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哲理故事大全 儿童哲理小故事

儿童哲理故事大全

儿童哲理故事大全 儿童哲理故事大全篇一 那位老师叫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

在我上初二时,他教了我们一学期的手工课。手工课不是主课,所以 班里很多同学并不重视。难得的是,他上课很认真,经常鼓励我们发挥想像力搞 一些小发明,或布置一些手工作业。

记得有一次,他要求我们“变废为宝”自制一把小刀,说每个人都必须 完成,因为得分会记入期末的总评成绩。那时我特别希望自己能够得90分以上, 因为每次上课,他都会把得90分以上的作品放在讲台上的一个“专区”里,让大家 排着队上去参观。这是一种巨大的荣誉! 为了这个梦寐以求的90分,我一回家就四处找材料,从我家附近的一 个建筑工地上找到一根光亮干净没有锈痕的废锯条。但是接下来的工作可让我犯 了难:我家没有磨刀石,这可怎么办突然,我的脑海里灵光一闪——我家门口的 楼梯不太光滑,表面上布满芝麻大小的凹坑,在上面磨锯条一定行!于是,那几 天一放学,我就端一碗水坐在楼梯口,把地和锯条都洒湿,然后就撅着屁股呼哧 呼哧地磨起来,一直磨到母亲叫我吃饭时,才长出一口气收工回去。就这样卖力 地干了两天,我的小刀终于“完工”了! 上手工课那天,一看到别人做好的小刀,我心里立马凉了半截。别人 的刀刃磨得又光又亮。刀锋也长;而我的刀刃在楼梯上磨得黑不溜秋的,刀锋也 是短短的,只能算是“小匕首”。老师开始一件件地“鉴赏”了,他很认真地给每一 把小刀打分,每逢有做得精致的,他都要夸奖几句,并把这件作品放到讲台最前 面的“精品区”里。突然,周围一阵大笑,只见他从一堆精致的小刀里抽出我的“小 匕首”,脸上一副诧异的神情。我的心猛地收紧了,泪水也涌上了眼眶。

“这是哪位同学做的”他的嗓门儿平日就很大,今天更是让胆小的我打 了个寒噤。我犹豫着站了起来,周围的笑声更大了。“告诉老师,怎么回事”我强 忍住泪水哽咽地解释道:“我家没有磨刀石,这是我在楼道里磨了两天才做出来 的。” “哦——他微笑着轻轻地把我的小刀放到”精品区“里,和那些制作精致的小刀搁在一起。

从那以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尽了最大的努力,别人就不会轻 视我。直到现在,但凡我做一件事情,纵然身边高手如云,我也绝对不会为自己 的弱势而自卑。因为我知道,只要自己努力了,就对得起天地良心。

儿童哲理故事大全篇二 在网上遇到一个失独妈妈,一年前独女在一场车祸中离去。但在提及 她女儿时,我并没有觉得她有多悲痛,反倒有一丝乐观。开始我以为她对女儿的 感情很淡薄。

我边聊边翻看她的心情记录。

有一条大概是她女儿刚离去时发的吧。“女儿,你怎么忍心丢下我妈 妈很想你。”怕又重新揭开她的伤疤,我小心翼翼地试探着:“你当时是不是很悲 伤” 她发来一段话:“我的悲伤早死了。看到骨灰的那一刻,我觉得整个 世界都倾倒了。我不知道自己抱着骨灰盒哭了多少天,根本无法接受。后来的一 个月我一看到女儿的照片就崩溃。” 我顿时愧疚起来,自己不懂那种痛,还自以为是地猜测。

她开始和我主动谈起之后的心路历程。

一个月后,她干脆把照片藏起来,把所有和女儿相关的东西都锁起来。

很多人劝她:时间就是治愈伤心的良药,慢慢就忘了,睹物思人只会越陷越深。

但是她并没有被时间一点点治愈,反而更加绝望,心像被大火灼烧着,好几次徘 徊在死亡的边缘。

她又把女儿的照片拿出来,一直凝视,一直流泪。她看着女儿永远定 格的笑容,哭着哭着就笑了。她说她不能让女儿看到妈妈这么消沉,她要振作, 要活下去。

“女儿的笑容拯救了我。我现在想开一点了。”她说。以后她每天都看 女儿的笑容。曾经,那可是她的雷区。在我们的观念里,悲伤的时候,最怕的就是触景生情。但一个人究竟 靠什么才能从悲伤中解脱出来刻意的忘记和忽视就可以消除一切吗不一定吧。开 始的时候,它让你悲痛,最后,它却让你解脱。

如海明威所说:“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 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使我们悲伤的东西,时间久了,我们却要靠它解脱。悲伤与解脱,两 者激烈冲突,又温和地达成协议。什么让你悲伤,你就得靠什么解脱。让你悲痛 的东西,往往就是解药。

儿童哲理故事大全篇三 “如果在30岁以前,最迟在35岁以前,我还不能使自己脱离平凡,那 么我就没戏了。” “可什么又是不平凡呢” “比如所有那些成功人士。” “具体说来” “就是,起码要有自己的房、自己的车,起码要成为有一定社会地位 的人吧还起码要有一笔数目可观的存款吧” “要有什么样的房,要有什么样的车在你看来,多少存款算数目可观 呢” “这……我还没认真想过……” 以上,是我和一名大一男生的对话。那是一所比较著名的大学,我被 邀做讲座。对话是在五六百人之间公开进行的。我觉得,他的话代表了不少学子 的人生志向。

我明白那大一男生的话只不过意味着一种“往高处走”的愿望,但我觉 出了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时代,近十年来,一直所呈现着的种种文化倾向的 流弊,那就是——在中国还只不过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现阶段,在国人还不能真 正过上小康生活的情况下,中国的当代文化,未免过分“热忱”地兜售所谓“不平凡”人生的招贴画了。

而最终,所谓不平凡的人的人生质量,在如此这般的文化那儿,差不 多又总是被归结到如下几点——住着什么样的房子,开着什么样的车子,有着多 少资产,于是社会给予怎样的敬意和地位。倘是男人,便娶了怎样怎样的女人 ……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也盛行过同样性质的文化倾向,体现于 男人,那时叫“五子登科”,即房子、车子、位子、票子、女子。一个男人如果都 追求到了,似乎就摆脱平凡了。在七八十年后的今天,这一倾向仿佛渐成文化的 主流。这一种文化理念的反复宣扬,折射着一种耐人寻味的逻辑——谁终于摆脱 平凡了,谁理所当然地是当代英雄;谁依然平凡着甚至注定一生平凡,谁是狗熊。

一点儿也不夸大其词地说,此种文化倾向,是一种文化的反动倾向。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下一代,如果他们普遍认为最远35岁以前不 能摆脱平凡便莫如死掉算了,那是毫不奇怪的。

中国古代,称平凡的人们亦即普通的人们为“元元”;佛教中形容为“芸 芸众生”;在文人那儿叫“苍生”;在野史中叫“百姓”:在正史中叫“人民”,而相对于 宪法叫“公民”。没有平凡的亦即普通的承认,“公民”一词将因失去了平民成分而 成为荒诞可笑之词。

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古代的思想家们,关注体恤“元元”们的记载举不胜 举。

比如《诗经·大雅·民劳》中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老百 姓太辛苦了,应该努力使他们过上小康的生活。比如《尚书·五子之歌》中云:“民 为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如果不解决好“元元”们的生存现状,国将不国。而 孟子干脆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三国志·吴书》中进一步强调:
“财经民生,强赖民力,威恃民势,福由民殖,德俟民茂,义以民行。”民者—— 百姓也,“芸芸”也,“苍生”也,“元元”也,平凡而普通者们是也。

怎么到了今天,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在平民们的某些下一代那儿, 不畏死,而畏“平凡”了呢 于是,我联想到了曾与一位“另类”同行的交谈。我问他是怎么走上文 学道路的,答曰:“为了出人头地。哪怕只比平凡的人们不平凡那么一点点,而文学之路是我唯一的途径。”见我怔愣,又说:“在中国,当普通百姓实在太难。” 于是,我又联想到曾与一位美国朋友的交谈。她问我:“近年到中国,一次更加 比一次感觉到,你们中国人心里好像都暗怕着什么。那是什么”我说:“也许大家 心里都在怕着一种平凡的东西。”她追问:“究竟是什么”我说:“就是平凡之人的 人生本身。”她惊讶地说:“太不可理解了,我们大多数美国人可倒是都挺愿意做 平凡人,过平凡的日子,走完平凡的一生的。你们中国人真的认为平凡不好到应 该与可怕的东西归在一起吗” 我不禁长叹了一口气。我告诉她,国情不同,故所谓平凡之人的生活 质量和社会地位,不能相提并论。我说你是出身于几代中产阶级的人,所以你所 指的平凡的人,当然是中产阶级人士。中产阶级在你们那儿是多数,平民反而是 少数。你们的平凡的生活,是有房有车的生活。而一个人只要有了一份稳定的工 作,过上那样的生活并不特别难。而在我们中国,那是不平凡人生的象征。

当时想到了本文开篇那名学子的话,不禁替平凡着、普通着的中国人, 心生出种种悲凉。想那学子,必也出身于寒门;其父其母,必也平凡得不能再平 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不然,断不至于对平凡那么恐慌。

当社会还无法满足普遍的平凡人的基本愿望时,文化最清醒的那一部 分思想,应时时刻刻提醒社会来关注此点,而不是反过来用所谓不平凡人的种种 生活方式刺激前者。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平凡而普通的人们,永远是一 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

我们的文化,近年以各种方式向我们介绍了太多太多所谓“不平凡” 的人士了,而且,最终对他们“不平凡”的评价总是会落在他们的资产和身价上。

这是一种穷怕了的国家经历的文化方面的后遗症。

而文化如果不去关注和强调平凡者们的社会地位——尽管他们看上 去很弱,似乎已不值得文化分心费神,那么,这样的文化,也就只有忙不迭地、 不遗余力地去为“不平凡”的人们大唱赞歌了,并且在“较高级”的利益方面与他们 联系在一起。于是眼睁睁不见他们之中某些人“不平凡”之可疑。

这乃是中国包括传媒在内的文化界,包括某些精英们在内的思想界的 一种势利眼病……