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治疗支气管哮喘探讨]

中医诊断治疗支气管哮喘探讨

中医诊断治疗支气管哮喘探讨 中医诊断治疗支气管哮喘探讨 1哮病的病因 综观近年来对哮病的报道,急性发作期多以风寒痰热邪为患而导致肺部的 宣降失调从而发生痰鸣气喘;
慢性反复发作者多属脏腑阴阳气血功能的失调。其 病因复杂,与遗传、体质、饮食、环境、年龄、劳逸等因素有关,强调内外因相 合为患。

杨玉萍对小鼠及豚鼠的哮证模型肺组织切片进行了病理分析,结果发现小 鼠及豚鼠哮证模型肺组织存在病理生理改变,即对哮证“痰淤伏肺”理论提供了病 理实验依据。

内皮素(ET)是一种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作用长久的、能引起血管 强烈收缩的肽类物质。李君等对大鼠的血浆ET含量进行比较中发现肺气虚大鼠 大大高于健康大鼠,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含量呈一定比例上升。

患者在哮病发作时往往伴随血清IgE的异常升高,IgE为Ι型变态反应的主 要抗体,其与抗原结合时,使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释放出大量生物活性物质, 引起一系列哮病临床症状,而IgE的合成又受到Ts细胞的调节。

2哮病的诊断 2.1症候诊断 2.1.1发作时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 紫绀,或额汗,心悸,烦躁不宁。

2.1.3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胸闷、情绪紧张等先兆。

2.1.4有过敏史及家族史。

2.2理化检查诊断 2.2.1两肺可闻及哮鸣音 ,或伴有湿罗音。2.2.2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可在3%以上,个别可达5%。

2.2.3痰液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

2.2.4肺功能检查 发病时表现时间肺活量降低,最大通气量减少,残气量 占肺活量百分比增加,通气和血流比率失调。二氧化碳分压在本病早期可降低, 但重症则增高。

2.2.6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野透明度增强心影缩小膈 肌低平等类肺气肿体征。

3中药治疗 3.1治疗机制 3.1.1抗炎:目前认为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炎症细胞、介质和细胞因子参与的 慢性炎症性气道疾病,因此控制炎症,控制哮喘发作是治疗哮喘的关键。徐东等 观察到补肾防喘片与吸入必可酮合用在防治哮喘上要明显比单纯吸入必可酮效 果明显,治疗组的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下降和一秒钟用力呼气 容积(FEV1)增加较对照组明显,推断两药对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功能均 有影响,有加强皮质类固醇激素局部抗炎效应的作用,降低气道反应性。

3.1.3调节HPA轴 糖皮质激素作为支气管哮喘治疗的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常 伴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功能的作用,从而有治疗哮喘的功效。王宏 长等[8]观察到中药止咳胶囊(仙灵脾、补骨脂、蛇床子)通过阻止哮喘大鼠外 周血白细胞和肺组织中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位点的下降,上调内源性皮质酮水平, 改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功能,从而减轻气道炎症。

3.2临床治疗:
在临床上,西医在这方面不够完善,例如哮喘易经常反复 发作,难以控制,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大,患者的依从性差,有些患者存 在激素抵抗。中医治疗哮喘可以弥补西医治疗的不足,在此介绍一些在目前临床 上应用比较广泛的中药制剂。

3.2.1目前临床上治疗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中药制剂,多采用清热解毒 为主,辅以止咳化痰之剂。痰喘1号冲剂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大量的使用,配方 为麻黄宣肺泻热,止咳平喘,并应用炙麻黄取其宣肺平喘作用而减缓其发散之 力;
生石膏、黄芩、虎杖清热解毒,助麻黄宣肺而不留热,清肺而不恋邪;
杏仁降气平喘,桔梗主升,并能载药上行,使之药到病所,从而使肺气升降有制,咳 喘则可平息;
紫苑、冬花、川贝母为润肺化痰之剂,与宣肺清热之剂相辅相成, 使肺热可清,痰浊可化,咳喘则平;
方中丹参、川芎行气活血养血,五味子补肾 纳气;
生甘草清热生津,调和诸药于寒温宣降之间,共奏清肺化痰,平喘止咳之 良效。

3.2.2结合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组成了“复方穿山龙汤”方药[,方中 穿山龙活血祛痰,麻黄宣肺平喘,共为本方君药。柴胡疏肝理气,防风祛风胜湿, 五味子敛肺涩精、滋肾生津,当归补血活血、主咳逆上气,黄芪补气升阳,补骨 脂生地补肾纳气,共为臣药。黄岑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大黄清腑、活血、泄热, 共为佐药。

4中医治疗进展 近年来研究表明,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方面疗效确切,从临床报道来看, 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方面远期疗效较好,副作用少。但是,目前对治疗支气管 哮喘的机制研究相对滞后,也存在一些问题:①多为经验报道,缺乏大量病例的 系统观察和对比研究;
②对EOS及趋化因子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的研究较少,缺乏 理论的创新。因此既然“哮喘”被认为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疾病,那么在中医治疗的 研究中,我们可以试着借助“基因”理论而发挥其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