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摘 要:在本文中,笔者认为应从创设学生意欲尝试的 问题情境,自发参与学习,实现建构知识的教学目的;
创设 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自主学习,增强应用意识,提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鼓舞学生积极进取的激励情境,人人 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促成自我发展等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 能力。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教师实施教 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建构知识、促成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 径。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受某种现实情境的刺激, 滋生行为动机,亲历学习实践活动,所获取的认知易于固化, 所产生的思想易于内化。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说:“教 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一、创设学生意欲尝试的问题情境,自发参与学习,实 现建构知识的教学目的 教者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他们感到有趣、意欲尝 试一番而力求解决的问题,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获得体验。例如,教学“利用转化比的方法解决有关实际应用问题”一节时,我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校园里苹果树 和梨树棵数的比是5:3,总棵数是64棵。苹果有多少棵?学 生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很顺利地完成解答。乘兴,我让 学生把比转化成分数,再借用分数知识解决原来的问题。在 交流学习成果当中,我发现学生找到“苹果树棵数占总棵数 的5/8”这个关系,用分数乘法知识也解决了上述问题。一 时人人争着发表自己的成果,有的学生还能把原题变为“梨 树棵数占总棵数的3/8,梨树有多少棵?”来计算,我都予 以赞赏。这节课中自然而然地插入了一场简短的“新闻发布 会”,这正是执教者所期望的教学意境。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 生’什么,而是努力构建学生的知识机构,并用种种方法来 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 动参与’的过程了。”所言种种方法,就是指教师要善于创 设各种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参与教学活 动,触发学生的思维,完善学习方法,实现建构知识的教学 目的。

二、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自主学习,增强应 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常常要依赖客观表现的支持。引入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看得到、摸得着的现实 情境,唤起学生自主学习,是培养价值观、提高能力的有效 途径。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后,我要 求学生完成如下作业:在自家选一间房子,测量有关数据, 然后计算,要在这间房子里面墙上抹一层粉墙粉,如果每平 方米需要粉墙粉6千克,粉完这间房子至少用粉墙粉多少千 克?由于各人所选房间情形都不相同,故而上述问题一人一 解。我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懂得实际生活就是一部知识丰富 的大课本,有待我们去学习。教师要注重提供给学生参与实 践的活动空间,在实践中自主发挥,增强才干,为学生个性 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又如,在教学反比例关系后,我没有 即刻让学生去解答书上那几道练习题,而是指导学生依据自 己的亲历编写一道用反比例关系计算的实际问题,如此比照 本宣科效果好得多。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说过:“儿童有着驱动力和创造力, 教师的任务就是管理和引导他们,把他们的驱动力和创造力 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因此,教师应当为他们的自身活动 创造环境。”现实生活是学生获取感知和体验的源泉,是实 施教学的广阔平台,要善于利用和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在 乐于从事的学习活动中,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不断提高能 力。三、创设鼓舞学生积极进取的激励情境,人人主动参与 教学活动,促成自我发展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 和鼓舞。”这是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的至理名言。教师信任 和关注每个学生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思想,特别是对于学困生, 教师要赋予更多的精力。导致学困生厌学,甚至弃学的原因 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心理因素,教师要创设激励情境,营造一 个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心理障碍,诱发自我进 取的行为意识。一班学生几十人,智商存在客观差异,这是 不可否认的事实,但要注重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捕捉每个 学生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自我发展。例如,有一次我布置学 生计算一道分数乘法应用问题,在查阅解答过程时发现某同 学列出的算式思路独特,另辟捷径,而其他学生的计算基本 同出一辙。他平时学习有畏难情绪,表现懒惰,这次能独立 思考,即席“发光”,我始料未及,为之高兴,当即赞扬他 说“你的想法真妙!”并让他讲讲自己的算法。他的讲解令 同学们赞叹,大家都投去钦佩的眼光。

学生能在一次次激励中体验成功的感受,有利于增强自 信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激励是引发学 生自我反思的“催化剂”。教师亲切的语言、亲善的行为乃 至一个关爱的眼神,都有可能转化成学生自我进取的力量源泉。教师要用爱心对待每一个学生,赏识每一个学生,采用 激励手段,沟通师生感情,教学双方默契配合,促成每一个 学生都能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自主发展,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