在于他认识到真实,而且 把真实放到正确的形式里,供我们观照,打动我们的感情。” [6]这里的真实,按照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来看,应该指向 两个方面:本质的真实和细节真实的统一,客观真实和主观 真实的统一。而且还强调,文章内容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 实,但却高于生活的真实,因为文章的真实是对生活的最本 质的能动的反映。

3.写作技术:熟练技术、规范写作4.审美标准:内涵深刻,表达高蹈 关于文章内容,古人重视“意”在文章中的统帅作用。

清人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 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而且,古人还很重视“炼意”, 文意既要鲜明,内涵还要深刻,意味隽永。而且,因为文章 本身具有审美功能,就决定了写作的内容必须具有“美” “善”属性,只有这样,才能有益于社会。古罗马文艺理论 家贺拉斯在《诗艺》中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 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

……以文载道,既劝喻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先贤们还认为,构思是写作必须遵循的法则。只有虚构文章 才会有独创性和审美性。黑格尔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 想象的活动。”[6]前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认为,“一般 说来,虚构得越多越好。这才是真正的创作。”前人还提倡 写作要独抒性灵,张扬个性。袁枚提出的著名的“独抒性灵” 说,就是对这一审美原则的完美诠释。中外名家还普遍重视 语言的重要性,追求语言的精美、纯熟。高尔基把语言列为 文学三大要素之首,认为只有好的语言才能表现好的内容。

因此,大家们都很重视语言的锤炼。鲁迅说:“我做完之后, 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的 顺口。”[7]三、背景资料三:高中生写作道德失范之研究 (一)关于对中学生写作道德缺失现象和危害的批判 上世纪下半叶以来,叶老、张志公、夏丏尊等老前辈就 多次发文狠批学生作文“假”“大”“空”等非写作道德现 象,众多专家学者分别从情感的缺失、作文的虚假、主体的 缺失、假情作文、抄袭与套作、写作责任感的消退、作文与 做人的背离等角度对写作道德缺失现象进行了描述和批判。

王栋生、黄玉峰等专家也曾多次撰文进行猛烈抨击。康燮指 出,“作文中的抄袭现象又可分为直接抄袭、背诵抄袭和引 用抄袭三种。”他还指出,“再有一种抄袭形式就是在作文 中不恰当地大量引用别人文章中的内容(材料、故事等), 然后作简单的议论或评说,或者简单谈几句自己的感受。” 张家岭则分别从写作主体的缺失、选材非道德、写作态度不 严谨以及玩世不恭的写作倾向等方面阐述学生写作的道德 失衡现象。锦文亚侧重就学生作文结构上的雷同、感情上造 假、文字上做作、练笔上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批判。潘晓婷 以专题的形式刊出长文《会说谎的作文》,痛批中学生作文 中说谎的非道德现象。著名特级教师韩军则对学生作文的 “伪圣化”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就是用一套惟一的‘公共思维’模式,箝制师生丰富多元的精神方式、说话方式,压 抑精神自由,禁绝个性语言,让全体师生都用一个模式思维、 用一套话语说话;
就是用伪神圣、假崇高的观点去看待‘高 尚’‘健康’‘先进’‘有意义’等真正的人文价值范畴, 让师生的语言,远离真实的人生和真实的现实生活。”朱华 玲进一步指出,“伪个性化”、“美文化”、“成人化”、 “无我化”已经成为当前学生作文的痼疾。龚国耀则对学生 作文的“套作”现象进行了总结和批评:审题立意“套作”, 美以“求稳”;
开头套以“凤头”,结尾套以“豹尾”;
行 文举例“套作”,美以“猪肚”;
整句排偶,酷似“骈文”;

结构谋篇,好似“八股文”。张凤祥则从“选材固定化”、 “主题万能化”、“结构模式行”、“思想浅表性”、“论 述平面性”、“情感虚假性”等方面对“套话作文”进行了 较全面的概括。

针对上述现象所引发的严重后果,学者和专家主要从 以下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抨击。周媚山认为,假情作文能扭曲 学生人格,磨灭写作个性。刘杰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学生作 文虚假现象的危害:降低表达水平、弱化思维能力、影响审 美趣味、扭曲人格精神。有些论者从学生道德迷失、混淆是 非标准,以及严重影响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等方面进行了 较深刻的抨击。学者所论,无论是“假情作文”、“套作文 章”、“说谎作文”,还是“伪圣化作文”、“成人化作文”、 “模式化作文”,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严重后果,都是对高中生写作道德缺失问题的认真审视和梳理,虽然都是放在一个 平面里,一个个孤立的审视和梳理,各吹各的号,各敲各的 锣,缺乏统一的节奏和旋律,也没有立足于学生写作道德缺 失的高度,在一个更宏观的背景下进行整体考察,但却切中 时弊,令人深思。

(二)关于学生写作道德缺失的原因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论者首先指向客观因素,认为社 会、制度、社会环境以及当前的考试制度是中学生虚假作文 得以萌发、生长并蔓延的土壤;
其次,指向主观因素,认为 学生作文目的性缺失、自我缺失、细节缺失、写作的模式化 是重要因素。还有论者侧重于从教师教学的功利性、内容和 过程的随意性、教学评价的偏颇性,以及学生主体的迷失、 内容的空泛和写作的策略等方面指出问题所在。这些论述都 比较全面,且切中肯綮,但却陷于孤立、零散、平面的研究 状态,没有从学生人文养成的缺失这一高度来综合看待写作 道德缺失的深层原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致使研究很难达 到根治的目的。再者,上述研究对学生写作严重脱离社会生 活的症结好似视而不见,也影响了关于科学方法论的构建。

(三)从矫正理念和策略来看道德失范研究 四、背景资料三: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内涵和方法论的 构建研究 (一)国内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